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M7.0地震及其余震序列的震源参数
吴微微, 魏娅玲, 龙锋, 梁明剑, 陈学芬, 孙玮, 赵晶
地震地质
2020, 42 (2):
492-51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15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 四川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M7.0地震。 该地震发生在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南端的一条分支断裂上, 地处玛曲—玛沁地震空区和松潘—平武地震破裂区的过渡部位。 为了解这次地震的震源参数特征以及震区构造环境, 文中基于四川数字波形资料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震相数据, 采用Loc3D定位方法获取初始地震目录参数, 并利用双差定位方法重新定位地震序列中的较小地震, 选用CAP(Cut-and-Paste)方法分析29次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震源矩心深度, 同时对186次地震(2.0≤ML≤5.5)进行了震源谱恢复, 绘制出余震序列的震源应力降空间分布图像。 重新定位结果显示, 该地震序列以M7.0主震震中为界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段差异: 余震区的NW段地震数量较少、 震源应力降较大、 震源机制解类型复杂; SE段分布着多数4.0级以上中强地震, 且几乎全部为纯走滑型地震, 余震序列的应力降随时间逐渐减小。 结合震源机制解的研究结果分析, 发震构造可能为NW-SE向、 断续的隐伏断裂或虎牙断裂的北延推测段, 断层面在主震南、 北两侧发生明显转折, 同时由挤压逆冲为主逐渐转换为以走滑运动为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