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韩城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扈桂让, 李自红, 闫小兵, 赵晋泉, 曾金艳, 郭瑾
地震地质    2017, 39 (1): 206-21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1.016
摘要1093)      PDF(pc) (11238KB)(420)    收藏

在1︰5万活断层地质地貌填图的基础上,对韩城断裂的构造地貌特征及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详细研究。依据断裂的构造地貌、活动性及几何展布特征等将断裂自北向南分为3段:西硙口至盘河段、盘河至行家堡段和行家堡至义井段。断裂的活动性自NE向SW是逐渐变弱的。西硙口至盘河段为典型的盆山地貌,全新世活动,全新世中期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估算>0.8mm/a;盘河至行家堡段,断裂沿黄土台地前缘展布,晚更新世晚期活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约为0.49mm/a;行家堡至义井段,断裂伸入渭河盆地北部黄土塬中,晚更新世早期黄土中发育裂隙及砂土液化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2. 黄河壶口逆源速率及其与韩城断裂的关系
闫小兵, 李自红, 赵晋泉, 扈桂让, 郭瑾
地震地质    2016, 38 (4): 911-92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4.009
摘要679)      PDF(pc) (5484KB)(832)    收藏

在查阅黄河壶口位置的史料记载的基础上,对黄河壶口沿线进行了野外调查,最终确定了黄河壶口在不同时期的具体位置,据此计算黄河壶口在不同时期的逆源侵蚀速率:夏朝至唐朝为1.66m/a,唐朝至元朝为1.01m/a,元朝至明朝为0.97m/a,明朝至民国为1.28m/a,民国至现今为0.6m/a。考虑到黄河沿线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综合给出史料记载以来(先秦到现今)黄河壶口的逆源侵蚀的平均速率为1.51m/a。根据对韩城断裂邵家岭探槽和禹门口黄河阶地的研究,韩城断裂在晚更新世早、中期发生过多次强烈活动,累计断距为20.1m,上述断裂活动在黄河禹门口附近形成高20余m的陡坎(裂点),现今的黄河壶口可能是该裂点经过4~5万a的逆源侵蚀到达目前的位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3. 临汾地区的小震精定位分析
董春丽, 李乐, 赵晋泉, 李冬梅, 胡玉良, 任力伟, 徐志国
地震地质    2013, 35 (4): 873-88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4.016
摘要913)      PDF(pc) (3785KB)(956)    收藏
应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临汾地区1981—2010年发生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重定位的地震表现为丛集性分布;临汾地区地震多发生在5~11km 和15~27km 2个范围内,表明这2层是研究区的主要发震层,即基本位于地壳的中上部和中地壳层。临汾盆地北部苏堡断裂两侧地震频度高,且断裂以北多数震源深于以南地区,表现出区域构造对地震的控制作用。地震震源分布的构造成因分析表明,在临汾盆地中部有切穿地壳至地幔的深大断裂存在,盆地周边的活动断裂在上地壳与其相连,盆地两侧的活动断裂的错断活动是盆地中部深大断裂活动在地表的反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4. 岷江断裂羌阳桥一带古堰塞湖沉积及构造变形与古地震
安卫平, 赵晋泉, 闫小兵, 李自红, 苏宗正
地震地质    2008, 30 (4): 980-988.  
摘要3012)      PDF(pc) (6654KB)(2914)    收藏
在支援茂县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期间,发现在现今叠溪堰塞湖(小海子)上游30km的岷江沿岸及其支流断续有第四纪湖相层出露。通过对羌阳村一带古堰塞湖沉积层的研究,获得了岷江断裂全新世活动的证据。分析认为:岷江断裂沿线古堰塞湖相沉积及其构造变形反映了岷江断裂的多次活动。羌阳桥古堰塞湖沉积及其构造变形可能反映岷江断裂的多次古地震活动。较肯定的是:第1次地震活动导致羌阳桥堰塞湖的形成,堆积第1套湖相沉积;第2次地震活动使湖相层变形;第3次地震活动使第1,2套湖相地层变形;第4次地震活动错断了湖相层之上最新的堆积物。全站仪实测结果表明最后一次古地震活动的垂直位移约为2.6~3.6m。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7)
5. 山西交城断裂带西张探槽全新世古地震研究
谢新生, 赵晋泉, 江娃利, 安卫平, 李自红, 张大卫, 程新源, 高树义, 王春和, 孙昌斌, 闫成国
地震地质    2007, 29 (4): 744-755.  
摘要2116)      PDF(pc) (36813KB)(689)    收藏
西张探槽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北10km,沿交城断裂带北段NNW方向高4.6m的低陡坎前缘开挖。探槽长108m,宽8m,深10m,揭露18层地层。探槽上部地层为亚砂土,探槽内断层下降盘的上部地层为一套砾石层,下部地层为一套褐色垆土与亚砂土互层,断层的上升盘地层以亚砂土为主夹砾石层。探槽揭露出3条断面,断面的上断点距地表1.5m,断错的最新地层距今(3.74±0.06)ka。探槽揭示出断面、地层断错、崩积楔、地层倾斜等现象。由探槽揭露出的地层与断层的关系可知早全新世以来交城断裂带曾发生3次断层活动事件,其时间分别为距今(3.74±0.06)~(3.06±0.26)ka、(8.35±0.09)~(3.74±0.06)ka与(10.66±0.85)~(8.35±0.09)ka,具有2.6~3.6ka的强震重复间隔;3次同事件最小垂直位移分别为3.0m、2.5m及3.2m。西张探槽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历史上未有强震记载的晋中盆地几千年前有过多次强震活动。西张探槽获得的交城断裂带全新世古地震活动的依据,对评价太原市未来的强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