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珠江三角洲部分断裂晚第四纪垂直位移速率
宋方敏, 汪一鹏, 李传友, 陈伟光, 黄日恒, 赵红梅
地震地质    2003, 25 (2): 203-210.  
摘要1765)      PDF(pc) (2619KB)(877)    收藏
珠江三角洲地区断裂比较发育,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方式皆具有垂直差异运动特征,且大多数都呈隐伏状态。文中在对三角洲发育阶段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已有钻孔资料,沿断裂两侧寻找位置相互靠近、且能揭露出时代和堆积环境相同的地层层位的一对或多对钻孔进行对比。根据断裂两侧相同层位现今所处海拔高度的差异确定它们沉积以来的垂直位移量,再根据该层位的测年数据计算断裂的垂直位移速率。共计算了5条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垂直位移速率,位移速率值为0.14~0.47mm/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6)
2.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垂直构造运动速率
陈伟光, 赵红梅, 常郁, 卢邦华
地震地质    2001, 23 (4): 527-536.  
摘要1586)      PDF(pc) (2920KB)(911)    收藏
根据珠江三角洲166个第四纪古三角洲沉积物的测年数据,在扣除了古海平面变化、沉积层的压实效应和地壳静力均衡沉降等非构造因素的影响后,估算出晚第四纪以来三角洲地区的垂直构造运动速率。估算按北东、近东西和北西向3组断裂所切截的11个断块构造区分别进行。结果表明,位于三角洲南部的斗门断块和中部的广州-番禺断块的活动速率相对较高,这个特征得到了三角洲晚第四纪古地理演变、断层活动年代学和地震活动研究的初步验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9)
3. 珠江三角洲五桂山南麓断裂第四纪活动新知
宋方敏, 汪一鹏, 李传友, 陈伟光, 赵红梅
地震地质    2001, 23 (4): 521-526.  
摘要1316)      PDF(pc) (1868KB)(988)    收藏
野外工作期间,在珠江三角洲五桂山南麓发现两个切割第四系的断层剖面。这是首次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见到的断裂第四纪活动的直接地质证据。对两个剖面作了详细介绍,并通过三角洲第四系的分析和对比,确认五桂山南麓断裂在中、晚更新世时期是活动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5)
4. 四会-吴川断裂南段近期活动性研究
张虎男, 计凤桔, 李子权, 陈伟光, 刘明达, 李建平
地震地质    1995, 17 (4): 419-426.  
摘要1463)      PDF(pc) (1151KB)(954)    收藏

根据研究区的构造地貌特征,断裂两盘第四系和等时地貌面的对比以及其它宏观和微观的断裂构造迹象,讨论了四会-吴川断裂南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性,得出该时段、该断裂在该地区相对稳定的基本认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珠江三角洲地区新构造运动年代学的研究
陈伟光, 张虎男, 张福来
地震地质    1991, 13 (3): 213-220.  
摘要1578)      PDF(pc) (1162KB)(1597)    收藏
本文发表珠江三角洲地区14个不同时代的地貌体的年代数据,并据此初步探讨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的时间、空间序列以及运动的幅度和速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2)
6. 华南沿海活动断块的构造地貌特征
张虎男, 陈伟光
地震地质    1989, 11 (3): 37-44,54.  
摘要1075)      PDF(pc) (2954KB)(933)    收藏
按各类动态标志,继承性与新生性,统一性与特殊性和区域构造应力作用方式等原则,将华南沿海划分为若干断块构造区(一级),亚区(二级)和小区(三级)。论述了它们的构造地貌特征并利用14C数据估算了各断块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相对运动的幅度和速率,发现各项数据都有从东、西向中部变小的趋势。这一特点与台、澎、泉、汕强震区和雷琼地震区所起的“屏护”作用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闽粤沿海全新世垂直构造运动的速率
陈伟光, 张虎男, 李子权
地震地质    1986, 8 (2): 33-42.  
摘要1314)      PDF(pc) (1325KB)(862)    收藏
基于华南地区新构造运动具有断块垂直差异运动的特征,本文主要根据目前已测定的,分布于闽粤沿海地区的若干个全新世海相沉积物的放射性年代,海拔高度等数据,初步估算和对比闽粤沿海不同断块构造区的垂直构造运动的速率,并探讨它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