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M6.4地震的重定位及震源机制
郭志, 高星, 路珍
地震地质    2021, 43 (2): 345-35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2.006
摘要588)   HTML    PDF(pc) (4479KB)(251)    收藏
采用双差重定位和W震相反演方法分析”地震编目系统”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地震观测报告及区域地震波形数据,对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地震进行重定位,反演前震及主震震源机制。地震序列重定位结果显示,2020伽师地震呈两个优势方向展布,分别为WNW向和NNW向;其中WNW向为主要余震优势分布区域,呈现长约34km条带状分布在柯坪塔格断裂带西段的北侧。另外一条优势分布沿NNW向长约8km。深度剖面显示,震源深度集中分布于10~20km范围。震源机制反演结果表明,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MS6.4主震2个发震断层面参数分别为:节面Ⅰ,走向76°,倾角81°,滑动角109°;节面Ⅱ,走向190°,倾角21°,滑动角26°,矩震级MW5.87,震源表现为逆断为主外加少量走滑的地震破裂事件。综合分析伽师地震序列的重定位、震源机制和震中及附近区域的地质构造背景,推断2020新疆伽师地震的发震破裂面呈WNW走向,发震断层为近EW走向柯坪塔格断裂带的西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17年8月九寨沟M7.0地震序列断层结构及构造应力场特征
李君, 王勤彩, 崔子健, 刘庚, 周琳, 路珍, 周辉
地震地质    2019, 41 (1): 58-7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1.004
摘要611)   HTML    PDF(pc) (5579KB)(470)    收藏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M7.0地震,截至2017年10月15日共发生M1.0以上地震2099次。文中采用双差定位法对九寨沟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获得了1565个地震的精定位结果,利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获得了24个3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滑动拟合方法反演了此次九寨沟M7.0地震的构造应力场,并结合前人对该区域地震地质的研究成果,探讨了九寨沟M7.0地震的发震断层结构和构造应力场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九寨沟M7.0地震序列震中沿NW-SE向呈条带状分布,长轴约35km,短轴约8km,震源主要集中分布在深度2~25km范围内,且沿断层走向由NW向SE逐渐变深,震源断层倾角较高,倾向SW,沿整个断层倾角没有发生明显变化;2)九寨沟M7.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I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为152°、71°和-11°,节面Ⅱ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为246°、80°和-161°,主震为纯走滑型地震,矩心深度约5km,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绝大多数为走滑型,与主震震源机制解性质基本一致;3)震源区主压应力、主张应力倾角接近水平,主压应力方向近EW向,主张应力近SN向,九寨沟地震是在水平挤压应力作用下发生的走滑运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软弱成分层对断层泥强度的影响
路珍, 何昌荣
地震地质    2015, 37 (1): 68-8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6
摘要424)      PDF(pc) (3499KB)(540)    收藏

分别对不同含量的黑云母、石英均匀混合和黑云母以软弱层形式夹于石英中的2种断层泥在温度为100℃, 有效围压为200MPa, 水压为30MPa, 剪切滑动速率为1.22μm/s的条件下进行摩擦实验。实验发现, 当黑云母以软弱层存在时, 强度随含量的增加呈负幂次衰减关系, 5%的含量就会对强度产生很大的降低作用, 当含量达到30%后, 强度受含量的影响便不再显著, 逐渐趋于稳定。而对于均匀混合样品, 强度随黑云母含量的增加呈单调线性递减关系, 即云母含量越高对应强度越低。显微结构显示, 在混合样品中, 黑云母和石英共同承担了变形的作用, 分配关系与各自所占含量保持一致。而在含软弱层的样品中, 变形与矿物含量间的关系不大, 主要集中在黑云母软弱层中发生, 而石英的变形程度不大。文中研究的结果定量地描述了软弱层对断层强度的显著影响, 表明一旦岩石中的弱矿物富集并且连通, 则会大大降低断层的强度, 对弱断层或高角度逆断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