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MS6.4地震序列的活动特征和发震构造
崔仁胜, 赵翠萍, 周连庆, 陈阳
地震地质    2021, 43 (2): 329-34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2.005
摘要530)   HTML    PDF(pc) (7917KB)(281)    收藏
文中利用新疆地震台网固定台站和流动台站的观测资料研究了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MS6.4地震序列的活动特征和发震构造。 重定位结果显示, 地震序列呈NNW和近EW 2个优势方向分布, 其中NNW向余震条带长约20km, 近EW向余震条带长约40km。 NNW向条带的发震断层倾角较陡, 倾向W; 近EW向条带的发震断层西侧倾角较陡, 向E逐渐变缓, 略S倾。 MS6.4主震深度为14.9km, 地震序列优势分布于10~20km深度, 近EW向的余震深度呈现由西向东逐渐变浅的特征。 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 MS6.4主震和2次5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以逆冲为主, 2020年1月18日MS5.7前震以走滑为主。 利用ISOLA方法对MS6.4主震进行多源模型反演, 结果显示主震由走滑和逆冲性质的2个子事件组成。 推测MS6.4地震发生在柯坪逆冲推覆构造带滑脱面以下的中下地壳, 主震由NNW向W倾的高角度隐伏断裂和近EW向S倾构造先后破裂组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加密观测的金沙江下游水库区速度结构成像
张娜, 赵翠萍, 李春宏, 周连庆
地震地质    2019, 41 (6): 1380-139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6.005
摘要588)   HTML    PDF(pc) (10478KB)(168)    收藏
文中使用2013年8月—2016年12月金沙江下游水库台网42个台站记录到的7 465个地震事件的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金沙江下游水库区地震震源参数及周围地区分辨率达0.1°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在研究区2~6km深的浅层,P、S波沿小江断裂北段呈现低速异常特征,S波的低速异常尤其显著,在小江断裂带东、西两侧出现了明显的低速区,说明浅层低速区的分布与研究区的地形、岩性分布以及金沙江流经区域对应较好。自6km深处开始,P波在小江断裂北段东侧形成了沿昭通、会泽-彝良断裂的NE向高速条带,S波在莲峰断裂、包谷垴-小河断裂、昭通-鲁甸断裂和会泽-彝良断裂所围限的区域内呈现高速分布。以小江断裂为界,在深度10km以上的浅层,包括宁会断裂在内的小江断裂西侧,VP呈现显著的低速异常,而小江断裂东侧则为高速。小江断裂带自北至南呈现显著的VP低值,且北段的低速异常相对显著,在巧家附近低速异常区的深度达15km。白鹤滩大坝下方呈现显著的VP低速分布,深度至5km。大坝周围的地震在低速一侧由浅至深形成了条带。乌东德大坝下方为稳定的高速分布。重定位结果显示:研究区内震源深度<20km的地震优势分布在15km以浅,在小江断裂带东、西两侧的麻塘断裂、大朵断裂以及会泽县附近的重定位事件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近EW向分布,与该区域内主要大型断裂的NE走向不同。鲁甸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15km,优势分布在10km以浅,地震序列的优势分布方向为近EW和SN向,在2个优势方向上2a内发生的余震分别形成了长约40km、20km的条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金沙江下游水库区地震震源机制特征
段梦乔, 赵翠萍
地震地质    2019, 41 (5): 1155-117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5.006
摘要608)   HTML    PDF(pc) (12878KB)(182)    收藏
文中选取金沙江下游水库区溪洛渡-乌东德段为研究区,采用CAP和GPAT方法获得区域内2016-2017年2.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各分区震源机制解的空间分布特征,探究地震活动与区域构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溪洛渡大坝及邻区的地震震源机制解以逆冲型为主,其次为走滑型,主要分布在峨边-金阳断裂带中段附近。节面走向在NNW-NE范围内的地震与区域断裂带的分布特征相符,且一些较大地震的发生受区域构造控制。2)尚未蓄水的白鹤滩、乌东德大坝及邻区的地震震源机制解的空间分布较为一致,其中左旋走滑型地震与小江断裂带和普渡河-西山断裂的活动性质相符。区域内存在多组断裂的交会部位,震源机制解的节面走向离散分布,孕震环境较为复杂。3)鲁甸地震余震区的震源机制解以逆冲型和走滑型为主,呈"L"形分布,其中长轴近EW向,短轴近NNW向。大量余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可能存在近EW向的隐伏构造,不同类型的断层共同控制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发震构造十分复杂。4)各分区的地震矩心深度集中在5~15km范围内,推断研究区孕震层在深度为5~15km的中上地壳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的破裂过程
王琼, 冀战波, 赵翠萍, 王海涛, 聂晓红, 李志海
地震地质    2015, 37 (1): 33-4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3
摘要502)      PDF(pc) (3164KB)(482)    收藏

利用IRIS全球台网记录到的远场波形对2012年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的破裂过程进行了反演, 同时, 结合发震构造喀什河断裂东段的构造特征和MS6.6地震前天山中段区域应力场状态, 对MS6.6地震的可能发生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 1)MS6.6地震破裂持续时间约35s, 地震能量主要在前16s内释放。整个破裂过程由2次子事件组成, 第1次破裂强度大于第2次。此次地震破裂过程相对简单, 具有双侧破裂特征, 最大滑移量为45cm。MS6.6地震初始破裂点位于高滑动量区域的边缘, 深部主体破裂区以逆冲兼右旋走滑错动为主, 浅部以右旋走滑错动为主;2)MS6.6地震的3级以上余震主要分布在主震破裂大滑动量区域的外围或滑动量变化梯度较大的区域, 主震发生后短期内余震的震源机制特征与主震破裂面在断层面上产生的滑动矢量分布较为一致;3)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前, 新疆地区逆冲类型的中强地震明显增多, 尤其是天山中段, 且这些地震的震源机制与区域应力场的状态较为一致。显示了天山中段受构造应力场控制作用增强, 进而有利于具有右旋扭错性质的喀什河断裂东段发生右旋走滑运动, 这可能是6.6级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川滇块体及周边区域现今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特征
罗钧, 赵翠萍, 周连庆
地震地质    2014, 36 (2): 405-42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11
摘要747)      PDF(pc) (9063KB)(1752)    收藏
利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获取了川滇块体及周边区域2007年8月至2013年4月75次3.5级以上中等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哈佛大学历史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了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其构造动力学背景。结果表明:1)川滇块体各不同断裂带、块体内部各次级块体之间、块体内外表现出不同的震源机制解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滇块体及周边地区应力场的非均匀性;2)研究区各主要断裂带所反映的与构造背景作用一致的震源机制分布特征表明,川滇块体及周边近期断层破裂方式主要受到各个断裂带的构造活动以及次级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控制;3)丽江-小金河断裂带上特殊的震源机制特征和发震应力轴的分布特征,进一步证实了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对高原逃逸物质的抵挡和屏蔽的作用;4)震源深度分布特征表明,川滇块体及周边地震震源深度主要分布于15km的上地壳,优势分布在5~15km的范围,揭示出研究区的地壳脆性孕震层位于5~15km的上地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8)
6. 广西龙滩库区地震剪切波分裂研究
史海霞, 赵翠萍
地震地质    2010, 32 (4): 595-60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4.007
摘要1158)      PDF(pc) (8353KB)(953)    收藏
利用在龙滩地震观测台网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记录到的16,452条地震波形数据,采用传统的相关系数法和偏振分析方法,对龙滩库区剪切波分裂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讨论了库区范围介质的各向异性特征。研究发现,库区较大区域内地震台站附近的偏振方向主要反映了区域整体应力场的作用方向,但局部构造和断层会控制或影响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归一化1km单位距离上的延迟时间为10~25ms/km,其中距离库坝区较远、水深较浅、蓄水后响应地震活动相对较弱的LIL和XIL台单位距离上的延迟时间在10ms/km左右,而其他台站尤其库坝区附近蓄水后水深较深的则在20ms/km左右,这表明了库水渗透或载荷对库区裂隙状态的影响。研究还发现DPD和GAL台的快慢波延迟时间随水位变化而出现变化,其变化趋势呈现出与水位变化形态基本一致的现象,初步认为是与库区蓄水加载引起的裂隙进水扩张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7. 龙滩库区水库地震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
陈翰林, 赵翠萍, 修济刚, 陈章立
地震地质    2009, 31 (4): 686-69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4.012
摘要1886)      PDF(pc) (4896KB)(1036)    收藏
文中使用龙滩水库地震监测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采用P波初动、SH波和P渡位移振幅比数据计算震源机制解的FOCMEC方法,获取了龙滩库区2006年9月蓄水至2008年底发生的73次ML2.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在此基础上反演了库区应力场。龙滩库区2006年10月蓄水以来发生的2级以上地震以逆断层型为主,由震源机制解获得的2个地震丛集区应力场的主压应力都近于水平,取向都为NWW-SEE。反映出蓄水后库区仍为以水平NWW-SEE向压应力为主的应力场结构,且最大主压应力倾角更为水平。而最大主张应力及中等应力轴的分布则不一致,显示出在近水平的主压应力背景下,龙滩库区局部应力场的非一致性。通过对龙滩水库地震机制解特征及应力场的认识和讨论,初步提出了龙滩水库诱发地震的发震机理,认为载荷作用所引起的剪应力增大不是龙滩水库蓄水诱发地震的主要因素,而蓄水所产生的孔隙压力作用和库水渗透的润滑弱化作用的耦合作用可能是主要的成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紫坪铺水库库区介质衰减、台站响应和震源参数研究
张永久, 赵翠萍
地震地质    2009, 31 (4): 664-67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4.010
摘要1576)      PDF(pc) (3100KB)(1053)    收藏
利用紫坪铺水库数字地震台网和成都区域数字台网中的油榨坪台2004年8月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前的紫坪铺库区2级以上地震波形资料,采用Atkinson方法计算了紫坪铺水库库区地震波非弹性衰减系数、几何扩散系数和介质品质因子;利用Moya等提出的方法计算了台站场地响应;对震源谱的低频水平和拐角频率进行了联合反演,并计算了紫坪铺库区287次1.6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波谱参数,同时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紫坪铺库区Q值与频率的关系为Q(f)=47.8×f0.91;场地响应均表现为与频率相关;紫坪铺库区小震地震矩、震级与震源谱拐角频率的依赖关系不明确,这可能与水库诱发地震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