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小江断裂带西支晚第四纪强震破裂特征
李西, 冉勇康, 吴富峣, 马兴全, 张彦琪, 曹筠
地震地质    2018, 40 (6): 1179-120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6.001
摘要987)   HTML    PDF(pc) (14049KB)(318)    收藏
小江断裂带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系川滇菱形地块与华南地块的边界断裂带。1833年小江断裂带西支曾发生过云南历史上最大的嵩明8级特大地震。研究小江断裂带晚第四纪地表变形和强震破裂行为对认识断裂带乃至川滇地区未来地震危险性以及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演化都至关重要。文中通过在小江断裂带西支开挖的多个大型探槽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草海子探槽共揭露出6次古地震事件,从老到新依次为事件U、V、W、X、Y和Z,分别发生于40000—36300BC、35400—24800BC、9500BC—500AD、390—720AD、1120—1620AD和1750AD至今。干海子探槽共揭露出3次古地震事件,从老到新依次为事件GHZ-E1、GHZ-E2和GHZ-E3,分别发生于3300BC—400AD、770—1120AD和1460AD至今。大坟地探槽古地震事件分别为:事件E1,发生于22300—19600BC;事件E2,发生于18820—18400BC;事件E3,发生于18250BC至今。干海子探槽与草海子探槽同在小江断裂带西支上,且两探槽相距仅约400m,结合历史地震记录并使用古地震研究的逐次限定法可限定该段全新世晚期记录较完整的4次古地震事件发生时间分别是500—720AD、770—1120AD、1460—1620AD和AD1833,平均复发间隔约370~440a,这一结果小于前人所得的约900a的平均复发间隔。因此,应重新评估小江断裂带未来的地震危险性。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发现,小江断裂带西支在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中期很可能以分段破裂为主,而在全新世中晚期以来具有丛集及整个西支断裂全段破裂的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郑州-开封断裂新生代活动特征
王志铄, 马兴全
地震地质    2018, 40 (3): 511-52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3.001
摘要747)   HTML    PDF(pc) (10130KB)(364)    收藏
开封凹陷向北以新乡-商丘断裂为界,与北华北坳陷相邻,向南以郑州-开封断裂为界与太康隆起相接,是由多组断裂围限的菱形块体。目前关于郑州-开封断裂的新生代活动特征及其与新乡-商丘断裂的构造关系仍不甚明确。通过对开封凹陷及太康隆起内的8口探井揭露的地层进行细分对比、标定地震地质层位,完成了多条地震反射剖面的对比解释。最终发现郑州-开封断裂平面上具有波状起伏特点,总体走向近EW,延伸长度约154km。剖面上该断裂呈上陡下缓、具有明显转折点的"L"型断层;转折点位于古近系与新近系不整合接触面附近。该断裂古近纪时期为强活动正断层,造成北侧开封凹陷内巨厚的古近系沉积。中喜马拉雅运动后该断裂向水平扭动演变,倾角变陡的同时活动程度急剧减弱,至第四纪已停止活动。郑州-开封断裂南侧部分段产生NW向雁列状宽缓褶皱带,以地壳缩短的方式响应了缘于断裂左旋剪切活动所产生的挤压效应。开封凹陷的活动性向北转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太康隆起南缘新郑-太康断裂的新生代活动形迹与地震活动
王志铄, 王明亮, 赵显刚, 万娜, 马兴全, 于浩雨
地震地质    2017, 39 (1): 117-12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1.009
摘要1391)      PDF(pc) (14319KB)(316)    收藏

在对比分析太康地区7个钻孔的新近纪地层及其底界基础上,对101条共4991km长的浅层地震剖面进行了追踪解释,结果显示:沿太康隆起南缘新郑市-太康县一带发育1条新生代活动的区域性隐伏断裂,控制着太康隆起与周口凹陷的分界,可称为新郑-太康断裂。该断裂由东、西2支组成。西支断裂总体走向NW,断面NE倾,长度超过140km;东支断裂走向NW-NEE,断面倾向SW-SSE,长约50km。2条支断裂均断错了新近系的底界,局部向上延伸至第四系。断裂东、西2支的叠合地带可能为应力累积区,现代地震主要发生在这一部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4. 河套断陷带包头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马兴全, 孙杰, 赵显刚, 王文旭, 蔡颖哲, 万娜
地震地质    2016, 38 (4): 874-88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4.006
摘要907)      PDF(pc) (3226KB)(677)    收藏

已有资料表明包头断裂呈NE走向隐伏展布于河套断陷带内次级盆地白彦花凹陷的东边界,目前关于该断裂的活动性资料尚需补充。鉴于包头断裂发育于由乌拉山山前断裂带和大青山山前断裂带组成的传递斜坡内部,研究其活动性不仅有助于深入讨论相邻活动断裂带的连接方式及活动响应,还可为更全面地认识河套断陷带的地震构造特征提供资料。控制性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综合探测是当前研究隐伏断裂活动性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跨包头断裂的浅层人工地震纵波反射剖面显示该断裂为倾向NW的正断层,深度约75m处的强反射层(Tg)位错量约为25m;在此基础上实施的联合钻探结果进一步揭示了该断裂具有明显的生长断层特征,其上断点止于地层顶部埋深45.6m的早更新世棕红色黏土层中,上覆上更新统与其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包头断裂属于早更新世断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宿迁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多方法技术运用的典型案例
曹筠, 冉勇康, 许汉刚, 李彦宝, 张鹏, 马兴全, 李丽梅
地震地质    2015, 37 (2): 430-43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2.007
摘要379)      PDF(pc) (6737KB)(846)    收藏

城市活动断层是城市潜在危害之一, 而对城市隐伏活动断层的准确定位及其最新活动时代的判定, 一直是活动断层探测的难题。文中以宿迁市合欢路隐伏活动断层探测为例, 通过地质地貌调查和浅层地震勘探初步确定断层位置。依据对折定位法原理, 实施钻孔联合剖面探测, 把断层上断点限定在平面5m、深度4.4~6.1m的范围内。再通过开挖探槽, 精确查明断层近地表位置以及断层最新一次活动时间。 利用多层次, 多手段综合探测方法, 在合欢路场地对安丘-莒县断裂宿迁段的断层精定位和活动性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合欢路场地探测结果显示, 断层最新一次事件发生在(5.9±0.3)ka BP以后, 属于全新世活动断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地表弱活动断裂6~7级地震中长期预测技术要点与案例解析
陈立春, 冉勇康, 王虎, 李彦宝, 马兴全
地震地质    2013, 35 (3): 480-48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3.003
摘要930)      PDF(pc) (9311KB)(921)    收藏

6~7级地震地表位错量往往很小甚至不断错地表,其发震断裂很容易被误判为非全新世活动断裂而导致其未来强震危险性被忽视。对此,文中特提出未来可能发生6~7级地震的地表弱活动断裂类型。甄别地表弱活动断裂是6~7级地震中长期预测技术的关键,技术要点是: 在目标断裂所属构造系统的发震能力判定基础上,构建起目标断裂与同一构造背景中具历史地震记载或古地震地质记录的活动断裂之间的某种联系。实际案例解析结果表明,同一级次相似构造、同一构造系统不同孕震构造单元,以及特定构造过程中不同阶段构造级次的类比,是地表弱活动断裂6~7级地震中长期预测较为有效的技术方法。昆明市普渡河-西山断裂、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汉中盆地活动构造系和南段大川-双石断裂为地表弱活动断裂,潜在震级6.5~7.0,陇县-宝鸡断裂带的桃园-龟川寺、固关-虢镇以及陇县-岐山-马召断裂潜在震级依次为6.0~6.5、6.5~7.0、7.5级左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7. 灵丘盆地主要活动断裂和1626灵丘地震发震构造
马兴全, 李彦宝, 冉勇康, 陈立春
地震地质    2013, 35 (2): 208-22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2.002
摘要1201)      PDF(pc) (12739KB)(844)    收藏

灵丘盆地位于山西地堑系的东北部,曾于1626年发生7级地震.文中通过解译SPOT5影像、分析SRTM3数据和野外调查,对该盆地进行宏观的构造地貌分析和对比,结合探槽以及地质剖面确定主要活动断层的几何分布和最新活动特征,进而探讨灵丘地震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 太白维山山前断裂大部分段落最新活动时代限于晚更新世晚期.NE向的水涧-落水河断裂灵丘县城以西段造成同级地貌面高差约6m,其中最新活动在地表残留高约1m的断层陡坎,县城及以东段无明显地貌表现; NW向的华山河断裂具有枢纽断层特征,在盆地北部断裂向西倾并造成华山河Ⅰ级阶地两侧约10m的高差,在盆地南部断裂向东倾,剖面和相关地貌揭示该断裂在南段为一条高角度的活动正走滑断裂; 据此认为,1626年灵丘地震为水涧-落水河断裂西段和NW向的华山河断裂共轭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