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天山南北两侧山前坳陷带中新生代构造特征与地震
赵瑞斌, 杨主恩, 周伟新, 郭芳
地震地质    2000, 22 (3): 295-304.  
摘要1661)      PDF(pc) (3811KB)(1190)    收藏
形成于中新生代的南天山库车山前坳陷带和北天山乌鲁木齐山前坳陷带表现出类似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即坳陷内都发育4排近东西向展布的逆断裂-背斜带;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以来)表现出强烈的由山体向盆地的逆冲活动;逆断裂-背斜带的形成、演化和发展都受控于统一的近南北向构造应力场。然而,南北两个山前坳陷在变形强度、地球物理细结构、地球动力学环境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对这些不同点进行了讨论,认为正是这些不同点的存在,使得天山南北两侧山前坳陷内的现今地震活动性显示出不对称性,即南天山库车山前坳陷5级以上地震基本都分布在第3排(秋里塔格)逆断裂-背斜带上,而北天山乌鲁木齐山前坳陷5级以上地震基本都分布在坳陷南部准噶尔南缘断裂附近及其以南的天山内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8)
2. 鲜水河断裂西北段的断层泥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杨主恩, 郭芳, 李铁明, 吕弋培
地震地质    1999, 21 (1): 21-28.  
摘要1794)      PDF(pc) (2588KB)(798)    收藏
对鲜水河断裂的断层泥样品进行原样的结构、构造和碎砾的显微构造、刻蚀形貌结构的观测统计,断层泥的粒度分析和分形研究,认为,断裂处于强烈的定向应力场作用之下,其运动方式是以粘滑运动为主,且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时期断裂仍有活动。从断层泥的粒度分布和分形分析可将断层分为:甘孜-格篓、格篓-恰叫、恰叫-乾宁3段,这与前人的地形变分析的分段结果相一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