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山西浮山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与位移速率
闫小兵, 周永胜, 李自红, 扈桂让, 任瑞国, 郝雪景
地震地质    2022, 44 (1): 35-4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1.003
摘要727)   HTML32)    PDF(pc) (6484KB)(337)    收藏

金大定9年(1209年)浮山县城附近发生过6½级地震, 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许多专家学者推测浮山断裂可能是其发震构造, 但均未进行深入研究。浮山断裂位于山西断陷带临汾断陷盆地东侧, 为临汾断陷盆地和太行山断块隆起区的分界断裂, 前人对其研究较少。文中针对浮山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和位移速率开展定量研究。首先, 对浮山断裂前交村一带进行遥感解译、 开挖断裂面、 采集并测试断错地貌年代学样品, 获取地质地貌体的形成时代, 确定该断裂最新一期的地层错断事件晚于距今7ka, 为全新世活动断裂, 具备发生7级及以上地震的能力。浮山断裂距今17ka(晚第四纪)以来共发生2期较为明显地层错断事件: 第1期发生于距今17~7ka期间, 造成了2.04m的地层错断量, 平均位移速率为0.2mm/a; 第2期发生于距今7ka以来, 造成了3.93m的地层错断量, 平均位移速率为0.56mm/a。晚更新世以来, 浮山断裂的位移速率有增大的趋势, 未来的地震危害性值得关注。之后使用陆基LiDAR扫描获取浮山断裂乔家坡村基岩断面(与前交村断面相距4.5km)的形貌数据, 采用各向同性变差函数法计算了断层面形貌的分维值并划分了形貌风化条带, 确定浮山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2期地层错断事件造成的断错量由老到新分别为3.18m和2.51m。研究表明, 基岩断层面分形法是研究基岩区古地震事件期次的有效方法, 其地层错断事件划分和第四系断裂面错断事件的划分结果一致。最后, 文中对1209年浮山6½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探讨, 认为浮山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浮山断裂的可能性最大。但由于缺少年代下限且仅有的上限年代与历史地震时间相距甚远, 需要对该断层开展更为详细的调查研究, 以确定是否存在年代更新、 震级相当的古地震事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利用灰岩断层面形貌特征识别罗云山山前断裂古地震信息
邹俊杰, 何宏林, 石峰, 魏占玉, 苏鹏, 闫小兵
地震地质    2019, 41 (2): 400-41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2.009
摘要703)   HTML    PDF(pc) (7234KB)(231)    收藏
以山西地堑系罗云山山前断裂的基岩断层面为例,用陆基LiDAR扫描获取了断层面形貌学数据,采用各向同性变差函数法计算了断层面形貌的分维值。结果显示,断层面形貌在高度上具有显著的分带性,每个分带的特征分维值随断层面高度的增加呈阶跃式变化。分析认为这种形貌特征可能反映了断层面与多次地震相关的间歇式出露方式。分带高度指示了约3m和1m的2组同震倾滑位移量,各分带之间的分维值过渡带是断层面缓慢剥露的结果。与片麻岩区的断层面形貌学研究结果相比,灰岩断层面形貌学分维值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减小,2种岩性区的断层面分维值D与断层面高度H呈现类似镜像的关系,在气候构造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考虑为岩性差异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1695年临汾7(3/4)级地震发震构造研究
闫小兵, 周永胜, 李自红, 郭瑾
地震地质    2018, 40 (4): 883-90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4.012
摘要1861)   HTML    PDF(pc) (12225KB)(287)    收藏
1695年5月18日(清·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戌时山西临汾发生大地震。《中国历史强震目录》(1995)确定其震中位于36.0°N,111.5°E,震中位于今襄汾县张礼村和临汾尧都区东亢村之间偏北处,震中烈度为Ⅹ度。综合前人对该地震的研究,推测其发震构造可能为郭家庄断层。在临汾市档案馆、临汾市地震局等配合下,详细查阅了临汾古城及其周围地区在此次地震中受损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勾绘了1695年临汾大地震等震线图。经相关专家论证,认为"1695年临汾大地震宏观震中定在临汾市老城东关一带、震中烈度调整为Ⅺ度、等震线长轴方向为NWW向"更为合理。后在执行"临汾市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过程中,在上述临汾大地震宏观震中区附近发现地震断层露头,在垂直该露头断层走向布设浅层地震测线和排钻施工,结果发现,郭家庄断层、刘村断层组成的右列阶区和罗云山断层(龙祠段)共同参与了1695年临汾大地震,其交叉部位应为此次地震的微观震中,基本可以认定这3条断裂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另外,该地区的地震地质遗迹(滑坡、地震地裂、喷砂管等)主要分布于郭家庄断裂上盘,从侧面证明该地震遗迹是郭家庄断裂1695年"活动"的产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韩城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扈桂让, 李自红, 闫小兵, 赵晋泉, 曾金艳, 郭瑾
地震地质    2017, 39 (1): 206-21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1.016
摘要1093)      PDF(pc) (11238KB)(420)    收藏

在1︰5万活断层地质地貌填图的基础上,对韩城断裂的构造地貌特征及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详细研究。依据断裂的构造地貌、活动性及几何展布特征等将断裂自北向南分为3段:西硙口至盘河段、盘河至行家堡段和行家堡至义井段。断裂的活动性自NE向SW是逐渐变弱的。西硙口至盘河段为典型的盆山地貌,全新世活动,全新世中期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估算>0.8mm/a;盘河至行家堡段,断裂沿黄土台地前缘展布,晚更新世晚期活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约为0.49mm/a;行家堡至义井段,断裂伸入渭河盆地北部黄土塬中,晚更新世早期黄土中发育裂隙及砂土液化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5. 黄河壶口逆源速率及其与韩城断裂的关系
闫小兵, 李自红, 赵晋泉, 扈桂让, 郭瑾
地震地质    2016, 38 (4): 911-92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4.009
摘要679)      PDF(pc) (5484KB)(832)    收藏

在查阅黄河壶口位置的史料记载的基础上,对黄河壶口沿线进行了野外调查,最终确定了黄河壶口在不同时期的具体位置,据此计算黄河壶口在不同时期的逆源侵蚀速率:夏朝至唐朝为1.66m/a,唐朝至元朝为1.01m/a,元朝至明朝为0.97m/a,明朝至民国为1.28m/a,民国至现今为0.6m/a。考虑到黄河沿线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综合给出史料记载以来(先秦到现今)黄河壶口的逆源侵蚀的平均速率为1.51m/a。根据对韩城断裂邵家岭探槽和禹门口黄河阶地的研究,韩城断裂在晚更新世早、中期发生过多次强烈活动,累计断距为20.1m,上述断裂活动在黄河禹门口附近形成高20余m的陡坎(裂点),现今的黄河壶口可能是该裂点经过4~5万a的逆源侵蚀到达目前的位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6. 韩城断裂带NE段构造应力特征
李自红, 李斌, 刘鸿福, 闫小兵, 扈桂让
地震地质    2015, 37 (2): 468-48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2.010
摘要421)      PDF(pc) (4028KB)(531)    收藏

断裂带的区域构造应力特征是研究其活动性的重要依据。在应变指示计较少的弱应变地区, 磁组构是有效可选的手段。在韩城断裂带1/5 万活动断层填图工作的基础上, 对断裂带NE段的上峪口、渚北庄与邵家岭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岩石磁组构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域三叠纪岩石样品磁化率椭球体以"扁球型"为主, 表现出弱变形组构的典型特征。磁化率椭球体最大轴Kmax沿NW-SE向与最小轴Kmin沿NE-SW向的分布趋势, 以及断层两盘明显的差异性垂直运动、断层划痕与河流扭曲等野外证据, 反映出韩城断裂带NE段受控于NW-SE向的拉张应力, 兼有相对较弱的NE-SW向的水平挤压应力作用。断裂带不同地方的应力状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研究区的上峪口与渚北庄剖面受到的水平挤压应力相对较弱; 邵家岭则表现出较强的挤压应力作用。但邵家岭剖面大多数样品仍然落于"扁球型"区域内, 可能说明在拉张应力控制的构造单元, 即使挤压应力较为明显, 沉积岩中的"拉长型"磁组构仍难以形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7. 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前后山西构造带的应力状态变化
王凯英, 马瑾, 刁桂苓, Yu. Rebetsky, 王晓山, 闫小兵
地震地质    2012, (4): 597-60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4.006
摘要1036)      PDF(pc) (3305KB)(1056)    收藏

运用应力状态定量化参数反演方法(CAM),对发生在山西构造带(简称山西带)1967-2010年期间的地震震源机制数据进行了应力状态反演。按这个时段中国发生的强震和山西省中强地震发生时间对数据进行了分时段研究。研究表明,在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山西构造带的最大主压应力轴方向发生了明显变化。该地震前山西带最大主压应力轴方向以NW向分布为主;该地震后山西带的最大主压应力轴转变为NE向分布为主。值得强调的是,在1967-2001年11月各时间段中主压应力轴方向没有明显区别,说明该地震对山西带应力状态变化起了重要作用。当最大主压应力轴为NW向分布时,山西带内的SN向构造段与NE向构造段的应力状态均以水平剪切为主;而当最大主压应力轴转为NE向分布时,山西带内SN向构造的应力状态分布表现为水平剪切,而NE向构造的应力状态分布表现为水平拉张。文中对产生应力主轴方向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此同时,对山西带强震分布与构造条件的关系也进行了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基于临汾2次强震史料与GIS技术对未来强震灾害预测评估
赵晓云, 李自红, 闫小兵, 薄建杰, 李慧玲, 高云峰
地震地质    2011, 33 (3): 568-57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3.007
摘要1710)      PDF(pc) (1107KB)(1378)    收藏

通过对临汾2次历史强震史料的研究,总结出其震害分布特征,对比各类衰减模型绘制的等震线图,确定了对该地区不同震级地震最适用的衰减关系模型和修正值; 应用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实现了临汾地区更为直观的震害预测评估系统。再将临汾2次历史强震损失重建,从而预测出临汾地区现有经济社会情况下的地震灾害的损失情况,为其未来防震减灾实际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9. 中下地壳岩石弹性波各向异性的影响因素
张国苓, 杨晓松, 陈建业, 闫小兵
地震地质    2010, 32 (2): 327-33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2.016
摘要1469)      PDF(pc) (2137KB)(1765)    收藏
地壳岩石成分及其构造的复杂性使得地壳弹性波各向异性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在地壳浅部,裂隙广泛发育,它们的定向排列对岩石各向异性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地壳深部,裂隙基本闭合,岩石的各向异性主要是由矿物晶格优选方位(LPO)和形态优选方位(SPO)决定的。云母和(或)角闪石含量较高且定向排列的地壳岩石通常具有较高的各向异性。熔体的定向排列(MPO)可以显著地加强地壳各向异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10. 部分熔融强化了青藏高原地壳的各向异性?
杨彧, 陈建业, 杨晓松, 闫小兵, 张国苓
地震地质    2010, 32 (1): 59-6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1.006
摘要1588)      PDF(pc) (1600KB)(1130)    收藏
深部岩石的弹性波各向异性是人们了解地壳深部构造特征,分析其成因,探讨其动力学意义的重要岩石物理参数。实验结果表明由矿物晶格定向分布(LPO)所引起的地壳岩石平均各向异性强度通常不超过5%,远不足以解释在青藏高原地壳中所观测到的弹性波各向异性之强度。模拟结果显示,熔体的定向分布(MPO)能够引起强烈的弹性波各向异性。例如,当熔体的形态因子(α)值介于0.1~0.5之间,熔融程度为5%~10%时,由定向分布的酸性熔体囊所产生的各向异性强度可以达到2%~10%(P波)、2.2~40%(S波)。众多研究资料显示,青藏高原—川滇西部具有加厚的中、上地壳和高地热梯度,低度部分熔融作用在其深部地壳中广泛存在。低度熔体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的定向分布可能是造成该地区深部地壳存在异常强的各向异性层的重要原因。这暗示目前在青藏高原—川滇西部探测到的异常强的区域性各向异性层是具有部分熔融成因的强烈构造变形带。该构造变形带具有潜在的"解耦"功能,并作为地壳浅部刚性层(块体)的底界协调着块体与其下伏地壳或岩石圈地幔的差异运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
11. 岷江断裂羌阳桥一带古堰塞湖沉积及构造变形与古地震
安卫平, 赵晋泉, 闫小兵, 李自红, 苏宗正
地震地质    2008, 30 (4): 980-988.  
摘要3012)      PDF(pc) (6654KB)(2914)    收藏
在支援茂县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期间,发现在现今叠溪堰塞湖(小海子)上游30km的岷江沿岸及其支流断续有第四纪湖相层出露。通过对羌阳村一带古堰塞湖沉积层的研究,获得了岷江断裂全新世活动的证据。分析认为:岷江断裂沿线古堰塞湖相沉积及其构造变形反映了岷江断裂的多次活动。羌阳桥古堰塞湖沉积及其构造变形可能反映岷江断裂的多次古地震活动。较肯定的是:第1次地震活动导致羌阳桥堰塞湖的形成,堆积第1套湖相沉积;第2次地震活动使湖相层变形;第3次地震活动使第1,2套湖相地层变形;第4次地震活动错断了湖相层之上最新的堆积物。全站仪实测结果表明最后一次古地震活动的垂直位移约为2.6~3.6m。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7)
12. 人工地震反射法在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闫小兵, 周永胜, 杨晓松
地震地质    2007, 29 (4): 894-904.  
摘要1476)      PDF(pc) (1116KB)(1076)    收藏
超前地质预报关系到隧道施工的安全和进度。实践表明,采用基于人工地震反射法的TSP203超前预报系统(以下简称TSP203系统),并结合其它探测手段的综合预报方案能较好的实现超前地质预报,并可兼顾隧道施工特点和成本。文中介绍了TSP203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并通过该系统在大瑶山铁路隧道的应用实例,说明该系统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具体应用情况。结合多年现场实际操作经验着重分析了预报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客观上由于岩性和构造面本身的复杂性以及TSP203系统的局限性,该系统探测与隧道轴向大角度相交的近平面状的结构面较适合,小角度或者平行结构面则不适合,探测溶洞和地下水有较大难度;主观上与操作人员的运用水平密切相关。提出了提高数据采集精度以及结合实际地质情况和其它物探方法提高对反射体解释能力的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13. 山西浮山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与位移速率
闫小兵 周永胜 李自红 扈桂让 任瑞国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