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S7.1地震地质灾害和地表破裂
张博譞, 钱黎, 李涛, 陈杰, 许建红, 姚远, 房立华, 谢超, 陈建波, 刘冠伸, 胡宗凯, 杨文心, 张军龙, 庞炜
地震地质    2024, 46 (1): 220-23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1.013
摘要1290)   HTML76)    PDF(pc) (14676KB)(810)    收藏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 MS7.1 地震是自1992年吉尔吉斯斯坦Suusamyr MS7.3 地震以来发生在天山地震带内的最大地震。主余震初步精定位和第一时间野外调查结果表明, 乌什 MS7.1 地震的余震带总体走向NE, 长约62km, 主要分布在盆山交接部位。地震产生了边坡失稳、 岩崩、 滚石、 地裂隙等次生地质灾害, 主要集中在沿构造走向微观震中两侧30km范围内。由微观震中向N约7km、 向S约13km以外, 地质灾害迅速减轻, 且山前断层陡坎(F5)未见任何新鲜的活动迹象。结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产出的InSAR同震形变场初步结果, 判定此次主震的发震断层为一条倾向NW、 未错出地表的逆冲断层。在GCMT震中所在的恰勒玛提河, 沿西域砾岩背斜南翼发现了总体走向N60°E、 长约2km、 最大垂直位错约1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该地表破裂在较老地貌面上基本沿先存断层陡坎发育, 总体受一条倾向SE、 与主震发震断层倾向相反的逆断裂控制。地表破裂带长2km, 规模远小于乌什 MS7.1 地震余震带, 其是由 MS7.1 主震所致还是因 MS5.7 余震造成的, 以及产生地表破裂的SE倾逆断层与NW倾主震发震断裂之间是何种关系, 还需进一步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MW6.6地震宏观震中与地质灾害
姚远, 陈杰, 李涛, 付博, 王浩然, 李跃华, 陈建波
地震地质    2018, 40 (2): 426-43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2.010
摘要722)      PDF(pc) (9829KB)(247)    收藏
对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MW6.6地震灾区进行了初步的地震地质灾害实地考察,结合震区高海拔、高寒山区的特点,震源机制解数据,总结了砂土液化、地裂缝、崩塌、滑坡等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发育特征。本次地震存在2个宏观震中,即维日麻村和布拉克村,2处均发育大量的同震地质灾害。砂土液化主要分布在在喀拉阿特河南岸,面积达1 000m2,由于冻土层下部融层发生液化,液化物质沿已有泉眼、地裂缝喷出,其中60%的砂土液化为泉眼复发形成,根据探槽揭露的地层确定砂土液化发生在地下1.8m的灰绿色粉砂质黏土、粉砂层。本次地震地裂缝以脆性破坏为主,下部融土层发生变形后引起上部冻土层变形产生地裂缝是主要原因,其中维日麻村地裂缝以挤压作用形成棋盘状分布在喀拉阿特河河漫滩上,而布拉克村地裂缝以拉张和左旋走滑性质为主,地裂缝的运动方向在90°~135°,呈环形展布,具有向东侧拉张的趋势。崩塌与滑坡在震区也是重要的地质灾害之一,崩塌掉落下的滚石堵塞道路、砸断电线杆,最大滚石长4m,震区仅发生1处小型滑坡,但在其周边形成了大量的不稳定边坡和潜在滑坡体。本次地震地裂缝与砂土液化有伴生迹象,是造成房屋破坏严重的1个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新疆天山南部北轮台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速率
姚远, 宋和平, 陈建波, 李帅, 贾海梁
地震地质    2018, 40 (1): 71-8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1.006
摘要1055)   HTML    PDF(pc) (7565KB)(248)    收藏
北轮台断裂是1条全新世活动断裂,为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分界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北轮台断裂的持续活动使得多期洪积地貌面发生了断错变形与褶皱隆升。利用高精度差分GPS,对北轮台断裂阿克艾肯段和砖厂段内的多期地貌面的断层陡坎形态进行了测量。通过大比例尺活动断层填图发现,阿克艾肯段以逆冲作用为主,而砖厂段则是以褶皱隆升为主。利用光释光测年方法,分别得到了不同期次地貌面(Fan4,Fan3b,Fan3c和Fan2)的年龄,发现自Fan4地貌面形成以来,阿克艾肯段的地壳缩短速率(约2.4mm/a)基本保持恒定;同时,晚第四纪以来砖厂段的SN向地壳缩短速率为1.43~1.81mm/a,较阿克艾肯段有明显下降,推测北轮台断裂带的SN向地壳缩短速率由西向东递减。综合对比南天山山前的逆断裂-褶皱带体系,同样反映出地壳缩短速率由西向东递减的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西南天山迈丹断裂东段晚第四纪活动的发现及构造意义
吴传勇, 阿里木江, 戴训也, 吴国栋, 陈建波
地震地质    2014, 36 (4): 976-99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4.004
摘要978)      PDF(pc) (8880KB)(660)    收藏

利用详细的遥感影像解译、实地调查、探槽开挖以及释光年代学测定的方法对西南天山山前的迈丹断裂东段进行研究, 获得了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的可靠证据.迈丹断裂东段是一条由多条次级断裂组成的复杂断裂带, 最大宽度可达17km, 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断错了山前各级地貌面和阶地.探槽开挖表明, 断裂在全新世期间曾发生过断错地表的强震事件, 造成的垂直位错量在2m以上.迈丹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表明, 西南天山地区的构造变形并不完全集中在推覆体前缘新生的逆断裂-背斜带上, 天山根部断裂也吸收了一部分构造变形.这一构造变形模式与已知的北天山前展式的构造变形样式具有明显差异, 柯坪推覆体并不完全遵从断裂新活动不断向盆地方向扩展的特点, 推覆体前缘新生断裂和根部断裂都有较强的活动, 可能是一种无序或反序的构造变形样式.此类构造, 其发震构造模型的建立及强震危险性预测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2008年于田MS7.3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及其构造属性讨论
徐锡伟, 谭锡斌, 吴国栋, 陈建波, 沈军, 方伟, 宋和平
地震地质    2011, 33 (2): 462-47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2.019
摘要1908)      PDF(pc) (1019KB)(2581)    收藏

新疆于田MS 7.3地震发生在西昆仑块体与昆仑-柴达木-祁连块体之间的阿尔金断裂西南端NE向张剪切段邻近区域,也是阿尔金断裂、康西瓦断裂和昆仑断裂带西端玛尔盖茶卡断裂等交会部位,对理解青藏高原的变形及其动力学演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考察表明,于田地震在阿什库勒火山群南部玉龙喀什河源头近SN向雪山西麓断裂上形成了由不同走向、不同滑动性质的地表破裂组合而成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整体呈NS—NNE向展布,全长约31km。在地表破裂带测量到的最大左旋走滑位移1.8m,最大垂直位移约2.0m,发震断层应归属到阿尔金断裂西南尾端的张性区构造,符合昆仑-柴达木-祁连块体与西昆仑块体向东滑移在其与西昆仑块体之间的张剪切边界力学性质,显示出昆仑-柴达木-祁连块体存在向东滑移的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新疆南天山库车坳陷晚第四纪以来地壳缩短速率的初步研究
吴传勇, 沈军, 陈建波, 李军, 向志勇, 谢天, 宋正娜, 王翠
地震地质    2006, 28 (2): 279-288.  
摘要2241)      PDF(pc) (10180KB)(648)    收藏
库车坳陷是南天山中段新构造运动异常强烈的地区,发育4排近EW向展布的逆断裂-背斜带。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及前人资料分析,认为该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构造变形主要集中于喀桑托开逆断裂-背斜带、秋里塔格逆断裂-背斜带和最南缘的亚肯逆断裂-背斜带之上,而且不同构造带之间的变形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作者利用全站仪(total station)对上述构造带的变形地貌进行了精确测量,并结合年代学分析,得到喀桑托开逆断裂-背斜的地壳缩短速率为1.0~2.0mm/a,秋里塔格逆断裂-背斜带的地壳缩短速率为2.5~3.0mm/a,亚肯盲逆断裂-背斜的地壳缩短速率为1.5~2.0mm/a。晚第四纪以来,库车坳陷SN向总的地壳缩短速率不<5.0~7.0mm/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库车坳陷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
沈军, 吴传勇, 李军, 向志勇, 陈建波, 谢天, 宋正娜, 王翠
地震地质    2006, 28 (2): 269-278.  
摘要1574)      PDF(pc) (4400KB)(1422)    收藏
简要介绍了南天山山前库车坳陷的主要活动逆断裂-背斜带的分布特征、构造样式、最新活动证据等资料。平面上库车坳陷呈一“眼”状,由南北两大背斜带构成。北部靠近南天山为一套向南逆冲的逆断裂-背斜系统,最新活动的逆断裂-背斜带为喀桑托开逆断裂-背斜带;南部靠近塔里木盆地的是一套向北逆冲的逆断裂-背斜系统,最新活动的主要是秋里塔格逆断层-背斜带及其以南的亚肯背斜等新背斜;南北两大背斜系统夹持着拜城盆地。坳陷区北部的喀桑托开断裂与坳陷区南部的秋里塔格断裂带是区内最主要的活动断裂,前者长逾60km,后者长近200km,沿这两条断裂带均发现了清楚的断裂露头和古地震形变带。此外,在秋里塔格背斜带以南发育了更新的、规模较小的背斜,表明库车坳陷区的褶皱作用继续向盆地方向扩展。石油地震剖面资料显示,库车坳陷南北两侧的褶皱作用均受盖层与基底之间的滑脱断层控制,属于山前的薄皮构造。滑脱面的深度可达10km左右。这是库车坳陷主要的发震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0)
8. 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6.8级地震发震构造
沈军, 陈建波, 王翠, 吴传勇, 宋正娜
地震地质    2006, 28 (2): 205-212.  
摘要1867)      PDF(pc) (7873KB)(1308)    收藏
2003年2月24日发生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巴楚-伽师6.8级地震可能是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的继续,但其震源机制解、破裂过程与1997-1998年的强震群有一定的差别。从地震重新定位的结果看,巴楚-伽师6.8级地震与塔西南坳陷东侧麦盖提斜坡带上发育的一组NWW向隐伏逆断层有关,地震宏观考察①所发现的与构造变形有关的地裂缝也与这一隐伏断层带的位置相吻合,等震线形态与隐伏断层带的走向一致,极震区的形态与断层的破裂方向基本一致。这些均表明这次地震是盆地内一条近EW向北倾逆断层自NW向SE由深至浅破裂的结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