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福建福清龙高半岛断裂活动性研究
黄卿团, 付萍, 尤惠川, 陈文彬, 宋毅盛, 叶友权
地震地质    2008, 30 (2): 431-442.   DOI: CNKI:SUN:DZDZ.0.2008-02-009
摘要1960)      PDF(pc) (3797KB)(1015)    收藏

根据对龙高半岛主要断裂与上覆地层的切割关系考察、浅层地震勘探、断裂两侧等时地貌面的分布调查等资料,分析了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并探讨了地震活动与断裂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楼-东瀚断裂(F1)、高山断裂(F2)和海口-江阴断裂(F4)属有地质、地貌证据的中更新世活动断裂;三山断裂(F3)属浅层地震勘探确定的早中更新世活动断裂;福清断裂(F5)和东张断裂(F6)属断层物质TL测年结果确定的早中更新世活动断裂。从区内≥3级中小地震沿龙田-江镜地堑边界的分布特点看,可能与三山断裂和海口-江阴断裂活动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阿拉善地块南缘的左旋走滑断裂与阿尔金断裂带的东延
陈文彬, 徐锡伟
地震地质    2006, 28 (2): 319-324.  
摘要1434)      PDF(pc) (1464KB)(1367)    收藏
阿拉善地块南缘发育了由5条走向近EW、向西收敛、向东撒开的断裂组成的断裂束,每条断裂长度一般>100km,控制第四纪盆地呈EW向长条状展布,卫片上线性影像清晰,晚第四纪以来表现出左旋走滑活动的特点。断裂束西段的金塔南山断裂与阿尔金断裂带东段的宽滩山段趋于交会,并与文殊山构造隆起之间构成构造转换关系。分析认为金塔南山断裂以及整个阿拉善南缘断裂束是阿尔金断裂左旋运动的东延部分,断裂束在平面上“帚状”的、向东撒开的构造样式有利于走滑运动量的分解、消减和吸收,符合走滑断裂末端的构造特点。阿拉善南缘断裂束的左旋走滑活动有可能是阿尔金断裂带进一步向东扩展的结果,其时代可能发生于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初。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安徽南部头坡断裂的活动性研究
陈文彬, 李小军, 宋毅盛, 潘华, 环文林, 胥广银, 姜慧, 尤惠川
地震地质    2005, 27 (3): 353-360.  
摘要2170)      PDF(pc) (3157KB)(1025)    收藏
对位于安徽南部的头坡断裂的野外调查表明,沿头坡断裂没有明显的水平或垂向错动的地貌现象;在取得的剖面中,上覆第四纪地层均未被断裂断错,表明断裂在中、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活动。对本区地貌、第四纪地层和断裂活动历史的调查分析表明,该断裂在燕山运动晚期(侏罗纪末—早白垩世)和喜马拉雅运动早期(晚白垩世—古近纪)有过2次强烈活动,前者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后者以拉张活动为特征。新近纪以来全区处于长期隆升剥蚀状态,缺失新近系,第四系厚度不大,残坡积地层广泛发育,构造运动微弱。头坡断裂的活动历史及新活动性与其相邻的郯庐断裂带南段相似,前者可能受后者的控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阿尔金断裂带西段车尔臣河以西晚第四纪以来的滑动速率研究
王峰, 徐锡伟, 郑荣章, 陈文彬
地震地质    2004, 26 (2): 200-208.  
摘要1747)      PDF(pc) (8784KB)(1242)    收藏
通过分析阿尔金断裂带西段车尔臣河出山口以西85°~86°E的高精度SPOT卫星影像,结合野外考察和年代学研究,对阿尔金断裂带西段3个典型走滑断层的断错地貌进行了研究。在库拉木拉克,阿尔金断裂带西段自(6.02±0.47)ka BP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11.6±2.6)mm/a,自(15.67±1.19)ka BP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9 6±2.6)mm/a;阿羌牧场附近,自(2.06±0.16)ka BP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12.1±1.9)mm/a;达拉库岸萨依附近,自(4.91±0.39)ka BP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12.2±3.0)mm/a。由此得到阿尔金断裂带全新世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约为(11.4±2.5)mm/a。以阿尔金断裂带走向N75°E计算,阿尔金断裂带西段左旋走滑所吸收的青藏高原SN向缩短速率为(3.0±0.6)mm/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6)
5. 阿尔金断裂带东段地表破裂分段研究
王峰, 徐锡伟, 郑荣章, 陈文彬, Tapponnier Paul
地震地质    2002, 24 (2): 145-158.  
摘要1588)      PDF(pc) (14274KB)(805)    收藏
对活动断层进行正确的分段有助于我们对地震造成断层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阿尔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的巨型左旋走滑断裂带,将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两大构造单元截然分开.通过对阿尔金断裂带东部青崖子-宽滩山的Spot数字化卫星影像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结合研究区内的断错地貌和前人的古地震研究成果,对阿尔金断裂带东段进行了地表破裂性分段.将阿尔金断裂带东段青崖子-宽滩山分为3段:青崖子-芦草湾为阿克塞破裂段;芦草湾-北祁连山逆断裂为疏勒河破裂段;北祁连山逆断裂-宽滩山为宽滩山破裂段.其中阿克塞破裂段的最后破裂时间晚于(5.24±0.40)ka B.P.,疏勒河破裂段最后破裂时间早于(6.97±0.53)ka B.P.,而宽滩山段的最后破裂时间估计晚于5ka B.P..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4)
6.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库赛湖地震(MS8.1)地表破裂带的基本特征
徐锡伟, 陈文彬, 于贵华, 马文涛, 戴华光, 张志坚, 陈永明, 何文贵, 王赞军, 党光明
地震地质    2002, 24 (1): 1-13.  
摘要2091)      PDF(pc) (24634KB)(3173)    收藏
震后野外考察表明,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库赛湖地震(MS8.1)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断裂带库赛湖段上,发震断层具有高速率左旋滑动的基本特征,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达(14.8±2.4)mm/a;地震地表破裂带沿库赛湖段西起布喀达板峰东缘(91°08′E),向东经库赛湖北缘、青藏公路2894里程碑、玉珠峰南麓,东止于青藏公路东70km附近(94°48′E),地震地表破裂带沿N70°~90°W走向线状展布,全长约350km,由一系列走向N45°~50°E拉开状张裂缝、走向N60°~75°E张剪切裂缝、走向N80°W剪切裂缝以及隆起鼓包或开裂陷坑等斜列状组合而成,显示出纯剪切走滑的破裂特征,最大左旋水平位移6m;宏观震中位于昆仑山口西80~90km附近的库赛湖东北角山麓地带,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300m,在库赛湖北岸至山麓地带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和由地震动或重力效应引起的次生破裂带总宽度可达2km.库赛湖地震地表破裂的左旋走滑特征表明,青藏高原物质确实存在着向东的滑移或流动,东昆仑断裂带东部与库赛湖段斜列的东大滩-西大滩段极有可能是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危险地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用钻孔地层剖面记录恢复古地震序列:河北夏垫断裂古地震研究
徐锡伟, 计凤桔, 于贵华, 陈文彬, 王峰, 江娃利
地震地质    2000, 22 (1): 9-19.  
摘要1577)      PDF(pc) (3671KB)(1568)    收藏
本文介绍了利用钻孔构造地层学和年代学资料鉴定平原区隐伏活动断裂长期活动习性的一种新的方法和应用实例。通过夏垫断裂上下盘东柳河屯1,2号钻孔地层剖面年代学的测定和岩性的分析与对比,定量地恢复了距今26ka以来断裂上下盘的差异沉积历史和垂直错动过程,建立了鉴别古地震的构造地层学标志。在此基础上,将断裂两侧的累积垂直位移量作为定量约束条件从新到老恢复到每一次地表破裂型地震错动前的状态(扣除后期的同震垂直位移量),可识别出11次地表破裂型古地震事件。指出夏垫断裂上的地表破裂型地震复发行为与古气候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气候极度寒冷的末次冰期间亚冰期和鼎盛期(距今19.3~26ka)共发生6次地表破裂型古地震事件,这一时期是夏垫断裂地表破裂型(古)地震丛状群集期,复发间隔介于900~1900a,且多数仅900~1200a。末次冰期鼎盛期晚期到冰后期(距今0~19.3ka)的地表破裂型(古)地震服从准周期复发模式,复发间隔明显地增长,包括公元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在内的最近5次地表破裂型(古)地震的复发间隔介于3700~5800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