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乌兰乌拉湖-玉树断裂东段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黄学猛, 杜义, 何仲太, 马保起, 谢富仁
地震地质    2011, 33 (4): 889-90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13
摘要1138)      PDF(pc) (1140KB)(1500)    收藏

乌兰乌拉湖-玉树断裂是巴颜喀拉地块与羌塘地块分界地带的一条重要活动断裂。该断裂东段晚第四纪以来活动强烈,断错地貌特征明显,为全新世活动的左旋逆冲断裂。利用后差分GPS对阶地与洪积扇断错地貌进行了精细测量,并结合碳十四(14C)和光释光(OSL)测年结果对地貌面年代进行限定,获得该断裂东段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垂直位错量为5.5~6.3m,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23~0.28mm/a; 全新世以来的垂直位错量为2.2~4.3m,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40~0.63mm/a; 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左旋滑动速率为4~6mm/a。为该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和相邻活动地块的运动学特征探讨提供了基础资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北京东北旺-小汤山断裂存在的证据
何仲太, 马保起, 卢海峰, 王金艳
地震地质    2009, 31 (2): 233-24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2.004
摘要2717)      PDF(pc) (11224KB)(11086)    收藏
对位于北京市西北侧的东北旺-小汤山断裂是否存在、走向与活动性的认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新近开展的北京城市活断层探测工作中的物探数据与钻孔联合剖面分析,认为东北旺-小汤山断裂是存在的,为一条隐伏断裂,长约40km,走向NNE,倾向SE。以南口-孙河断裂为界,该断裂东北段称之为小汤山断裂,西南段称之为东北旺断裂。小汤山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早更新世或中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中期以来不活动。东北旺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晚更新世以来不活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
3. 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层的累积地震位错研究
王林, 田勤俭, 马保起, 张世民, 郝凯, 余建强
地震地质    2008, 30 (4): 1012-1022.  
摘要2392)      PDF(pc) (2268KB)(2324)    收藏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内发生MS 8.0地震。此次地震沿龙门山中央断裂产生1条长达200km的同震地表破裂带。文中选择位于地震地表破裂带北段的南坝镇、凤凰村以及南段的映秀镇这3个地点,以被断层错断的河流阶地为研究对象,对多级阶地面上的地震地表破裂及断层陡坎地貌进行了野外实测工作。经过测量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得到了各级阶地上断层陡坎的高度,该值即为该阶地记录的地震断层的累积垂直位错量。若以本次地震的垂直位错量作为古地震位错量的均值,则可计算得到每级阶地累积的地震次数。研究结果表明,各点T1阶地形成以来仅经历过1次事件,即本次地震事件;T2阶地形成以来约经历了5次事件;T3阶地形成以来约经历了9~11次事件;T4阶地形成以来约经历了20次事件。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阶地测年数据,则可获得古地震复发间隔的可靠数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北川以北段的基本特征
李传友, 叶建青, 谢富仁, 郑文俊, 韩用兵, 刘玉法, 王伟涛, 魏占玉, 赵冬, 马保起, 任俊杰
地震地质    2008, 30 (3): 683-696.  
摘要2716)      PDF(pc) (9187KB)(1869)    收藏
对北川-青川间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的野外地质调查表明,在这一段内主要存在一条地震地表破裂带,总体沿北川-青川断裂带分布。沿黄家坝、陈家坝、桂溪、平通、南坝、石坎等地的观察显示,该段地表破裂沿走向连续分布,结构单一,破裂长度为60~90km,地表破裂没有到达青川县关庄镇。可观察到的破裂长度在北川北至石坎之间,长62km,走向总体为20°~55°,运动学性质主要为右旋走滑逆冲。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主要表现为垂向上的地表拱曲,指示了深部断层的逆冲性质;在水平运动方向上则主要表现为右旋走滑,不存在左旋走滑分量。地震地表破裂显示的同震垂直位移从西南段黄家坝的3m左右,向东北逐渐降低至南坝、石坎的1.5m左右;右旋水平位移没有明显变化或者略有增加,一般在1.5~2.0m之间。地表破裂特征表明,引起本次汶川MS8.0地震的发震构造是映秀-北川-青川断裂带,该断裂以逆冲运动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逆冲方向由NW向SE。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
徐锡伟, 闻学泽, 叶建青, 马保起, 陈杰, 周荣军, 何宏林, 田勤俭, 何玉林, 王志才, 孙昭民, 冯希杰, 于贵华, 陈立春, 陈桂华, 于慎鄂, 冉勇康, 李细光, 李陈侠, 安艳芬
地震地质    2008, 30 (3): 597-629.  
摘要4255)      PDF(pc) (49676KB)(3516)    收藏
震后应急野外考察表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同时使北川-映秀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两条倾向NW的叠瓦状逆断层发生地表破裂。其中,沿北川-映秀断裂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240km,以兼有右旋走滑分量的逆断层型破裂为主,最大垂直位移6.2m,最大右旋走滑位移4.9m;沿灌县-江油断裂连续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72km,最长可达90km,为典型的纯逆断层型地表破裂,最大垂直位移3.5m;另外,在上述两条地表破裂带西部还发育着1条NW向带有逆冲垂直分量、左旋走滑性质的小鱼洞地表破裂带,长约6km。这一地表破裂样式是近期发生的特大地震中结构最复杂的一次逆断层型地表破裂,地表破裂的长度也最长。利用已有的石油地震剖面,结合余震分布和地表破裂带特征等资料构建的三维发震构造模型表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现今和第四纪时期以地壳缩短为主,斜滑逆冲型地震表明青藏高原中东部的水平运动在华南地块与巴颜喀拉地块之间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转化为地壳的缩短和隆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大青山山前活动断裂带分段与潜在震源区划分
何仲太, 马保起, 卢海峰
地震地质    2007, 29 (4): 765-775.  
摘要2318)      PDF(pc) (15085KB)(2143)    收藏
潜在震源区的划分主要包括潜在震源区范围的划定以及震级上限的确定,目前遵循地震构造类比和地震活动重复等原则。而活断层的分段特性也是潜在震源区划分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青山山前断裂带至今有3种不同的分段方案,文中比较分析了前人对大青山山前断裂带的分段,并在此基础上对大青山及山前盆地的潜在震源区作了新的划分。鄂尔多斯块体周缘被拉张性断陷盆地围绕,这些断裂系地震构造相似,且除呼包盆地外均有历史8级以上地震记录。文中将大青山山前断裂带与鄂尔多斯块体周缘断裂系进行了构造对比,特别是与华山山前断裂进行了断裂活动性定量对比,得出雪海沟到土左旗段的震级上限为8级,断裂两端潜源震级上限均为7.5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6)
7. 利用岷江阶地的变形估算龙门山断裂带中段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马保起, 苏刚, 侯治华, 舒赛兵
地震地质    2005, 27 (2): 234-242.  
摘要2229)      PDF(pc) (2856KB)(1545)    收藏
用岷江都江堰—汶川段晚第四纪阶地面的变形量估算了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滑动速率。岷江及其支流发育3级晚第四纪河流阶地,阶地面的年龄分别约为10,20,50kaBP。阶地纵剖面在茂汶-汶川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江油-灌县断裂处有明显的垂直变形。断裂活动具有间歇性特点,晚第四纪以来有过3期活动,其起始时间分别为50,20,10kaBP。依据各级阶地面年龄和变形量估算的茂汶-汶川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江油-灌县断裂晚第四纪逆冲滑动速率分别为0.5,0.6~0.3,0.2mm/a;据阶地走滑位错估算的茂汶-汶川断裂和北川-映秀断裂的晚第四纪右旋走滑速率均约为1mm/a。现代河床之下发育很厚的河流堆积物表明,龙门山的构造抬升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过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27)
8. 山东半岛东北部新发现近EW向活断层
马保起, 舒赛兵, 刘光勋
地震地质    2004, 26 (4): 638-644.  
摘要1860)      PDF(pc) (6113KB)(868)    收藏
山东半岛东北部地区晚第四纪的构造活动以整体性抬升为主,内部的断裂活动相对较弱,晚更新世以来的断裂活动仅分布在局部地区,新发现的东殿后断裂是其中的1条。断裂总体走向近EW,全长约20km,地貌上表现为由3条河流上游组成的谷地。断裂错断的最新地层的热释光年龄为84~75ka BP,上覆坡积角砾层的热释光年龄为64ka BP,断裂发育的松软断层泥的热释光年龄为82ka BP。断裂的剖面特征和断盖地层的年龄表明,东殿后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是晚更新世早中期,垂直活动速率不<0.16mm/a,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停止活动;断裂的最大潜在地震为6/2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