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沿走滑活动断层的基岩河道系统位错——以青藏高原东部为例
闫兵, 贾东
地震地质    2017, 39 (6): 1127-114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6.003
摘要612)   HTML    PDF(pc) (10994KB)(318)    收藏
河流位错是沿走滑活动断层的重要构造地貌之一。然而,由于河流复杂的自然形态、沿走滑断层容易发生河流袭夺等因素,使得利用河流形态来判断走滑断层的滑动方向、位错量等存在一定的困难。文中系统介绍了利用基岩河道系统位错对沿走滑断层的河流位错地貌进行分析的方法。系统水系位错是构造过程和地表过程沿走滑活动断层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穿过走滑活动断层的河流累积位错量的同时在溯源侵蚀作用下向上游方向增长的现象。对青藏高原东部甘孜-玉树、鲜水河、昆仑东段3条走滑断裂带的河流位错地貌进行的解译、测量和统计表明,沿3条断裂带都发育系统水系位错,河流从源头到断层的上游长度(L)越长,其累积的位错量(D)越大,两者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D=a ·L。为研究青藏高原东部构造地貌演化过程中走滑断裂带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四川龙泉山断裂带变形特征及其活动性初步研究
王伟涛, 贾东, 李传友, 郑文俊, 魏占玉
地震地质    2008, 30 (4): 968-979.  
摘要2616)      PDF(pc) (9346KB)(3371)    收藏
文中通过野外调查和地震反射剖面研究,获取了龙泉山断裂带的变形特征。龙泉山断裂带主逆冲断层位于龙泉山背斜的西翼,具有明显的分段性特征,北段与南段断层面倾向NW,断续分布;中段断层面倾向SE,形成典型的断层传播褶皱,并且断层已经沿背斜前翼膝折带的轴突破,形成贯通的突破断层。因此,中段构成了龙泉山断裂的主体。地貌对断裂活动性的响应表明龙泉山断裂早更新世—晚更新世有过一定的活动,晚更新世以来活动速率较低,且活动性具有从南向北逐渐减弱的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6)
3. 两类糜棱岩的特征、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孙岩, 沈修志, 黄钟瑾, 贾东
地震地质    1986, 8 (4): 63-69.  
摘要1834)      PDF(pc) (3866KB)(1806)    收藏
笔者依据野外实际观察,基于岩石的物理和力学性质,将糜棱岩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浅成的、低温的脆性变形的糜棱岩,即B型;第二类是中深成的、中高温的和韧性的糜棱岩,即D型;第三类是深成的、高温的和粘性的糜棱岩,即V型。鉴于目前的研究程度,本文只讨论前两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