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太行山南端盘谷寺-新乡断裂的构造特征
秦晶晶, 赵成彬, 刘明军, 谭雅丽, 左莹, 刘英英
地震地质    2016, 38 (1): 131-14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1.010
摘要1004)      PDF(pc) (4536KB)(706)    收藏

盘谷寺-新乡断裂是太行山南缘1条规模较大、切割较深的隐伏活动断裂。为了查明盘谷寺-新乡断裂的位置、性质、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活动性,跨推测的隐伏断裂布设了6条浅层地震测线,通过采用高分辨率地震数据采集技术和高精度的数据处理方法,获得了清晰的地下结构和断裂构造图像。结果表明,盘谷寺-新乡断裂是1条走向近EW的第四纪活动断裂,且断裂不同段的构造特征是不同的。断裂中段为S倾的正断层,控制了济源凹陷的北边界;东段向N倾,是武陟隆起和修武凹陷的分界断裂。浅层地震剖面揭示的断裂上断点埋深为60~70m,错断了上更新统下部,推测其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研究结果为确定盘古寺-新乡断裂的位置及其活动性评价提供了可靠的地震学资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2. 3维反射地震方法在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试验——以芦花台断层为例
酆少英, 刘保金, 赵成彬, 何银娟, 谭雅丽, 贾艳霞
地震地质    2015, 37 (2): 627-63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2.023
摘要389)      PDF(pc) (4050KB)(575)    收藏

为了试验3维反射地震方法在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效果, 采用8线10炮的束状观测系统在银川盆地进行浅层3维反射地震试验, 得到了反映芦花台断层3维空间结构的数据体。精细处理和综合解释的结果显示, 芦花台断层由2条相向倾斜的隐伏正断层组成, 主断层倾向SE, 次断层倾向NW, 二者在平面上的距离由北向南逐渐加大, 在深度780~800m次断层归并到主断层上。主断层的上断点埋深自北向南逐渐加深, 在试验区的北部上断点埋深为25~30m, 而在试验区的南部上断点埋深为35~40m。试验结果表明, 3维地震资料具有数据量大、信息丰富、偏移归位准确和断层成像精度高的特点, 可以从不同方面反映地层、断层的3维空间展布形态, 有利于复杂构造和断层的成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唐山地震区地壳结构和构造:深地震反射剖面结果
刘保金, 曲国胜, 孙铭心, 刘亢, 赵成彬, 徐锡伟, 酆少英, 寇昆朋
地震地质    2011, 33 (4): 901-91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14
摘要2139)      PDF(pc) (1180KB)(2139)    收藏

1976年7月28日,在唐山地区发生了7.8级大地震。为了研究该区的地壳结构和断裂的深浅构造关系,2009年,我们在唐山市南部的丰南地区,跨唐山断裂带完成了1条道间距40m、炮间距200m、50次覆盖的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结果表明: 研究区的地壳厚度为32~34km,莫霍面自东向西逐渐加深,在丰南县和宣庄镇之间,中-下地壳反射和壳幔过渡带反射均被唐山深断裂错开,断裂两侧的莫霍面发生错断,显示出唐山深断裂的走滑作用。反射剖面揭示的唐山断裂带是一条规模较大的陆内走滑断裂,浅部表现为典型的花状构造,在深部切割和扰动了下地壳物质和壳幔过渡带。这种深、浅共存的断裂构造体系是控制该区地震孕育和发生的重要因素,也是唐山地震区的深、浅构造背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2)
4. 浅层人工地震P波和S波资料揭示的郑州老鸦陈断层特征
刘保金, 赵成彬, 尹功明, 田勤俭, 刘尧兴, 酆少英
地震地质    2008, 30 (2): 505-515.  
摘要2042)      PDF(pc) (6816KB)(1111)    收藏
断层活动性的探测研究是城市防震减灾的基础性工作。为了查明郑州老鸦陈断层的位置、性质及其活动性,2006年底跨老鸦陈断层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浅层地震P波和S波探测,通过采用不同的地震波激发源、不同的观测系统参数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获得了沿剖面不同深度的地下细结构图像,揭示了老鸦陈断层的形态和特征。结果表明,老鸦陈断层为一条倾向NE、走向NW的正断层,该断层错断了新近系(N)以前的地层,在Q+N地层内部没有发现断层引起的地层错断现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