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芦山地震崩滑灾害空间分布及相关问题探讨
周庆, 江亚风, 吴果, 陈国光
地震地质    2014, 36 (2): 344-35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06
摘要530)      PDF(pc) (11473KB)(429)    收藏
由于逆断层作用,2013年芦山MS 7.0地震诱发的崩滑地质灾害分布表现出了明显的上盘效应与方向效应。在震后应急科考中未发现发震断层的地表破裂带,然而灾区大量出现的地震诱发滑坡、崩塌,加之密集的余震分布、地震烈度调查结果等,提供了确定芦山地震宏观震中、地震动错动方向以及研究地震发震构造等的诸多线索。 统计结果表明,芦山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具有明显的优势滑动方向(135°~144°),该方向揭示了地震断层的错动方向,与震源机制解反映的一致,大体垂直于发震断层的走向;从地震诱发崩塌、滑坡灾害点的分布与密度判断,宏观震中位于宝盛乡北,在仪器记录震中东北约3.6km处;从余震群分布、地震诱发滑坡分布特点及地震等烈度线等,结合以往强震如汶川地震等的调查经验,推测当震级足够大时,发震断层地表破裂带可能通过地质灾害、余震密集区东侧的边缘地带,总体平行于双石-大川断裂。另外,通过分析地层岩性与崩滑地形条件之间的关联性,发现崩滑灾害在某些地层岩性中易发,灾害点呈线性排列的原因是不同地层岩性之间抗风化能力的差异性,造成在地层分界线上形成线性陡崖或高坡度地带,使之在强震作用下容易发生崩塌、滑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2. 华北渤海湾盆地区大震发震构造的基本特征
徐杰, 周本刚, 计凤桔, 高战武, 陈国光, 孙建宝
地震地质    2012, (4): 618-63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4.008
摘要1257)      PDF(pc) (5452KB)(1827)    收藏

发震构造是地震地质研究的核心内容。渤海湾盆地是华北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记载有7级以上大震6次。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后,许多研究者认为该区大震的发震构造是新生代发育的正断裂及其控制的断陷盆地,但1986年有人提出断陷盆地之下的高角度深断裂是发震构造的新看法。根据多年来盆地构造和地震构造研究的大量成果,通过对渤海湾盆地古近纪断陷与中新世中期(12~10Ma BP)以来新构造发育2个阶段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和构造属性,以及其动力条件的对比分析,並结合大震区构造的剖析,较系统地阐述发震构造。其中最根本的是,渤海湾盆地不同构造阶段具有不同的动力条件,形成不同体制的构造系统。断陷阶段盆地区受NW-SE向拉张作用,在地壳上部形成由大量缓倾正断裂及其控制的断陷盆地组成的伸展构造系统; 新构造阶段在NEE至近EW向水平挤压作用下,正在发育1套由NE向右旋平移和NW向左旋平移的断裂组成的地壳共轭剪切破裂系统。前者是作为先存构造而存在的,后者对于前者既有叠加、改造,也有不受其控制,具有继承和新生的二重性,是控制地震孕育和发生的主要地质构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3)
3.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地表位移场的模拟——映秀-北川断裂逆冲兼右旋走滑错动形成的地表位移场
白玉柱, 徐杰, 徐锡伟, 周本刚, 陈国光
地震地质    2010, 32 (1): 16-2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1.002
摘要1757)      PDF(pc) (3483KB)(1192)    收藏
基于Yoshimitsu Okada及Steketee的断裂位错模型,从理论上反演了汶川地震时龙门山中央主断裂中段附近区域(距离断裂30km)内由断裂逆冲兼右旋错动形成的地表位移场的空间演化,包括地表垂直和水平位移场的基本特征。模拟表明了断裂错动过程中近断裂区域地表位移场的空间演化情况,而该空间演化情况通过野外科考和有限的GPS测站数据是无法细致描述的。文中将模拟结果与野外地表破裂带的科考成果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在变化趋势上近似表现一致;且位移场在离开断裂出露处迅速衰减的特征与现有研究成果一致;同时模拟结果也表明位移场的衰减速度在下盘强于上盘。模拟结果最终表明:断裂错动形成的地表垂直位移存在较大的空间不均匀性且较大的幅值主要集中于断裂的两端,即映秀和北川附近,垂直和水平位移场在断裂端部的变化都强于断裂的中部;地表垂直位移沿走向的变化在断裂上盘强于下盘;水平位移除了在断裂两端变化比较剧烈外,在空间上分布比较均匀;总体上,除断裂端部外位移场的幅值在上盘大于下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3)
4. 合浦-北流断裂带西支合浦盆地段断裂活动性研究
王明明, 周本刚, 计凤桔, 陈献程, 陈国光
地震地质    2009, 31 (3): 470-48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3.009
摘要1646)      PDF(pc) (18054KB)(565)    收藏
合浦-北流断裂起于北部湾海域,经合浦、博白后继续向NE延伸,断裂总长度为400余千米,断裂总体走向为40°~60°,分东、西2支,其中西支自南流江下游合浦盆地西南段一直向NE延伸。文中主要采用地质地貌、地震探测、钻探以及年代学方法,对合浦-北流断裂西支合浦盆地段的活动性进行判定,结果表明:合浦-北流断裂西支合浦盆地段最后1次活动应发生在早更新世中晚期,错距约为10m,断裂被中更新世中、晚期地层覆盖,即中更新世中、晚期以来,断裂的活动趋于减弱或停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渤海东南部NE向黄河口-庙西北新生断裂带的存在
徐杰, 张进, 周本刚, 吕悦军, 陈国光, 计凤桔, 高祥林
地震地质    2007, 29 (4): 845-854.  
摘要1465)      PDF(pc) (20896KB)(641)    收藏
根据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新取得的渤海明化镇组(N12—N2)和第四系底部构造的资料,在从黄河口到长兴岛的NE向地带发育近600条断裂,其中NE—NEE走向的有近500条,占断裂总数的83%,一般长5~20km,最长40~50km。这组断裂有少数为NE—NEE向古近纪断裂新活动的产物,其余是新形成的,它们总体组成宽约60km的NE向断裂带,具右旋走滑性质。该断裂带不受古近纪断裂构造控制,属新近纪以来发育的新生断裂带。这一现象证实了以前推断的黄河口-庙西北新生断裂带的存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9)
6. 龙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段的初步研究
陈国光, 计凤桔, 周荣军, 徐杰, 周本刚, 黎小刚, 叶友青
地震地质    2007, 29 (3): 657-673.  
摘要2422)      PDF(pc) (14238KB)(2259)    收藏
NE向展布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与扬子陆块之间的龙门山断裂带,是由后山断裂等4条主干断裂及其控制的冲断构造岩片组成的具前展式发育特点的推覆构造带。它形成于印支运动,此后多次活动,第四纪以来活动强烈,但不同地段活动程度具有明显的非均一性。根据地貌、地质构造、布格重力异常和地震活动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1)以位于虎牙—北川—安县一线的近SN向虎牙断裂和擂东断裂为界划分出断裂带西南段和东北段,其活动性迥然不同,西南段晚更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中小地震频繁;东北段第四纪活动微弱,仅偶有小震分布。2)在青藏高原被挤压隆升和块体侧向滑移的作用下,川青地块向SEE滑动,使它东缘发育的岷山隆起与被其截切的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一起构成了川青地块东部的活动边界,而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则被遗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湖南常德地区桃源推测隐伏断层是否存在?
韩竹军, 聂晓东, 周本刚, 马文涛, 向宏发, 陈国光
地震地质    2006, 28 (1): 1-11.  
摘要1669)      PDF(pc) (1788KB)(1318)    收藏
通过对湖南常德地区桃源推测隐伏断裂沿线详细的地质地貌调查,以及配套的物探、钻探工作和不同深度钻孔沉积物的新年代测试,表明前人推测的桃源隐伏断裂两侧地层单元连续分布,物探剖面界面清楚,可连续追踪,没有显示断错现象;钻孔中的3个热释光年代样品也表明(13.1±11.0)×104a以来的第四纪地层在断层可能通过的位置两侧可以完全对应,下伏的基岩岩性相同,不存在新活动性。在尧河乡沅江东岸发现的“正断层”实际上为卸荷张裂缝。桃源推测隐伏断层没有存在的证据,发生1631年常德63/4级地震的太阳山断裂带被严格地限制在常德-益阳-长沙断裂带以北。这为地震带以及潜在震源区的划分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地质背景,对于认识1631年湖南常德634级地震的构造条件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8.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8.7级大地震构造背景的初步分析
徐杰, 高祥林, 陈国光, 周本刚
地震地质    2005, 27 (2): 324-331.  
摘要2791)      PDF(pc) (2356KB)(1717)    收藏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西北近海8.7级大地震,是一次浅源的海沟俯冲型板间地震。震中位于印尼-美拉尼西亚板块边界构造带的西北端,2004年沿该带发生的8次M≥7地震显示总体由东向西迁移的特征,表明它们具有相互联系的统一动力过程。这些板间地震的发生与该地处于几个板块汇聚地带和较大的板块运动速率有关,它们导致了强烈而复杂的构造变形和构造活动。印度洋-澳大利亚板块向东南亚陆块的低角度俯冲,在俯冲带浅部形成积累应变能的巨大闭锁区,它的突然破裂和大尺度滑动是造成印尼8.7级大地震的直接原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渤海海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
陈晓利, 陈国光, 叶洪
地震地质    2005, 27 (2): 289-297.  
摘要1690)      PDF(pc) (2775KB)(1231)    收藏
根据渤海海域的构造演化背景和地质构造特征建立了该区的二维地质模型,用二维有限元方法计算模拟了渤海海域现代构造应力场,获得了该区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同时,根据计算结果把渤海海域的构造应力场分为辽东湾、渤中、渤东和渤西等4个区域,并对这4个区域在构造应力场上的差异性进行了描述。从渤海海域整体的应力分布可以看出,该区新近纪以来的断裂活动总体水平上西部较东部强烈,海域东部沿郯庐断裂带仍有较高的断裂发育程度及断裂张开性,而海域中部地区的断层发育程度、活动位移均较低。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7)
10. 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中GIS信息系统的应用
叶洪, 周庆, 陈国光, 单新建, 屈春燕, 陈晓莉
地震地质    2004, 26 (4): 742-749.  
摘要1660)      PDF(pc) (2867KB)(1120)    收藏
编制全国性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涉及到多个学科的大量与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需要对海量空间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处理与统计分析。GIS信息技术适用于存储、管理、分析与表述各种带有空间分布特征的信息。文中介绍了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工作中“GIS信息系统设计专题”的成果。该专题所设计的系统,可充分利用GIS信息技术的各项功能,对编制地震区划图所使用的各种数据从输入、编辑、处理、分析、图形绘制到输出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可视化分析与管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IS系统的数据库分为3个子系统1)地震环境及潜在震源区子系统;2)地震动基础资料及衰减关系子系统;3)地震动参数概率计算结果子系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辽河油田大民屯凹陷井壁崩落法地应力测量
屈春燕, 陈国光, 徐杰
地震地质    2004, 26 (2): 318-324.  
摘要1504)      PDF(pc) (3343KB)(841)    收藏
文中介绍了井壁崩落法地应力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利用此方法对辽河油田大民屯凹陷地区 15口井的地层倾角测井资料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绘制了崩落椭圆长轴优势方位图。结果表明,该地区井壁崩落椭圆的长轴优势方位为350°~10°,由此确定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为80°~100°,平均为90°,与用震源机制解得出的结果基本相符,说明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方向比较稳定,处于同一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之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
12. 渤海海域第四系发育概况
徐杰, 冉勇康, 单新建, 陈国光, 李祥根
地震地质    2004, 26 (1): 24-32.  
摘要1527)      PDF(pc) (2699KB)(1161)    收藏
渤海位于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东部.该区第四纪构造活动强烈,历史上发生过多次7级以上地震.然而,渤海地区第四系的研究远不能与渤海湾盆地的陆地部分相比,有关第四系厚度分布的情况至今仍未见报道.为此,文中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利用新近系-第四系、新近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的厚度分布资料,通过GIS与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编制了第四系厚度分布图.渤海地区第四系一般厚300~600m,局部厚达800~1 000m;渤海西部和东部第四系等厚线总体分别呈NW和NE向带状分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1949年新疆库车7.4/级地震的地震构造条件
徐杰, 周本刚, 杨晓平, 汪祥余, 周庆, 陈国光, 冉洪流, 刘占坡
地震地质    2003, 25 (3): 450-459.  
摘要1563)      PDF(pc) (3069KB)(1228)    收藏
前人研究认为,库车1949年7.4级地震主要与天山南麓活动构造带的NEE向秋立塔格断裂有关。最近笔者根据深地震地壳测深、石油地质及活断裂等研究的新成果,对这次地震的构造条件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塔里木陆块向天山俯冲,天山上地壳被挤压块断隆升并侧向推覆扩展,于天山南缘形成库车盆地及由秋立塔格等一系列逆断裂组成的逆断-褶皱系,这是发育于沉积盖层的薄皮构造。NE向库车-依西1井断裂是库车盆地构造中重要的传递断裂,位于NE向的乌鲁木齐-库车-柯坪构造带中。有关7.4级地震的地震学研究结果与秋立塔格断裂完全不符,而与库车-依西1井断裂基本一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地震环境与潜在震源区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应用
周庆, 叶洪, 陈国光
地震地质    2000, 22 (2): 200-204.  
摘要1505)      PDF(pc) (1655KB)(843)    收藏
应用GIS建立的地震环境与潜在震源区信息系统是中国抗震设防区划图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任务是为新一代区划图的编制及其它相关领域提供基础信息服务。该系统空间数据库包括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震活动性等基础资料以及地震区划的部分初步成果。系统以MapInfo桌面地图系统为软件开发及运行平台,采用公共识别码在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之间建立联系。实现了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相互查询、指定区域查询、缓冲区查询及各种统计分析等功能;应用GIS软件的制图功能,实现了计算机制图;结合抗震减灾工作实践,建立了各种应用模型,初步实现了通过GIS动态反映地震环境的变化,为工程地震、地震预报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的目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15. 利用数字遥感图像研究长白山天池火山近代喷发规模
单新建, 陈国光, 叶洪, 王长林
地震地质    2000, 22 (2): 187-194.  
摘要1579)      PDF(pc) (4975KB)(1042)    收藏
利用Landsat TM、ERS-1 SAR遥感图像资料,结合地质考察、测年资料,采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运用GIS、正交小波变换、人工神经元网络,对图像进行了分类,研究了长白山天池火山近代喷发规模及喷发物分布特点,为火山灾害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
16. 数字遥感图像的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在地质学中的一些应用
单新建, 叶洪, 陈国光, 王长林
地震地质    1999, 21 (4): 465-472.  
摘要1724)      PDF(pc) (3474KB)(1587)    收藏
简单介绍了几种在地质应用中常用的卫星遥感数据及特点,进一步论述了不同类型的遥感数据及其它地学数据在不同层次上的融合方法;探讨了数据融合技术在突出地质特征信息方面的优势,并给出了几个地质应用的实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华北地台北部开展大陆科学钻探的意义与建议
叶洪, 黄秀铭, 陈国光
地震地质    1995, 17 (4): 453-458.  
摘要902)      PDF(pc) (1082KB)(778)    收藏
大陆科学钻探是当代地球科学研究前沿之一,也是地学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高新科学技术,因此近20年来尤其受到国际地学界的重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砂岩风化晕厚度在广东晚更新世测年中的应用
程绍平, 陈国光
地震地质    1988, 10 (4): 109-117.  
摘要1326)      PDF(pc) (1765KB)(920)    收藏
广东地区河流阶地和冲积扇沉积物中砂岩砾石风化晕随时间增厚。风化晕生长速度呈指数衰减,并拟合于下列公式:T 1485D4.13这里T=时间,以年表示,D=沉积物表部约50块砾石风化晕厚度的加权平均值,以毫米表示。利用风化晕厚度确定出广东地区河流第一和第二级阶地分别为1000—13300年和8600—26500年,肇庆盆地北部山前地带第Ⅰ和第Ⅱ级冲积扇分别为51500年和24400年。同时,在构造地貌变形分析的基础上,估算出本区三条主要北东向断裂带在晚更新世—中全新世的垂直断层作用速度为0.6—1.6毫米/年,中全新世甚或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活动速度极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