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岩体完整性对载荷干扰定量分析的影响——以天津小辛庄应变为例
雷生学, 刘建波, 闫伟, 宋田, 李昊, 李恩健, 朱冰清, 李颖楠
地震地质    2021, 43 (6): 1600-161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6.014
摘要629)   HTML21)    PDF(pc) (7036KB)(127)    收藏

定点形变观测是监测地壳形变和捕捉地震前兆的重要手段,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定点形变的日常观测中, 经常碰到各种“载荷干扰”, 然而, 在定量分析此类干扰的影响时, 不少研究没有考虑具体场地岩体的完整(破碎)程度, 简单地采用了通用的“岩石弹性模量”而非“岩体弹性模量”, 从而影响到最终结果的解释及异常或干扰的识别与排除。 文中以天津蓟县小辛庄的洞体应变为例, 阐明应当考虑具体场地岩体的完整性, 才能更准确地评估外界载荷干扰的影响。 野外调查及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1)小辛庄周围岩体的体积节理数普遍>32条/m3, 达到比较破碎的程度; 2)研究区岩体的弹性模量仅为完整岩石弹性模量的0.10~0.19倍, 即在相同的应力条件下, 外界载荷干扰的影响将被放大5~10倍; 3)2019年9—11月于桥水库蓄水期间, 水库水位的上升对小辛庄应变SN向所产生的压缩应变理论值为(93.76~200.91)×10-8, 约占实际观测值的10%~21%; 4)2019年9月小辛庄洞体应变出现的破年变变化并非是地震前兆异常, 而有可能是受于桥水库的库容变化影响所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岩体完整性对载荷干扰定量分析的影响——以天津小辛庄应变为例
雷生学 刘建波 闫伟 宋田 李昊 李恩健 朱冰清 李颖楠
地震地质   
3. 地电阻率日变化成因分析
解滔, 卢军, 闫伟
地震地质    2019, 41 (6): 1464-148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6.010
摘要607)   HTML    PDF(pc) (4960KB)(339)    收藏
中国部分长期连续观测的地电阻率台站的观测数据呈现出清晰的日变化形态,依据单一测道的变化特征,日变化可分为2类相反的形态:一类观测数据白天下降夜间上升;另一类则白天上升夜间下降。文中结合含水岩土介质电阻率的影响因素、台站电性结构和地电阻率影响系数理论,分析认为固体潮引起的介质电阻率变化幅度太小,以目前地电阻率观测仪器的分辨率还不足以记录到固体潮的影响,地电阻率的日变化主要由昼夜温差所引起。昼夜温差将使浅层介质电阻率发生大幅度的昼降夜升变化,对于浅层介质影响系数为正的测道,其日变化呈现昼降夜升的形态,而浅层介质影响系数为负的测道,其日变化则呈现出昼升夜降的形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大凉山次级块体周边断层的闭锁特征
赵静, 刘杰, 牛安福, 闫伟
地震地质    2014, 36 (4): 1135-114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4.016
摘要813)      PDF(pc) (4750KB)(1063)    收藏

利用1999—2007期和2009—2013期中国大陆GPS速度场数据, 采用DEFNODE负位错反演程序估算了大凉山次级块体周边断层——大凉山断裂、马边-盐津断裂、会泽-彝良断裂在汶川地震前后的断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特征, 并结合地震空区和b值空间分布等结果分析了这几条断裂带的强震危险性.结果表明, 汶川地震对这3条断裂带的影响可能较弱, 它们在地震前后闭锁程度基本一致, 两期结果均显示大凉山断裂南段、马边-盐津断裂、会泽-彝良断裂(西南端除外)基本为完全闭锁;汶川地震前后3条断裂带的滑动亏损速率均较小, 大凉山断裂以左旋滑动亏损为主, 马边-盐津断裂具有很弱的左旋和挤压滑动亏损分量并在震后均稍有增强, 会泽-彝良断裂以挤压滑动亏损为主、兼有右旋滑动亏损, 汶川地震后其右旋分量消失.结合其他方法的研究结果, 认为目前这3条断裂带仍具有较大地震发生的危险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