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川滇地区活动块体边界断裂现今运动和应力分布
万永魁, 沈小七, 刘瑞丰, 刘峡, 郑智江, 李媛, 张扬, 王雷
地震地质    2021, 43 (6): 1614-163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6.015
摘要903)   HTML40)    PDF(pc) (8665KB)(347)    收藏

基于川滇地区活动块体划分及断裂构造现有认知, 文中构建了包含块体主要边界断裂的二维有限元接触模型, 利用1991—2015年长期GPS观测结果, 采用“块体加载”方法模拟块体边界带现今的运动, 得到了断裂滑动速率和应力分布。结合震源机制解、 地震活动性等资料, 对川滇地区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滑动速率分配、 传递与应力转换的关联, 局部区域正断型震源机制解的构造机制以及红河断裂南、 北段地震活动性差异的可能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结论包括: 1)东昆仑断裂带和鲜水河-小江断裂带的左旋走滑由NW向转变为近SN向, 断裂强烈转折区吸收了部分走滑分量并转化为应变积累, 呈高应力分布特征。2)受小江断裂左旋剪切的影响, 红河断裂中南段以右旋走滑兼微弱挤压运动为主, 并牵引断裂北段右旋走滑, 与金沙江和德钦-中甸断裂共同构成右阶斜列右旋剪切变形带, 正断型震源机制解多分布于该变形带的构造拉分区内。3)红河断裂中南段为弱压性, 北段呈弱张性, 更易破裂, 地震活动明显强于中南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GPS观测的张家口-渤海断裂带活动性
陈阜超, 郭良迁, 郑智江
地震地质    2020, 42 (1): 95-10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1.007
摘要702)   HTML5)    PDF(pc) (4778KB)(311)    收藏

文中基于1999年、 2007年、 2009年、 2011年、 2013年以及2015年6期GPS区域站观测资料, 计算得到了5个相邻时段中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的水平形变速率和应变率, 据此研究了该断裂带的活动性演化特征。 结果表明, 在5个时段中, 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的总体形变速率平均为1.74mm/a, 左旋走滑速率平均为1.59mm/a, 压缩速率平均为-0.59mm/a。 张家口-渤海断裂带各时段的左旋走滑速率均大于压缩速率, 说明其活动性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 兼有压缩运动。 在5个时段中最小主应变率均小于0, 为压性, 最大主应变率>0, 为张性。 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的主压应力方向均为NEE-SWW向, 主张应力方向NNW-SSE向; 正应变率均为负数, 为压性; 断裂带的剪应变率值相对于正应变率较大, 表明剪应力较强, 各时段均以左旋剪切应力作用为主。 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的构造活动具有继承性, 在日本3·11大地震后, 其构造活动性呈现逐步减小的趋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川滇地区活动块体边界断裂现今运动和应力累积速率分布
万永魁 郑智江 李媛 张扬 王雷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