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确定龙滩库区地震断层面参数
阎春恒, 周斌, 李莎, 向巍, 郭培兰
地震地质    2020, 42 (3): 562-58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3.002
摘要558)   HTML    PDF(pc) (3927KB)(309)    收藏
文中基于2006-2016年龙滩水库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和震相资料, 采用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方法对4 017次地震进行重新定位, 求解得到库区126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并反演各地震丛所在区域的应力场。 将库区地震划分为11个地震密集带, 依据成丛小地震发生在活动断裂面及其附近的原则, 结合模拟退火算法和高斯-牛顿算法反演了11个地震密集带相应的断层及断层面参数, 包括断层面的走向、 倾向、 倾角、 长度、 深度和地理位置, 并依据局部区域应力场参数计算了各断层面的滑动角。 结果显示: 11条断层的走向、 倾向、 倾角及运动性质与地质调查给出的穿过各地震丛所在区域的主要断裂信息基本一致, 研究成果可作为龙滩库区主要断裂带资料的重要补充。 龙滩库区最大主应力优势方向为NW-SE或NWW-SEE, 最大和最小主应力轴倾角近水平, 中间主应力轴倾角很陡, 蓄水前、 后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未发生明显变化, 与华南块体的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 蓄水后库区的R值逐渐增大, 且不同地震丛所在区域的R值变化存在差异。 八茂、 拉浪和布柳河地震丛所在区域R值增幅显著, 表明中间应力轴压应力状态减弱并逐渐转为张应力状态。 精定位和断层面参数计算结果显示, 地震丛集活动与穿过地震丛的主要断裂带密切相关。 这些断裂的倾角普遍很陡, 均与库区主要河流交会, 利于流体向断层深部渗透。 推测库区蓄水主要影响库区应力场主应力的相对大小, 对主应力方向的影响有限。 水对库区介质的润滑作用及附加应力场与原地应力的叠加可能是导致库区主应力相对大小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龙滩库区蓄水后的张剪性应力环境有利于库区断层失稳滑动, 可较好地解释蓄水后库区地震密集活跃现象。 量化的断裂信息可为龙滩库区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成因的数值模拟、 地震预测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桂西北地区近期重力与地壳形变综合分析
文翔, 周斌, 史水平, 覃坚, 李家宁, 何衍, 阎春恒, 罗远鹏
地震地质    2019, 41 (4): 927-94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4.008
摘要531)   HTML    PDF(pc) (8550KB)(162)    收藏
文中利用桂西北地区2014-2018年流动重力与2015-2017年GPS观测资料,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环境和区内发生的南丹MS4.0地震震例,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与地壳水平运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机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地壳水平形变、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2017年7月15日南丹MS4.0地震发生在重力差异变化四象限中心附近,异常区中心位于木伦-东兰-逻楼断裂、河池-南丹断裂与河池-宜州断裂的交会处。差分尺度重力场动态图像较好地反映了南丹地震前后震中附近的重力变化,是一个局部重力异常、四象限分布特征性异常、重力变化梯度带及零值线拐弯区发震及震后反向恢复变化的系统演化过程。同时,综合南丹地震震源机制解、地震动图和地表调查结果分析认为,南丹地震前与走滑型发震断层效应一致的正、负重力变化四象限分布论证了右旋走滑兼具逆冲运动趋势的存在。2)桂西北地区重力场变化空间分布形态与活动断裂密切相关。累积重力变化等值线走向总体上沿南丹-河池断裂、河池-宜州断裂分布,断裂带两侧重力变化差异较大,且梯度带影响区域较宽。形变场空间分布总体上存在较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天峨-南丹-环江一带处于重力变化高梯度带、水平形变面压缩过渡带,且位于河池-宜州断裂、河池-南丹断裂与都安-马山断裂交接处附近,受断块差异运动影响的区域及活动断裂交会部位更易于积累应力。3)桂西北地区重力场的几何形态与地壳水平运动空间分布关系密切,证实了区域内存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动力作用,引起活动断层物质变迁和构造变形,在地表产生相应的重力变化。近期,桂西北地区地壳形变异常分析表明:天峨-南丹-环江一带是重力异常变化梯度带,亦是水平形变面压缩过渡带,同时也是莫霍面等深线显著变化地段、ML3.0地震围空区、异常低b值区。综合分析认为该地区仍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2016年7月31日广西苍梧MS5.4地震震源参数
周依, 阎春恒, 向巍, 周斌, 文翔
地震地质    2019, 41 (1): 150-16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1.010
摘要545)   HTML    PDF(pc) (3548KB)(360)    收藏
2016年7月31日广西苍梧县发生了MS5.4地震,该地震打破了华南沿海地区近17a的5级地震平静期,对华南沿海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具有指示意义,然而不同研究机构和学者对此次地震震源深度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此,文中使用CAP (Cut and Paste)方法和近震深度震相sPL进一步测定了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结果显示,CAP方法测定的震源矩心深度为11km,sPL震相测定的地震深度为9km。结合震源机制解、等震线形态、余震分布和现场地震地质调查等资料分析认为,苍梧MS5.4地震是发生在上地壳的左旋走滑性质的地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于田7.3级地震前MODIS卫星热红外异常分析
文翔, 陈梅花, 阎春恒, 周斌
地震地质    2015, 37 (3): 893-90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3.018
摘要362)      PDF(pc) (5379KB)(585)    收藏

收集了2014年1—2月新疆于田7.3级地震区连续的MODIS/Terra卫星遥感热红外资料, 经过去云等数据处理, 选取观测质量最佳的北京时间凌晨4—6时的热红外数据进行地表温度反演, 分析地震前后地表温度异常时间演化过程及其异常空间分布与活动断裂的关系, 并讨论了震区地形地貌、季节性气候以及雨雪天气等非构造因子对地温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 1)在于田地震发生前1个月震中附近出现热红外异常增温现象, 异常增温与发震时间有一定的对应性.显著增温主要表现在震前半个月左右; 在临震前5~6d, 增温异常达到峰值, 震后温度迅速下降; 2)与地形地貌、季节性气候以及雨雪天气等非构造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 震前反映出反季节变化的构造 "增温"信息, 雨雪天气对震区异常升温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3)震中附近西南部的谷地、盆地断裂构造复杂, 热红外异常增温起始于此, 并沿断层逐步向震中迁移; 4)异常升温区域呈条带状, 与宏观考察的NE向主破裂带一致; 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季节性气候、雨雪天气等非构造因素对异常升温的影响, 认为此次热红外升温可能为震前短临异常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