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安丘-莒县断裂新沂段的几何结构特征
张浩, 王金艳, 许汉刚, 李丽梅, 蒋新, 赵启光, 顾勤平
地震地质    2022, 44 (6): 1448-146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6.006
摘要681)   HTML44)    PDF(pc) (16789KB)(223)    收藏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活动性最强的断裂带, 第四纪以来主要沿安丘-莒县断裂活动。前人针对安丘-莒县断裂的活动时代、 古地震事件及几何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 但多集中于断裂出露区, 对断裂隐伏区的研究相对较少。文中利用野外地质调查、 浅层地震勘探、 钻孔联合地质剖面及古地震探槽等深、 浅、 表立体式多层次研究方法, 重点开展安丘-莒县断裂新沂段的几何结构特征研究, 分析其平面几何展布特征和深、 浅、 表构造关系, 填补安丘-莒县断裂新沂段隐伏区活动特征的研究空白。结果表明, 安丘-莒县断裂新沂段自北向南可分为北马陵山-官庄段、 官庄-唐店段和唐店-新店段3段; 中段以双支的走滑兼正断活动为主, 向南、 北两端转变为单支的走滑兼逆冲; 基岩顶垂直位移在中部最大, 约为230m, 向两侧逐渐变小, 表现为螺旋状的枢纽运动。安丘-莒县断裂新沂段的深、 浅表呈现成因相同和几何结构协调的变形特征, 在深部表现为单支, 切穿白垩纪地层向上延伸, 在浅表层沿基岩山与第四系软土层接触面向上破裂, 在南马陵山和北马陵山处表现为单支, 多处破裂至地表。在断裂中部的拉分盆地内, 第四系厚度>300m。安丘-莒县断裂向上部破裂时分为东、 西2支, 呈隐伏状, 以“Y”字形相对而立, 构成了安丘-莒县断裂的东、 西边界, 最新活动沿断裂的西支发生。安丘-莒县断裂的西支为全新世活动断层, 向南马陵山、 北马陵山基岩山体延伸时上断点埋深逐渐变浅, 直至出露。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高邮-宝应MS4.9地震的发震构造
赵启光, 孙业君, 黄耘, 杨伟林, 顾勤平, 孟科, 杨浩
地震地质    2021, 43 (3): 630-64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3.010
摘要1259)   HTML    PDF(pc) (10586KB)(315)    收藏
2012年7月20日高邮-宝应MS4.9地震发生在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内, 此次地震是近年来东部弱震区内的一次较为显著的中等强度地震。 前人在一些研究中对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过讨论, 但已有结果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文中综合地震序列精确定位、 震源机制解、 地震烈度调查等研究结果, 结合在震区获得的反射地震勘探结果, 对高邮-宝应MS4.9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对其发生机理和发震断裂的潜在危险性进行了探讨。 研究结果显示: 1)高邮-宝应MS4.9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柳菱断裂, 该断裂是一条NNE走向、 SEE倾向的高倾角右旋走滑断层, 为高邮凹陷的西北边界断裂; 2)本次地震是在NE向主应力长期挤压作用下, NNE走向的柳菱断裂不断积累应力、 突发失稳破裂的结果; 3)4.9级尚不能代表柳菱断层的最大发震能力, 仍需关注该断裂进一步活动的危险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郯庐断裂带新沂段地壳浅部结构和断裂活动性探测
顾勤平, 许汉刚, 晏云翔, 赵启光, 李丽梅, 孟科, 杨浩, 王金艳, 蒋新, 马董伟
地震地质    2020, 42 (4): 825-84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4.004
摘要1552)   HTML    PDF(pc) (7994KB)(291)    收藏
新沂市作为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和苏皖段的分段节点, 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为研究郯庐断裂带新沂段地壳的浅部结构、 活动性、 空间展布以及深浅构造关系, 文中采用了中深、 浅层地震勘探及初至波层析成像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首先在新沂市南完成了1条长33km、 覆盖次数> 30次的中深层地震反射剖面, 同时利用共炮集记录上的初至波开展地壳浅部结构的层析成像研究, 之后给出了跨断裂的3条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反射剖面和1条折射层析成像剖面。 研究结果表明: 郯庐断裂带新沂段是一条由5条隐伏主干断裂组成的断裂带, 具有 “两堑夹一垒”的构造样式。 中深层和浅层地震反射剖面表明, 郯庐断裂带新沂段各主干断裂具有上下一致的对应关系和明显的第四纪活动, 对新生代地层厚度和堑-垒状构造特征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浅层地震勘探结果揭示的地层界面形态和断裂浅部特征清楚, 墨河-凌城断裂(F3)、 新沂-新店断裂(F2)、 马陵山-重岗山断裂(F5)及山左口-泗洪断裂(F1)不仅断错了基岩顶界面, 且第四纪以来存在活动迹象, 尤其是马陵山-重岗山断裂(F5)具有全新世的强活动特征。 文中的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理解新沂市及周缘的深部动力学过程、 研究郯庐断裂新沂段的深浅构造组合关系及其活动性提供地震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金坛-如皋断裂北东段浅层地震勘探新证据
顾勤平, 杨浩, 赵启光, 孟科, 王金艳, 李云, 马董伟
地震地质    2019, 41 (3): 743-75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3.013
摘要783)   HTML    PDF(pc) (10653KB)(347)    收藏
NE向的区域性深大断裂——金坛-如皋断裂为苏北坳陷区和南通隆起区的分界断裂。为了调查金坛-如皋断裂北东段的空间位置、性质和断裂构造特征并重新厘定其活动性,文中在石油地震勘探剖面提供的金坛-如皋断裂北东段大体空间位置及反射标志层的基础上,布设了4条浅层人工地震勘探剖面,对金坛-如皋断裂北东段进行了高分辨率地震反射成像,获得了测线控制范围内清晰的地下结构和断裂构造成像结果。结果表明,金坛-如皋断裂北东段并非单一的一条断层,而是由2条N倾、NEE走向的正断层组成的断裂带。浅层地震叠加剖面揭示活动性更强的南支上断点埋深235~243m,断错了下更新统底界,结合测线周边的钻孔资料推测其最新活动时代为第四纪早更新世(QP1)。文中的研究结果为确定金坛-如皋断裂北东段的位置及其活动性评价提供了可靠的地震学资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郯庐断裂带沂水-汤头断裂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新证及构造意义
曹筠, 许汉刚, 冉勇康, 梁明剑, 雷生学, 张鹏, 李丽梅, 顾勤平, 赵启光
地震地质    2017, 39 (2): 287-30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2.003
摘要1072)   HTML    PDF(pc) (10673KB)(475)    收藏
以往对郯庐断裂带沂沭段各条断层第四纪活动性研究工作都集中在有历史地震记录的东地堑断层,而对断裂带西地堑断层却极少涉及,仅有的关于西地堑2条断层活动性的研究也至今没有定论。针对沂沭断裂带南段西地堑2条断层开展系统的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相结合的研究,明确了鄌郚-葛沟断裂(F4)可能是第四纪早期断裂,而活动性较强的沂水-汤头断裂(F3)属于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其最新1次活动时间发生在距今(91.2±4.4)~(97.0±4.8)ka。结合断裂带其他断层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比东、西地堑活动断层最新活动时间,揭示出沂沭断裂带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是断裂带对来自两侧应力的构造响应。沂水-汤头断裂可能是该区域未来中强地震的潜在发震构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郯庐断裂带宿迁段F5断裂浅层地震勘探新证据
许汉刚, 范小平, 冉勇康, 顾勤平, 张鹏, 李丽梅, 赵启光, 王金艳
地震地质    2016, 38 (1): 31-4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1.003
摘要1263)      PDF(pc) (10420KB)(1648)    收藏

郯庐断裂带沂沭段最新活动的断层一般称之为F5断层,分布于潍坊至嘉山一带,长约360km。郯庐断裂带宿迁段F5断裂的准确位置、活动时代一直以来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文中通过浅层地震勘探对F5断裂进行了系统性勘探,获取了准确的定位及其断裂发育特征。结果表明,F5断裂并未终止于原来认定的宿迁市环城南路处,而是继续向南延伸; F5断裂主要由2条相向而倾、近直立发育的主干断裂组成;在三棵树乡附近,F5断裂由3条断裂组成,且呈右阶排列,阶区长度约6km,宽度约2.5km,形成小的拉分盆地,控制了新近纪以来地层的沉积。结合钻孔联合剖面和槽探结果,判断F5断裂西边界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东边界断裂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总体认为F5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