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超高频地震信号观测
张诗笛, 刘力强, 刘培洵, 陈国强
地震地质    2014, 36 (1): 230-24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19
摘要710)      PDF(pc) (8659KB)(1026)    收藏
一次地震包含很多信息,其频率范围很宽。迄今为止,地震记录观测的主要频率范围在100Hz以下,超高频地震信息少为研究者所关注。然而,高频微震活动却是反映断层微动态过程的重要信息。文中介绍了新研发的100kHz超高频地震仪,并对该仪器在云南大理地区观测所记录到的地震信号进行了震源及信号频谱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地壳运动产生的高频微震信号真实存在并且可以被仪器所记录。这次观测每天记录到上百次-3~-1级的微地震信号,最大震源距为4.87km。信号的主频带范围为100~300Hz,还包含了达800Hz的高频信号成分。超高频微震观测有可能成为研究小区域构造活动的一个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突出地表热辐射场中现今构造活动信息的均值梯度法
陈顺云, 马瑾, 刘培洵, 刘力强, 陈国强
地震地质    2005, 27 (4): 661-668.  
摘要1297)      PDF(pc) (14889KB)(1061)    收藏
利用热辐射探索构造活动具有“强背景,弱信息”的特点。地表辐射的探测精度与构造活动引起的辐射增强同属一个量级,有效信息可能被淹没于反演误差之中。并且,获得足够的精度后如何突出构造活动信息也是难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文中提出一种新方法——均值梯度法。其基本特点是,首先利用长时间数据进行平均,以损失一定的时间信息为代价获取更高的数据精度。然后根据大气和构造活动对地表热辐射影响的不同,利用热辐射梯度突出正在活动之断裂带的空间展布。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为利用热辐射探测现今构造活动的时空变化提供一些信息,同时也可为地震危险区划提供帮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3. 中国地表亮度温度年变基准场
陈顺云, 马瑾, 刘培洵, 刘力强, 陈国强
地震地质    2004, 26 (3): 528-538.  
摘要1304)      PDF(pc) (10827KB)(899)    收藏
欲从热红外辐射中找到构造活动与地震活动的信息,需要考虑2个基本问题,即大气的影响和地表热红外辐射的稳定场。通过以下方面的工作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1)提出了地表亮度温度及年变基准场的概念。2)利用NOAA卫星20年的观测资料,文中在获得地表亮温(LSBT)的基础上,借用分离窗方法和小波分析方法,提取了中国地表亮温的年变基准场,为进一步分析异常场打下了基础。计算表明,大气的影响一般在±10K范围内。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3)
4. 从红外遥感图像提取地下热信息的透热指数法
刘培洵, 刘力强, 陈顺云, 陈国强, 马瑾
地震地质    2004, 26 (3): 519-527.  
摘要1559)      PDF(pc) (5548KB)(736)    收藏
红外遥感影像主要反映的是地表温度。然而气象因素对地表温度的影响远大于来源于地下的地质因素,可能存在的地下热异常信号淹没在气象信息之中。如何从中提取地下热信息,成为一个关键问题。文中由热传导理论出发,根据地下热信号通过不同热扩散率材料传到地表时将产生较大时间差的特点,提出了提取地下热异常的新指标“透热指数”。通过对实验数据和遥感数据的试算,分析了使用“透热指数”法的条件及影响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岩石红外比辐射率简易测定方法及意义
陈顺云, 刘力强, 陈国强, 刘培洵, 马瑾
地震地质    2004, 26 (3): 512-518.  
摘要1301)      PDF(pc) (1939KB)(577)    收藏
利用地表辐射(亮温)求取地面温度需要通过岩石比辐射率进行换算。地球上的岩石千差万别,即使岩石学上分类一致的岩石,比辐射率也可以显著不同,需要大量的比辐射率时,现有测量方法显得过于复杂或环境要求过高,发展简便的比辐射率测量方法十分必要。实际上,在室温情况下,比辐射率为常数,可以通过测量一系列的温度和相应的辐射值,仪器本身的辐射和环境辐射可直接当作未知量参加反演,最终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获得比辐射率,大大降低了测量的难度。文中测量了16种岩石标本的比辐射率,方差一般保持在0.01左右,大多数<0.01;线性拟合的相关系数均>0.9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6. 地表岩石变形引起热红外辐射的实验研究
刘培洵, 刘力强, 陈顺云, 陈国强, 马瑾
地震地质    2004, 26 (3): 502-511.  
摘要1567)      PDF(pc) (8941KB)(1115)    收藏
对地表常见的5种岩石样品和应力变温特性进行了详细研究。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表明,岩石弹性变形的压力温度关系均表现为加压升温,减压降温,同经典热力学理论完全一致。在常温常压的地表环境下,开放观测系统记录到的岩石材料弹性变形所引起的最高温升在0.2K左右,升温率一般在3mK/MPa左右。破裂或摩擦瞬间岩石有显著升温,温度变化量从几至十几摄氏度不等。弹性变形导致的温度变化量极其微小,不但远远小于气候影响的幅度,而且超出了卫星红外的直接探测能力。因此,需要探索新的红外图像分析方法,考察其它的热异常物理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1)
7. 岩石变形实验热红外观测系统
刘力强, 陈国强, 刘培洵, 陈顺云, 马瑾
地震地质    2004, 26 (3): 492-501.  
摘要1655)      PDF(pc) (6672KB)(728)    收藏
岩石变形导致的温度变化极其微弱,对观测系统与环境有严格要求。正确选择红外观测系统的参数,配备高灵敏度的温度场观测设备,以及有效地控制环境热背景决定了变形热红外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在对噪声与干扰源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进行热红外实验所需要的各主要设备的关键技术指标,并建立了一套相应的实验系统。典型材料样品实验表明,在考虑到变形热红外实验的各种特殊要求,认真选择观测设备,并进行了严格的误差校正之后,可以获得可靠的变形热过程信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