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M7.0地震及其余震序列的震源参数
吴微微, 魏娅玲, 龙锋, 梁明剑, 陈学芬, 孙玮, 赵晶
地震地质    2020, 42 (2): 492-51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15
摘要836)   HTML    PDF(pc) (7076KB)(222)    收藏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 四川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M7.0地震。 该地震发生在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南端的一条分支断裂上, 地处玛曲—玛沁地震空区和松潘—平武地震破裂区的过渡部位。 为了解这次地震的震源参数特征以及震区构造环境, 文中基于四川数字波形资料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震相数据, 采用Loc3D定位方法获取初始地震目录参数, 并利用双差定位方法重新定位地震序列中的较小地震, 选用CAP(Cut-and-Paste)方法分析29次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震源矩心深度, 同时对186次地震(2.0≤ML≤5.5)进行了震源谱恢复, 绘制出余震序列的震源应力降空间分布图像。 重新定位结果显示, 该地震序列以M7.0主震震中为界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段差异: 余震区的NW段地震数量较少、 震源应力降较大、 震源机制解类型复杂; SE段分布着多数4.0级以上中强地震, 且几乎全部为纯走滑型地震, 余震序列的应力降随时间逐渐减小。 结合震源机制解的研究结果分析, 发震构造可能为NW-SE向、 断续的隐伏断裂或虎牙断裂的北延推测段, 断层面在主震南、 北两侧发生明显转折, 同时由挤压逆冲为主逐渐转换为以走滑运动为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四川地区介质衰减、场地响应与震级测定的讨论
吴微微, 苏金蓉, 魏娅玲, 吴朋, 李俊, 孙玮
地震地质    2016, 38 (4): 1005-101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4.016
摘要881)      PDF(pc) (8196KB)(627)    收藏

利用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波形资料以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有关震相数据,选取互相衔接的3段地震波几何衰减模型,利用基于遗传算法的Atkinson和Mereu方法,分别反演四川盆地、川西高原及攀枝花-西昌地区的介质品质因子。采用Brune的ω平方模型约束震源位移谱,使用Moya方法联合多台多地震数据求得各地震台站的场地响应。根据波形数据和观测报告,计算出2009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10 535次2.5≤ML≤4.9近震单台震级测定值与台网平均震级的差,绘制各次地震的单台震级偏差空间分布图像。结果显示:四川盆地介质衰减模型呈现高Q0和低衰减系数γ的特点,攀西地区表现出低Q0和较高衰减系数γ;岩石台基对地震波信号在不同频率点的放大作用不相同;单台震级偏差优势分布基本一致,在构造稳定的四川盆地,介质品质因子高(低衰减),地震波在该区域能有效传播,盆地表层松软沉积层对入射波有放大作用,造成该区域单台震级高异常;川西大部分地震台站台基增益较大,但单台震级明显偏低,推测与松潘-甘孜块体地壳深度软流圈的物质流动及该区域低Q0异常(高衰减)有关;攀西地区断陷拉张、流体侵入及沉积填充等损耗地震波能量,常使该地区台站测定的川西藏东地震震级偏小,但同样台站测定的龙门山断裂带上中强地震震级常较台网平均震级更大,可能是受盆地边缘强烈不对称高幅值带的影响。从研究结果看,四川地区介质衰减对地震射线振幅的影响较地震台站的台基增益大,因此校正四川区域地震台网单台震级时,应结合介质衰减及台站场地响应的空间特性进行考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