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从震源模式讨论2008年汶川8级地震的回顾性预测
郭安宁, 郭增建
地震地质    2010, 32 (1): 115-12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1.012
摘要1621)      PDF(pc) (1828KB)(1229)    收藏
大地震的成因与预测是很复杂的,很难用一个模式把它们全面概括起来,所以文中用4个模式来描述。这4个模式分别是叠加模式、组合模式、立交模式和调制模式。它们在震源孕育和发震过程中各有各的功能。叠加模式是讨论孕震力源问题的,组合模式是讨论震源结构问题的,立交模式是讨论孕震断层面上的凹凸齿合是如何形成的问题的,调制模式是讨论临发震前震源处的不稳定与外因的关系问题的。文中用以上4个模式讨论2008年汶川8级地震的回顾性预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倍九法物理机制的研究
郭增建, 秦保燕
地震地质    1981, 3 (2): 22-22.  
摘要921)      PDF(pc) (189KB)(532)    收藏
地震发生日期的预报是人们很关心的地震预报三要素之一。早在1969年渤海湾大震时我国地震工作者就发现该震短临前兆的发育程度在时间上有起伏,1975年海城大震和1976年松潘大震的前兆也有类似情况。1977年本文作者和李海华、徐文耀根据大量资料的分析统计发现,前兆随时间的起伏虽然较复杂,但大致有倍九日期的规律,即前兆(包括测震学指标)多出现于震前若干小时内(相当于零九)、九天(一九)、十八天(二九)……等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