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地震重力异常与地面沉降重力异常的特征分析
廖桂金, 叶东华, 邓志辉, 李翀, 唐国英, 胡伟明
地震地质    2022, 44 (4): 895-90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4.005
摘要429)   HTML21)    PDF(pc) (7347KB)(157)    收藏

2015年9月24日陆丰ML4.3地震发生前后, 广东汕头流动重力测网中的陆丰、 博美、 南塘、 甲子、 溪西等测点出现重力异常, 2a累积重力变化大于3倍观测值中误差, 出现中期下滑与反向转折上升的陆丰重力异常区。同时, 陈店、 和平测点也出现重力异常区, 且陈店出现继承性单调上升的重力异常区, 2个重力异常区相邻, 但其异常性质可能不同, 可能存在地震重力异常和地面沉降重力异常。为分析震后地震发展趋势, 需确定其重力异常的性质, 采用数据分析与实地核查的方法区分各重力异常区的重力变化性质。结果表明: 陆丰重力异常区为地震重力异常, 陈店重力异常区为地面沉降重力异常。开展地震重力异常与地面沉降重力异常的特征分析, 有利于认识地震重力场演化与地震孕育的相关性、 捕捉地震重力变化前兆信息, 并为地震趋势预测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珠江三角洲西缘西江断裂鹤山—磨刀门段的活动性
卢帮华, 王萍, 王慧颖, 赖忠平, 邓志辉, 毕丽思, 王万合
地震地质    2020, 42 (6): 1370-138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6.007
摘要757)   HTML    PDF(pc) (11462KB)(131)    收藏
西江断裂是位于珠江三角洲西缘的一条重要的NW向断裂, 以鹤山为界可划分为南、 北2段。 其南段为鹤山—磨刀门段, 大部分呈隐伏状, 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深、 浅部探测工作, 对于该段断裂的活动性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影响了断裂沿线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及防治工作。 文中通过地震地质调查、 浅层地震勘探、 钻孔联合剖面探测、 第四纪沉积物年代测试等, 对该段断裂的展布与活动性进行了研究。 在浅层地震勘探的断点附近, 基于有代表性的2个跨断层钻孔联合剖面的探测结果开展了相关分析, 均发现了存在基岩断裂。 构造岩以断层角砾岩、 碎裂岩为主, 断层物质已固化。 后期沿断层带的部分地段被侵蚀形成凹槽, 其上覆晚更新世河流堆积或全新世海侵沉积层内未见断错或地层扰动变形。 根据地貌、 断层产状以及横向断裂的发育, 以竹排岛南的五指山断裂为界将西江断裂划分为南、 北2段, 没有发现北段晚更新世晚期以来、 南段至少自全新世以来活动的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广东阳江地区的地壳速度结构与地震活动性
王小娜, 邓志辉, 叶秀薇, 王力伟
地震地质    2020, 42 (5): 1153-117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5.008
摘要976)   HTML    PDF(pc) (11922KB)(203)    收藏
文中基于广东、 广西和海南地震台网共49个台站于1990年1月—2019年8月记录的6 390个地震的43 225条P波绝对到时数据和422 956条相对到时数据, 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阳江地区0.1°×0.1°的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及6 255个地震的精定位结果。 结果表明, 阳江地区的浅层P波速度较高, 可能与该区沉积层较薄且普遍出露的燕山期花岗岩、 印支期花岗岩和寒武纪变质岩有关。 浅层速度的分布与断裂构造及地质构造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马水—蒲白一带的高、 低速转换带与阳春-织篢断裂的NE走向有明显的一致性, 西侧的低速体多对应燕山期花岗岩系的分布区, 而东侧的高速体多对应寒武纪变质岩系。 阳江6.4级地震位于燕山期花岗岩系低速异常所夹的高速孕震层内, 其下方为低速异常, 推测下方的低速层属于延性剪切层, 地幔楔熔融以及玄武岩的底侵作用使得该层岩石部分熔融,表现出低速异常。 20km深度附近存在大范围的低速异常, 验证了阳江地区存在华南大陆的中地壳低速层; 30km深度处陆区到沿海呈现出NW低速、 SE高速的特征, 验证了华南沿海大陆的地壳减薄特征。 推测NEE向的洋边海—平岗地震条带位于平岗断裂西南的逆冲隐伏段上, 该隐伏段与洋边海断裂交会处发生的3次5级以上地震可能均为洋边海断裂和平岗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 隐伏段在地下4~13km深度处延伸, 走向为N78°E, 倾向NW, 倾角约为85°, 位于高、 低速异常交界处并偏向于高速一侧, 其NW侧为高速区, SE侧为低速区, 反映了中新世以来NW盘抬升、 SE盘下降的构造活动特征, 亦与2004年阳江4.9级地震的逆断兼具少量左旋走滑的性质吻合。 平岗断裂隐伏段与NE段的产状差异较大, 推测平岗断裂可能在平岗附近扭为 “麻花”状, 两侧表现出不同的构造和运动性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2014年鲁甸MS6.5地震前云南丽江地下流体的异常变化
杨竹转, 邓志辉, 杨跃文, 邓盛昌, 李庆
地震地质    2018, 40 (2): 480-49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2.014
摘要676)      PDF(pc) (4185KB)(459)    收藏
基于云南西北部丽江地区党校井和金甲井的水位水温、甘泽泉的离子含量等地下流体观测数据,结合区域水文地质、降雨、井孔结构、水温梯度等资料,分析了各测项基本动态特征和在鲁甸MS6.5地震前的异常变化。党校井和金甲井水位的动态特征都受当地降雨的影响,但是前者在时间上有滞后性,是趋势性的;后者水位高值与雨季同步,显示与浅层水沟通良好。党校井补给区水源温度较低,温度探头位于井孔与含水层沟通的主要段,水温动态主要受井水位泄流状态和水位变化的影响。金甲井水位处于静水位状态,温度探头位于井孔与含水层沟通主要段的下部,受水位变化影响小,水温波动平稳。甘泽泉的补给区水源正常情况下使钙离子、镁离子含量浓度升高,电导率增高。对2012年以来一直处于静水位状态下的党校井水位资料采用小波信号分解技术进行处理,去除干扰、固体潮半日波、日波等高频信息后,对保留的动态曲线做差分处理消除趋势影响,发现在鲁甸MS6.5地震前水位呈现出较大的相对变化,快速上升,对应深部水温处于高值。金甲井水位趋势动态表现为下降,水温上升。甘泽泉的钙离子、镁离子、碳酸氢根离子、电导率测值下降,氟离子含量上升。鲁甸地震前,丽江地区地下流体观测值的异常变化在时间上依次出现并伴随中小震活跃,反映了区域应力状态的增强和流体活动的加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芦山地震、汶川地震与龙门山地区水汽异常
邓志辉, 陈梅花, 杨竹转, 严兴, 邓远立
地震地质    2014, 36 (3): 658-66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3.009
摘要991)      PDF(pc) (2906KB)(8648)    收藏

对龙门山地区水汽动态的分析研究表明,在2013年芦山MS 7.0地震和2008年汶川MS 8.0地震前,龙门山地区大气相对湿度异常频次都出现了先逐年下降,然后快速回升的过程;下降时间较长,10a以上,上升时间较短,1~2a;震中位于异常频次相对下降和上升幅度都是最大的中心或邻近区域。在地震孕育中期阶段发生水汽异常趋势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岩层裂隙的张合、地下流体的运动和地热能的变化,影响地面温度和潜热交换的速度所致。在地震孕育的中长期阶段(10a~几a),地壳岩石受压缩变形,孔隙、裂隙不断闭合或减少,由地下释放的热水、热汽减少,潜热交换速度也随之降低,相对湿度异常频次表现为逐年下降的趋势。在地震孕育的中短期阶段,地壳岩石变形进一步加大,可能导致微破裂不断扩展,由地下释放的热水、热汽由减少转为增加,潜热交换速度由降低转为迅速增加,相对湿度异常频度也表现出由逐年下降转为突发的快速上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腾冲地区潜热通量与周围地区地震活动的相关性
陈梅花, 邓志辉, 梁琦珍, 丁留伟, 陶京玲
地震地质    2014, 36 (2): 422-43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12
摘要465)      PDF(pc) (3676KB)(619)    收藏
以2000年以来6.4级以上地震为例,研究了腾冲地区潜热通量(SLHF)在这些震例发生前后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腾冲地区的SLHF动态,不但在其附近发生强地震前常出现异常,而且对周边较远的强地震前也会发生异常反应;异常出现时间大都在震前1个半月以内,汶川地震前异常出现较早,发生在震前2个月之前,这可能与汶川地震震级高影响范围大有关;异常幅值与震级有关,震级越大,异常表现越强。 比如芦山7.0级地震、缅甸7.0级地震和汶川MS 8.0地震前,腾冲地区SLHF异常幅度很大,远远超过最大参考值,而姚安6.5级地震和宁洱6.4级地震前异常幅度就相对小一些。腾冲地区SLHF异常与周围强地震的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一方面与腾冲地区的活动断裂发育、现今构造变形强烈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腾冲地区火山活动强烈,温泉广泛发育,水热交换迅速,对周边构造活动感应灵敏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2013年芦山MS7.0地震和2008年汶川MS8.0地震井水位同震变化的比较分析
杨竹转, 邓志辉, 杨贤和, 陶京玲
地震地质    2014, 36 (2): 380-39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09
摘要527)      PDF(pc) (2434KB)(1028)    收藏
以芦山、汶川地震震中为中心,选择了8个井点,对2个地震引起的井水位同震变化进行了比较,重点分析了3口同震变化反向的井点,即重庆的荣昌华江井、北碚柳荫井和四川的泸沽湖井。为使对比研究结果可靠,进一步收集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地震、2012年4月11日苏门答腊北部海域8.6级地震引起的井水位同震变化资料。对汶川、芦山地震引起的同震体应变的计算结果显示:汶川地震时,荣昌华江井、北碚柳荫井和泸沽湖井水位同震变化与井点位置处的同震体应变一致,即位于同震体应变压缩区的井水位上升,位于体应变膨胀区的井水位下降;芦山地震时,3口井的水位同震变化与同震体应变不一致,表现出与日本、苏门答腊地震时相似的同震变化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三维数值模拟在华北地区现今构造变形分析中的应用
胡勐乾, 邓志辉, 陆远忠, 宋键, 路雨, 朱秀云, 孙锋
地震地质    2014, 36 (1): 148-16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12
摘要955)      PDF(pc) (12013KB)(913)    收藏
基于并行版ANSYS数值模拟软件平台,根据华北地区活动地块划分及活动断裂分布,结合GPS资料等,确定模型的几何边界范围是99.8°~121.4°E,27.9°~42.3°N,模型的边界范围包括华北活动地块区的绝大部分以及周边青藏、西域、南华和东北亚地块的部分地区。模型单元平均边长为25km,模型共划分为单元416 582个,节点582 392个。主要研究成果为:1)地壳运动速度模拟与分析对比:华北地区地壳运动速率的整体分布呈现由东向西逐渐减小、自北向南逐渐增大的特点,数值模拟结果与GPS观测运动速度大部分较吻合;2)断层运动性质模拟与分析对比:华北地区有限元模型考虑了华北地区已知所有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断裂,模拟结果所得的断层运动性质与活动断裂地质调查的运动性质符合得较好;3)应变场模拟与分析对比:通过数值模拟,计算了1999—2004年和2004—2007年华北地区地表第1主应变和第3主应变(最大压应变)的大小和方向,与前人利用震源机制结果、GPS测量结果等资料反演得到的华北地区主应变场较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9. 长江三峡地区仙女山断裂北端延伸问题探讨
毕珉烽, 楚全芝, 邓志辉, 潘博, 张长厚, 周庆
地震地质    2012, (2): 294-30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2.008
摘要1797)      PDF(pc) (6340KB)(1556)    收藏
仙女山断裂是三峡库区重要的断裂带之一,该断裂在新生代有过明显的活动。因其对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地震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断裂是否穿过长江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仙女山断裂从长阳县白咸池到秭归县荒口一带断裂构造的野外地质调查,长江两岸构造地貌的对比,结合前人已有资料的分析发现: 仙女山断裂长约80km,将古生代地层逆冲到中生代地层之上,在长江南岸荒口以南断层形迹清楚,地貌上表现为沟谷和断层崖,而在荒口以北地区,地层连续、未见断错地貌现象; 与长江南岸断裂相比,江北的断裂多为小型断层,仅错断侏罗纪地层内的砂岩、泥岩,在地形上也无明显表现,不是仙女山断裂的延伸部分。综合分析认为,仙女山断裂带由南向北延伸至长江南岸荒口一带尖灭,没有向北延伸穿过长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数值模拟方法在地震预测研究中应用的初步探讨(Ⅱ)
邓志辉, 胡勐乾, 周斌, 陆远忠, 陶京玲, 马晓静, 姜辉, 李红
地震地质    2011, 33 (3): 670-68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3.016
摘要1663)      PDF(pc) (906KB)(1190)    收藏

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和预测研究中,随着数值模拟技术的进步和对地球动力学过程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可能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值模拟一个区域内部的构造变形,在正常时期与观测结果应该是比较接近的,而当局部地方处于孕震临界失稳状态时,其实测结果就有可能与模拟结果不协调,据此有可能为地震的中期至短期预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地震库仑应力变化,可模拟分析各种因素对库仑应力变化的大小和分布的影响,获得更接近实际的结果; 计算机模拟合成地震目录是解决建立区域地震预测概率模型数据不足的有效方法,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建立更接近实际的三维动力学模型,同时考虑多场耦合作用,模拟断层活动的规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数值模拟方法在地震预测研究中应用的初步探讨(Ⅰ)
邓志辉, 宋键, 孙君秀, 陶京玲, 胡勐乾, 马晓静, 姜辉, 李红
地震地质    2011, 33 (3): 660-66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3.015
摘要1611)      PDF(pc) (787KB)(1147)    收藏

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和预测研究中,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入数值模拟方法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历了由二维到三维,由线性到非线性,由弹性到粘弹性,由单场到多场耦合分析的改进和发展。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复杂的物理过程,地震前的异常表现更是各种各样,但地震前的应变能量积累是地震发生的必要条件。地震预测分析必须首先考虑应变能量积累的状态。由于地球内部的难入性,直接测量震源深处的应力应变是很困难的事情,利用数值分析方法,建立地壳上地幔三维动力学模型,模拟岩层变形过程,是当前研究地壳能量转移、积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从新疆地区主余震活动看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
姜辉, 邓志辉, 王海涛, 王琼, 路星
地震地质    2011, 33 (3): 586-60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3.009
摘要1737)      PDF(pc) (744KB)(1234)    收藏

选取新疆地区1970年以来15次MS 6.0以上地震作为源地震, MS 4.0以上余震作为目标余震,对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在新疆地区存在问题,80%的源地震发生后,其ΔCFS正区目标余震数量少于负区目标余震数量; 33%的源地震发生后,其正区目标余震数量远少于负区目标余震数量(前者不到后者的一半); 只有13.3%的源地震发生后,其正区目标余震数量远多于负区目标余震数量(前者是后者的2倍以上)。即使考虑源地震的震源深度、断层面走向、倾向和滑动角的不确定性因素,基本结果相同。在大多数震例中,发生在ΔCFS负区的目标余震数量多于发生在正区的目标余震数量,与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不一致。作者进一步推论认为,基于应力、应变的增量变化进行地震短期预测是有局限性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强地震前水汽中长期异常变化特征研究
陈梅花, 邓志辉, 马晓静, 陶京玲, 王煜
地震地质    2011, 33 (3): 549-55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3.005
摘要1478)      PDF(pc) (770KB)(1217)    收藏

以川西及其邻近地区为例,研究了在强震孕育中长期阶段水汽含量的时空动态特征。通过对2008年汶川8.0级地震、1976年松潘强震群和2010年玉树7.1级地震的分析,发现在川西及其邻近地区的强地震孕育过程中,水汽含量异常频度会出现先下降,然后快速上升的现象。下降开始时间较早,出现在震前10a以上,持续9a以上,属中长期异常信息; 而快速上升则发生在震前4a内,属中短期异常表现。地震前水汽含量异常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岩层中裂隙、孔隙的开合、地下流体的运动和地热能的变化,影响地面温度和潜热交换的分布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14. 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在华北地区地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胡勐乾, 邓志辉, 陆远忠
地震地质    2010, 32 (1): 162-17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1.016
摘要1719)      PDF(pc) (461KB)(1920)    收藏
文中综述了近30年来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在华北地区地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情况,从华北地区地震地质数值模拟的有限元模型、有限元数值模拟所采用的实测资料以及模拟结果3方面进行了讨论,综合分析了华北地区有限元数值模拟从弹性到弹塑性、黏弹性和蠕变性,从二维线性到三维非线性,从连续变形到非连续变形,从个别资料的应用到GPS网络观测资料拟合的发展过程。简单阐述了华北地区有限元数值模拟工作的意义、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6)
15. 1585年安徽巢县南地震核查与发震构造探讨
翟洪涛, 邓志辉, 周本刚, 李光, 郑颖萍
地震地质    2009, 31 (2): 295-30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2.010
摘要2188)      PDF(pc) (3303KB)(1040)    收藏
1585年安徽巢县南53/4级地震,各版本地震目录中给出的地震参数不尽一致。文中对该次地震的历史资料进行了考证,进一步核实了该次地震的参数。通过对该地区的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在隐伏区的浅层地震勘探与钻探验证等工作,探讨了1585年巢县南地震的构造背景,认为早、中更新世活动的严家桥-枫沙湖断裂可能是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该研究成果有助于加深对中国东部中等和弱地震活动区发震构造背景的认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16. 基于双温度差分双源模型的遥感方法反演四川汶川地区的潜热通量
严研, 邓志辉, 陈梅花, 祖金华, 陶京玲
地震地质    2008, 30 (4): 1085-1094.  
摘要1668)      PDF(pc) (3724KB)(1071)    收藏
研究表明,在很多地震前都出现了潜热通量异常。文中基于Modis遥感数据,结合研究区(四川省汶川地区)的高光谱数据及地面观测的气象数据,利用一种简化的双层模型(双温度差分双源模型)反演显热通量,并通过地表能量平衡方程计算研究区的潜热通量。还探讨了该模型的特点,并对龙门山断裂带通过地区进行了潜热通量的遥感反演,发现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MS 8.0地震前48h内,研究区内的震中地区、龙门山断裂周边地区潜热通量值出现了明显的高值,5月12日中午12时7分沿龙门山断裂带潜热通量值达到300~400W/m2,可能是汶川8.0级地震前的异常反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17. 中国大陆井水位与水温动态对汶川MS 8.0地震的同震响应特征分析
杨竹转, 邓志辉, 刘春国, 王桂清, 祖金华, 陶京玲, 宋键
地震地质    2008, 30 (4): 895-905.  
摘要2614)      PDF(pc) (4377KB)(2668)    收藏
分析了汶川MS 8.0地震在中国大陆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特征,对比研究了2007年9月12日印尼苏门答腊MS 8.5远震和汶川MS 8.0近震在四川及其附近地区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差异,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在中国大陆引起的水位同震变化以上升为主,同时水位上升与下降的井点空间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分区性;水位、水温同方向阶变的井点数比例高于两者反方向阶变井点数比例,当水位同震变化为振荡型时,水温以下降型为主;相对于远震,近震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井点数量增加,无变化井点数量减少;所有井水位和大多数井水温同震阶变的方向都不因地震的远近、大小、震源机制或地震方位的变化而改变,个别发生水温同震升降方向变化的井点是由于水的自流状态和水位同震阶变由振荡转为阶变的改变所引起;水位同震升降性质受控于当地的地质构造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而水温同震变化还与地震波引起的井孔中水的运动方式、水温探头放置的位置等因素有关,其机理更为复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汶川MS8.0地震对四川省水电水利工程场地安全性评价结果的检验
马文涛, 李海鸥, 杨主恩, 陈桂华, 陈献程, 杨清源, 邓志辉, 孙谦
地震地质    2008, 30 (3): 796-803.  
摘要1958)      PDF(pc) (1140KB)(1194)    收藏
通过对汶川MS8.0地震的野外现场调查与相关资料收集,分析了四川省水电水利工程的破坏情况。在汶川地震震中区和高烈度区内,其危害性程度明显比当地水电水利工程场地安全性评价烈度高Ⅰ~Ⅲ度,暴露出在当地水电水利工程场地安全性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受限于历史地震记录时间短、无法预测出超过历史地震最高震级的上限,严重低估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危险性,酿成当地水电水利工程遭受很大损坏,坝体普遍出现裂缝、渗水、局部坍塌等情况,甚至有些水库出现溃坝险情。因此,在水电水利工程场地安全性评价中应加强活动断裂的鉴定工作,可以利用古地震或地震规模与最大震级关系等来弥补历史地震资料记录时间短的缺陷,以提高水电水利工程场地安全性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中国大陆卫星红外亮温与海拔高度关系的研究
马晓静, 邓志辉, 陈梅花, 祖金华, 王煜
地震地质    2008, 30 (2): 562-572.  
摘要1636)      PDF(pc) (3329KB)(1065)    收藏
海拔高度与卫星热红外亮温的关系是尚待深入研究的能反映地球表面热状态的重要信息,也是影响地震热红外异常分析的主要因素之一,文中把海拔高度每增加100m亮温降低的幅度称为亮温梯度,在系统筛选处理卫星热红外遥感数据的基础上,把中国大陆划分为西北、青藏、川滇、东北、华北和华南6个地区分别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结果:1)不同地区、不同月份亮温梯度的总体趋势相似,但又存在细节上的差异;2)各个地区的亮温梯度都小于前人根据气温资料计算得到的气温直减率(0.64℃/(100m)),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0.4℃/(100m),变化范围主要集中在0.15~0.35℃/(100m)之间;3)除青藏地区以外,其它5个地区的亮温梯度总体上表现为夏大冬小的特点。分析认为冬季冷空气的作用、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衰减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等是影响亮温梯度时空动态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1)
20. 汶川8.0级强震北川、映秀地表破裂现象
邓志辉, 杨主恩, 陈桂华, 马文涛, 孙谦
地震地质    2008, 30 (2): 355-358.  
摘要1801)      PDF(pc) (2017KB)(981)    收藏
在汶川8.0级大地震后,通过对北川和映秀2个极震区地表破裂的初步调查发现:北川、映秀地震形变带总体上为NE-SW向展布;地震破裂带以逆冲为主,兼小量走滑位移;北川地表形变带挤压缩短量为3~4m,映秀地表破裂左旋走滑位移为0.4~0.5m。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汶川8级强震极震区破坏情况与烈度
杨主恩, 邓志辉, 马文涛, 孙谦, 陈桂华
地震地质    2008, 30 (2): 349-354.  
摘要2219)      PDF(pc) (4587KB)(1183)    收藏
展现了汶川8级强震现场考察的极震区破坏情况,以及依据《中国地震烈度表》判断所达到的地震烈度,简要讨论了发震断层的类型和地震破坏特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2)
22. 安徽南陵NW向第四纪断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尹功明, 陈献程, 宋方敏, 邓志辉, 周本刚, 刘静伟
地震地质    2008, 30 (1): 333-338.  
摘要1845)      PDF(pc) (13812KB)(894)    收藏
在中国东部地区,很难见到错动第四纪地层的断层剖面。在安徽省南陵县南陵至繁昌公路西侧,离南陵县城约2km处(30°55′456″N;118°17′774″E),见到南陵断层错动第四纪地层的剖面,此断裂在卫星影像上有所显示,但是,仅局限于南陵盆地南侧,其西北端终止于小丹阳-方山断裂,长度只有20km,走向NW,断面倾向SW。剖面中,断层由2条小断层组成,至少显示2期活动,第1期在中更新世之前,可能在早更新世;第2期则在中更新世或以后。最新活动为逆冲性质,逆冲位错量有40cm。此剖面显示在中国东部地区NW向断层虽然规模小但活动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长江谷地安庆—马鞍山段新构造和断裂活动特征
宋方敏, 邓志辉, 马晓静, 祖金华, 楚全芝, 尹功明, 周庆
地震地质    2008, 30 (1): 99-110.  
摘要1796)      PDF(pc) (29277KB)(570)    收藏
根据地面地质调查、浅层地震勘探、钻探等成果,分析了长江谷地安庆—马鞍山段的新构造运动和断裂活动特征。资料表明,该段谷地及其两侧新构造时期总体以弱的间歇性隆升运动为主,其中无为、安庆一带受NE,NNE向断裂活动的影响,古近纪—新近纪有较强烈的垂直差异运动,并一直持续到早、中更新世。谷地及其两侧基岩中发育NE—NNE向与NW向2组断裂,前者主要形成于印支期,后者主要形成于燕山期,其中控制新生代盆地发育且规模较大的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而发育在前新生界内部且规模较小的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前第四纪。谷地中第四系厚度为10~50m,主要为晚更新世—全新世堆积,等厚线总体分布平稳,为正常的河谷堆积。沿谷地及其两侧地震活动较弱,历史上仅发生4次破坏性地震,最大地震为1585年巢湖南5(3/4)级地震,另有1次5(1/4)级地震、2次4(3/4)级地震,1970年有仪器记载以来,记录到的最大地震为ML3.7。这些特征有利于该段谷地的地壳稳定性评价。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
24. 断裂带内外温差法在震前红外异常研究中的应用
陈梅花, 邓志辉, 马晓静, 陶京玲, 王煜
地震地质    2007, 29 (4): 863-872.  
摘要2288)      PDF(pc) (2255KB)(1161)    收藏
以2000年姚安MS6.5地震、1997年玛尼MS7.5地震为例,应用断裂带内外卫星红外亮温差(下文简称亮温差)值分析法,研究震中附近活动断裂上震前卫星红外异常的时间演化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在正常时期红河断裂带内外的亮温差值在0~1.5℃范围内波动,而在异常表现很强烈的时段,沿红河断裂带内外的亮温差达到3℃以上,比正常时期高出2℃左右。通过对1997年11月8日玛尼7.5级地震发震断裂——马尔盖茶卡断层东段1996,1997,1998年3年带内平均值和带内外的亮温差值的对比研究发现,由于受大面积降雪的影响,1997年10月初至11月中旬,断裂带内平均亮温比1996和1998年同期亮温都要低,但断裂带内外亮温差值却比1996和1998年同期高出2~3℃左右。地震之后相对亮温差很快回到正常状态。运用同样的方法对华北和川滇近几年未发生强震的几条重要的活动断裂带的卫星红外亮温特征进行了研究,未发现类似震前红外异常的情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8)
25. 2005年九江5.7级地震前后地表热动态初步研究
陈梅花, 邓志辉, 王煜, 廖志辉, 祖金华
地震地质    2007, 29 (3): 617-626.  
摘要2063)      PDF(pc) (2387KB)(991)    收藏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5.7级地震前出现了显著的地表气温异常和潜热通量异常。二者在时间上相关,空间上相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地表气温异常出现于2005年11月2日至13日,主要分布在震中及其南侧,呈NE向展布,与江西北部主要的构造带走向一致。地表气温出现异常2d后,在震中地区及其北侧,沿构造带分布的大片水域及周边地区出现了显著的潜热通量异常,持续时间从11月4日至15日。2种异常的量值都超过了26a的平均值与1.5倍均方差之和,持续时间长,形态孤立,与地质构造相关,有别于气象因素导致的异常。震前气温异常和潜热通量异常都是地震前地下的热量增加导致的不同表现形式,在水体分布较广的区域大多表现为潜热通量异常,而在水体较少的区域则表现为气温异常。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0)
26. 强震造成的活动地块地壳形变差异探讨
唐方头, 张培震, 邓志辉
地震地质    2003, 25 (4): 655-663.  
摘要1665)      PDF(pc) (3272KB)(701)    收藏
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昆仑山口西的8.1级地震,在地表产生了长度大于350km的破裂带,最大水平位移6m左右,为左旋走滑断层。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周围不同活动地块内不同构造部位布设的GPS基准站对地震的响应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位于柴达木活动地块内部的德令哈基准站在地震的当天观测到7.5mm的同震位移,位于川滇活动地块西南边界带的下关基准站在震后3d发生了6.8mm以上的明显位移,而位于同一地块内部的昆明基准站和位于祁连山活动地块内的西宁基准站、位于拉萨活动地块内的拉萨基准站震时和震后都没有产生明显的位移。GPS基准站的观测资料表明,强震所处的活动地块和其相邻活动地块对强震有明显的响应,如果相隔一活动地块,则受强震的影响较小;在活动地块内,活动强烈的边界带或其它活动较强的部位对强震引起的地壳形变的响应明显大于活动强度较弱的部位;强震对相邻活动地块影响的差异,主要与强震所处活动地块运动时对其产生的作用方式的差异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
27. 中国大陆几次强地震活动的卫星红外异常分析
邓志辉, 王煜, 陈梅花, 唐方头, 楚全芝, 徐好民
地震地质    2003, 25 (2): 327-337.  
摘要1969)      PDF(pc) (11782KB)(575)    收藏
通过对2000年在中国大陆发生的3个6级以上地震的卫星红外异常特征的初步分析,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1)卫星红外异常的分布与地质构造,特别是活动断裂的关系密切;2)地震震中常位于红外温度的相对高值异常的边缘或附近,异常的发展具有非对称性,异常一般都是从震中附近的某一侧向震中区扩展;3)红外异常的时空分布规律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异常信息的提取要结合具体的构造条件、地理环境和气象因素进行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地震前卫星红外异常与发震断裂的关系研究——以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为例
陈梅花, 邓志辉, 贾庆华
地震地质    2003, 25 (1): 100-108.  
摘要1717)      PDF(pc) (2990KB)(1318)    收藏
以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8.1级地震为例,运用月均亮温点对点差值分析法和断裂带内外亮温差值分析法,研究了活动断裂与震前红外异常的空间关系及发震断裂上震前卫星红外异常的时间演化过程.研究发现:震前月平均亮温相对于2000年同期平均亮温的增温区沿发震断裂呈条带状分布;从震前1个半月的2001年10月开始,断裂带内外的相对温差发生明显变化,断裂带内的平均亮温与其外围的平均亮温差从-2℃增加到1℃,相对增温幅度达2~3℃左右,地震之后相对温差又回到正常状态.由此可见,震前卫星红外增温与东昆仑断裂带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地震前沿断裂带的红外增温大于其它地区.断裂带内外亮温差值分析法是定量研究红外增温与活动断裂的时空关系、挖掘震前增温异常的有效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2)
29. 张北-尚义地震与大同-阳高地震地震活动对比研究
邓志辉, 楚全芝, 李建华, 刘培询, 梁小华
地震地质    1998, 20 (2): 172-178.  
摘要1608)      PDF(pc) (2283KB)(727)    收藏
张北-尚义地震与大同-阳高地震虽然相距不远,但在地震活动性上有较大的差异。大同-阳高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断裂带附近微震活动、震源邻区地震活动趋势、地震活动空区展布和余震分布都与北东或北西向这组共轭构造一致;张北-尚义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断裂带附近微震活动、震源邻区地震活动趋势、地震活动空区展布和余震分布则与近南北或近东西向这组共轭构造平行。产生这种方向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构造条件的差异以及附加应力场的不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浅谈地震中短期预报的科学思路与探索途径
张崇立, 邓志辉, 车用太
地震地质    1997, 19 (2): 179-184.  
摘要1236)      PDF(pc) (1677KB)(706)    收藏
详细论述了地震中短期预报工作的科学思路,即“给‘静态’的地质(壳)结构赋予动态属性,给前兆性异常赋予构造的涵义”;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简要探讨了地震中短期预报的探索途径,提出了在地震中短期预报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