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应用动力学拐角频率对经验格林函数法的改进
夏晨, 赵伯明
地震地质    2015, 37 (2): 529-54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2.015
摘要421)      PDF(pc) (4099KB)(541)    收藏

针对大小震拐角频率的差异, 假设大震断层上每个子源的拐角频率与已破裂的子源个数平方根成反比, 基于ω2震源谱模型, 通过理论推导构建了一个函数, 将动力学拐角频率引入经验格林函数法。以汶川地震余震记录为格林函数, 分别用改进前和引入动力学拐角频率后的经验格林函数法合成5 ·12汶川大地震强地面运动。对比合成结果与观测记录, 结果表明改进前经验格林函数法合成的地震动在低频部分相对实际记录偏低; 引入动力学拐角频率之后的经验格林函数法合成的结果在高频基本保持不变, 低频部分得到提高, 并与实际记录符合。引入动力学拐角频率后, 大部分合成结果很好地符合实际记录。说明动力学拐角频率可有效改善经验格林函数法的低频合成结果, 同时验证了经验格林函数法对MW7.9特大地震地震动合成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2. 汶川MS 8.0地震断层与地震灾害初步分析
赵伯明, 徐锡伟
地震地质    2008, 30 (4): 839-854.  
摘要3129)      PDF(pc) (11489KB)(2987)    收藏
对于特大地震近断层地震场的空间分布的复杂性学术界一直很关注,由于样本地震数量和资料的不足,至今还没有非常清晰的结论。通过参加汶川MS 8.0地震的应急科学考察,对震中区和高烈度区断层破裂带附近的地震灾害情况进行了现场调查。文中以典型事例为主线介绍了现场考察的结果,结合既往的研究成果和汶川地震的震源特性,分析讨论了地表破裂带、地震动以及建筑物震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地震断层发生强变形和地表破裂对建筑物的损害现象非常明显,对具有大震级发震危险的断裂带,今后应该考虑进行一定宽度的破裂避让或采取针对性的必要措施。2)初步探讨了紧邻断裂带的建筑物没有倒塌的可能机理,第一,出现地表破裂的大部分区域为基岩或坚硬的场地,场地条件相对较好;第二,存在导致地表破裂的浅部有效应力降和破裂速率相对较低,导致了1s附近的地震动相对低下的可能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