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辽东半岛中强地震活动及其与构造相关性
万波, 贾丽华, 戴盈磊, 索锐
地震地质    2013, 35 (2): 300-31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2.009
摘要1221)      PDF(pc) (3683KB)(9741023)    收藏

辽东半岛是中强地震活动较多的地区,除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外,这一地区还记录了≥5级地震19次.区内中强地震分布具有较好的规律性,基本上局限于地震活动条带及其网格的结点部位,空间分布上与金州断裂、鸭绿江断裂等NE—NNE向断裂及其共轭的NW向构造一致,且多发于2组构造交会部位的构造盆地或偏于NW向的构造带附近.NE—NNE向和NW向断裂是在现今NEE向近水平主压应力作用下所形成的一对平移走滑性质为主的共轭剪切破裂面,NE—NNE向断裂属于继承性破裂,规模大,对区域地质构造格局及其演化具有控制作用; NW向断裂多属于新生破裂,其规模通常同与其交会的NE—NNE向断裂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辽东半岛中强地震活动受到了NE—NNE向断裂的控制,但其发震构造基本上是NW向断裂,同时,与NW向断裂的规模相关联,中强地震活动存在由N向S、由W向E逐渐减弱的变化规律,地震强度大致从7~7.5级降为5.5~6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
2.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辽宁地区的地壳厚度及泊松比
贾丽华, 崇加军, 刘渊源, 倪四道, 戴瑾, 王帅
地震地质    2010, 32 (2): 260-26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2.009
摘要1789)      PDF(pc) (2423KB)(866)    收藏
文中利用辽宁省数字地震遥测台网15个台站记录的远震P波波形资料,用频率域反褶积方法提取接收函数,由H-Kappa叠加方法得到了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研究结果表明,辽宁地区的地壳泊松比在0.25~0.29之间,地壳厚度介于31~36km之间,东部褶隆带的地壳厚度从北向南由31km增至35km。松辽构造盆地地壳厚度变化不大,平均厚度为31km。辽西褶隆带与东部褶隆带的地壳厚度均比哈尔滨构造盆地厚约2~4km。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