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登登山-池家刺窝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定量研究
闵伟, 刘玉刚, 陈涛, 疏鹏, 余中元
地震地质    2016, 38 (3): 503-52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3.002
摘要819)      PDF(pc) (15109KB)(930)    收藏

登登山-池家刺窝断裂位于阿尔金断裂东端宽滩山隆起的NE侧,总体走向NW,地貌上表现为醒目的断层陡坎;登登山段长约19km,池家刺窝段长约6.5km。通过卫星影像解译、探槽开挖、断错地貌测量及年龄样品测试等工作,研究了2条断裂的新活动特征。宽滩山NE麓普遍发育3级地貌面,即山前基岩侵蚀台面和冲沟I、Ⅱ级阶地。登登山断裂断错除I级阶地以外的其他地貌面,陡坎高度普遍在1.5m左右,最大高度2.6m。探槽揭露登登山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有3次古地震事件,3次事件的总断距约2.7m,一次事件的垂直断距为0.5~1.2m,事件Ⅰ大约发生于距今5ka;事件Ⅱ大致发生于距今2×104a,事件Ⅲ大致发生于距今3.5×104a,重复间隔约1.5×104a,晚更新世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约为0.04mm/a。
池家刺窝断裂断错了所有3级地貌面,陡坎最大高度为4m,一般在2m左右。探槽揭露池家刺窝断裂晚更新世以来也有3次古地震事件,3次事件的总断距约3.25m,1次事件的垂直位错为0.75~1.5m,晚更新世以来断裂垂直滑动速率为0.06mm/a。池家刺窝断裂古地震事件年代限定较差,但最新1次事件晚于登登山断裂,根据登登山断裂古地震事件的研究结果,推测池家刺窝断裂古地震重复间隔接近于登登山断裂的1.5×104a左右。
池家刺窝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晚于登登山断裂,1次事件的垂直位错及晚更新世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都比登登山断裂略大,2条断裂之间还有长约5km的不连续段,被第四纪冲洪积砂砾石层覆盖,地形平坦,断裂地貌特征不发育,这些都表明登登山断裂和池家刺窝断裂具有明显的分段活动特征。阿尔金断裂以北的登登山和池家刺窝断裂规模都不大,垂直滑动速率仅为0.04~0.06mm/a,远小于祁连山断裂及酒西盆地内NW向断裂的垂直滑动速率,反映出构造变形主要限制在高原内部及河西走廊地区,登登山和池家刺窝断裂以低滑动速率、古地震复发间隔很长(>104a)的缓慢构造变形为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激光雷达(LiDAR):获取高精度古地震探槽信息的一种新技术
郑文俊, 雷启云, 杜鹏, 陈涛, 任治坤, 俞晶星, 张宁
地震地质    2015, 37 (1): 232-24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18
摘要558)      PDF(pc) (3160KB)(895)    收藏

激光雷达技术是近几十年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测量技术, 已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文物保护及地形测量等方面, 近几年来活动构造的研究中也已逐步引入。作为活动构造研究的最基础的古地震研究一直还采用传统的地质素描技术进行探槽信息获取, 数码照相技术的引入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 但由于照相技术本身的限制, 很难克服获取信息的变形和扭曲。激光雷达扫描系统的高信息量、高精度、便捷、安全和易操作等性能, 为古地震研究开辟了获取数据信息的新手段和新技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
3. 侧向侵蚀相关的走滑断裂滑动速率计算新方法
任治坤, 张竹琪, 陈涛, 王伟涛
地震地质    2014, 36 (4): 1020-102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4.007
摘要905)      PDF(pc) (1377KB)(896)    收藏

断层滑动速率是活动构造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是反映断裂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参数之一.随着测年技术不断发展和测年精度大幅度提高, 全新世甚至千年尺度和百年尺度的年轻地质体的位错也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断层滑动速率计算.用走滑断裂带上地质体实测年龄计算滑动速率, 会受到2种因素影响:1)累积位移时间是否与所测地质体年代相符合;2)地质体位移形成过程中会受到侵蚀.在利用全新世地质体计算断层滑动速率时, 应将侧向侵蚀的影响剔除.因此, 文中提出1种计算走滑断层滑动速率的新方法——差值法.走滑断层上河流阶地演化与断层位错分析表明, 在阶地拔河高度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 可以利用阶地拔河高度与年龄按比例进行计算.此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所计算滑动速率的精度, 但是需要至少有3级不同阶地的拔河高度、年龄以及位错信息.若阶地拔河高度近似呈等差排列, 即各级阶地上侧向侵蚀量近似相等的情况下, 利用高-低阶地累积位错量之差与对应阶地年龄差来计算滑动速率,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上述2种因素对滑动速率的影响.应用差值法计算得到阿尔金与昆仑断裂的滑动速率为4.7~8.8mm/a, 与前人获得的地质学滑动速率、测地学滑动速率、缩短速率以及强震复发周期结果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4. 海原断裂带中东段地貌差异及其成因探讨
陈涛, 张会平, 王伟涛
地震地质    2014, 36 (2): 449-46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14
摘要581)      PDF(pc) (6174KB)(1434)    收藏
以定量化地形因子为切入点的构造地貌学方法已成为活动构造研究的有效手段,被广泛用于定性或半定量解析地貌对新构造运动的响应及其演化过程。针对海原断裂带中东段现今地貌差异,以SRTM 90m分辨率DEM为基础,利用ArcGIS软件和Matlab程序脚本,提取了海原断裂带中东段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地形侵蚀以及河流陡峭系数等地形因子。从空间分布上看,上述各项地形因子沿断裂走向均呈现 “西高东低”的整体分布特征。西段海拔高、坡度陡、起伏大、侵蚀强、抬升快,中段和东段海拔低、坡度缓、起伏小、侵蚀弱、抬升慢,此外,在断裂带的东南尾端呈略微增加趋势,达到小范围内的峰值。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地形因子与年降水量、基岩岩性,初步探讨了构造与降水、岩性等因素对地形地貌的控制作用,认为不同降水条件对地貌后期改造起显著作用,基岩岩性与现今地貌之间并无显著关系,该区域地貌类型主要受构造抬升差异所控制。沿断裂带走向上的现今地貌差异表明,西段处于相对快速的构造隆升和强挤压造山构造背景,中段由于受到黄河下切及河流冲积作用影响,地貌参数记录的抬升特征并不显著,而东段则反映出大型断裂带尾端挤压调整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5. 苍山-尼山断裂西段第四纪晚期活动性
刘玉刚, 陈涛, 闵伟, 周本刚
地震地质    2013, 35 (4): 754-76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4.006
摘要875)      PDF(pc) (7067KB)(1031)    收藏
苍山-尼山断裂是鲁西地区多条NW向断裂中规模最大的一条,全长约130km。根据断裂沿线的地形地貌特征以及断裂与第四系的关系,可将其分为西、中和东3段。西段控制曲阜和田黄盆地的北界,全长约30km,卫星影像上线性特征清晰,地貌上都为高2~5m的基岩陡坎,陡坎NE侧为泰山群片麻岩,SW侧为第四纪洪积扇。沿断层陡坎多个地点发现断错测年结果为晚更新世地层的断层剖面,曲阜附近断层剖面显示为正断层,断层陡坎较高,最高4.7m,垂直正断滑动速率约为0.07mm/a。田黄附近断层剖面显示为高角度逆断层,断层陡坎高度低于曲阜附近,最高1.5m。因此,从西向东,断层性质由正断逐渐转为逆断,断层陡坎高度也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结合前人对苍山-尼山断裂的研究成果,表明该断裂是一条左旋走滑枢纽断裂,西段以正走滑为主,中段以走滑为主,为枢纽轴部,活动性最强。鲁西地区除苍山-尼山断裂外还发育多条NW向断裂,晚更新世以来都曾有过活动,但活动性都较弱,该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5级左右的中强地震,断裂与历史地震活动的特点说明鲁西地区NW向晚更新世活动断裂为中强地震的发震构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6. 数值模型显示的隐伏弯曲断层同震地表位移特征
张竹琪, 陈涛, 任治坤, 王伟涛
地震地质    2013, 35 (2): 452-46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2.022
摘要911)      PDF(pc) (3524KB)(1014)    收藏

余震精定位资料显示,芦山7.0级地震破裂面可能为弯曲程度较高的三维弯曲断层.相关研究显示,这种弯曲断层的位错方式和破裂面同震应力加卸载模式与普通平直断层有明显不同.文中采用无限半空间位错模型模拟显示,隐伏弯曲断层和平直逆断层引起的地表位移特征相似,但是弯曲断层引起的地表水平位移更接近区域整体的地壳缩短方向,缩短方向水平位移的量明显高于同等规模的平直逆断层,因此能更好地传递断层上盘大范围物质的水平运动.相对于平直断层,弯曲断层下盘水平位移随距离衰减十分明显.同等规模的弯曲断层导致的同震地表抬升小于平直逆断层或左旋逆断层引起的同震抬升,但能造成更明显的地表下降.由于地震规模较小,GPS等低密度空间分布的形变观测可能无法有效分辨芦山地震震源结构是否为弯曲断层.对震源结构的细节研究,还有待于利用高空间密度和高分辨率的形变观测资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GPS天线相位中心变化精确检测试验研究
陈涛, 胡志刚, 李陶
地震地质    2013, 35 (2): 380-38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2.016
摘要928)      PDF(pc) (2864KB)(2817)    收藏

天线相位中心误差是高精度地壳形变监测中制约定位精度的重要误差源,天线相位中心改正已成为提高观测精度的有效手段.文中对基于精密测量机器人的GPS天线相位中心变化精确检测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得到的天线平面校正精度约为2mm,高程方向校正精度约为3mm.研究结果表明,天线相位中心的精确校正除了可以提高GPS测量定位精度之外,还可为中国自主北斗导航系统提供精确的天线相位中心校正参数,推动北斗导航系统在高精度地壳形变监测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8. 塔尔湾断裂活动时代厘定及地貌陡坎成因分析
陈涛, 刘玉刚, 闵伟, 周本刚
地震地质    2012, (3): 401-414.  
摘要1196)      PDF(pc) (10615KB)(9640)    收藏
阿尔金断裂东段北侧发育了多条NW向断裂,塔尔湾断裂是其中规模最大的塔尔湾-登登山-池家刺窝断裂的西段。该断裂总体走向NW,长约10km,在卫星影像上为一笔直的线性陡坎,地貌上为高几十cm至5m的地形陡坎。陡坎倾向NE,组成陡坎的地层主要有早更新世砾岩和全新世风积砂土等。通过地形剖面测量得到,由全新世风积砂组成的地貌陡坎高5m左右,由早更新世砾岩组成的地貌陡坎高1m左右。垂直地貌陡坎开挖的探槽揭示出,塔尔湾断裂为SW倾的逆断层,表现为新近纪泥岩逆冲于早更新世砾岩之上,断距为0.5m左右。全新世风积砂及晚更新世戈壁砾石层覆盖于断层之上,没有被错断。断裂上盘为新近纪泥岩,富含地下水,因此植被较发育; 由于植被的保护及固砂作用,风积砂不断堆积并保存下来,风积沙层逐渐增高。下盘除地表有几十cm厚的戈壁砾石层外,下部均为胶结坚硬的早更新世砾岩,不含地下水,植被不发育。全新世风积砂土只发育在塔尔湾断裂上盘,下盘没有全新世地层发育; 早更新世砾岩上的地貌陡坎高度远远小于全新世风积砂土上地貌陡坎的高度。这些都表明由全新世风积砂组成的地貌陡坎不是断裂活动形成的,而是外动力作用造成的。因此,塔尔湾断裂是一条早中更新世逆断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9. 依兰-伊通断裂全新世活动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闵伟, 焦德成, 周本刚, 盛俭, 陈涛
地震地质    2011, 33 (1): 141-15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1.014
摘要1879)      PDF(pc) (1221KB)(2924)    收藏

郯庐断裂带东北段依兰-伊通断裂历史上没有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一般认为是第四纪早期活动断裂,为中强地震发震构造。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在该断裂多个段落发现断错河流Ⅰ级阶地等全新世地貌面、高1~2m的地表陡坎。其中,在通河县附近的最新地表陡坎长约70km,舒兰附近的最新地表陡坎长约10km。分别对黑龙江通河县和吉林舒兰县的陡坎进行了探槽开挖,发现通河段断层断错至近地表,被断错的最新地层年龄为距今(1 730±40)a,舒兰段断层断错晚更新世地层,被距今(2 360±40)a的黑色炭质黏土覆盖。这些资料表明依兰-伊通断裂至少部分段落为全新世以来的活动断裂,并且发生过7级以上强震。因此,有必要对依兰-伊通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开展详细研究,以查明该断裂的空间分布、最新活动时代、分段特征、大震重复间隔等,为评价未来地震危险性及地震区划等提供依据,对东北地区的防震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