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聊城-兰考隐伏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的综合探测研究
向宏发, 王学潮, 虢顺民, 郝书俭, 张辉, 王基华, 李今朝, 李如成, 李洪武
地震地质    2000, 22 (4): 351-359.  
摘要1417)      PDF(pc) (4443KB)(875)    收藏
在综合分析区内重、磁、石油物探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化探(气氡、气汞法)定位,浅层地震勘探、钻探地质剖面和新地层测年等综合研究,确定了聊城-兰考(简称聊考)隐伏断裂的准确位置、第四纪各时段位错量和最新一期的断错时代。结果表明,断裂向上破裂位错影响到地表以下20m左右,属全新世早期活动断裂,其平均位错速率为0.12mm/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滇西南龙陵-澜沧第四纪新生断裂带特征和形成机制研究
虢顺民, 向宏发, 徐锡伟, 张晚霞, 周瑞琦, 董兴权
地震地质    2000, 22 (3): 277-284.  
摘要1625)      PDF(pc) (2639KB)(1127)    收藏
龙陵-澜沧断裂带是一条新生的断裂带,由多条斜列式或丛集式次级断层组成,以活断层、地震断层、地震成带分布为特征。运动性质为右旋-拉张。形成时代为早、中更新世,晚期继续活动。未来破裂趋势首先将断开那些构造闭锁段、破裂不连续段,然后使断裂带完全贯通。新生断裂带的产生与第四纪青藏高原加速隆起有关,由北而南滑移的物质流和阿萨姆楔体向东北方向挤入的共同作用,使滇缅块体产生反时针旋转,并在块体中间地带形成北北西向的新生断裂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川滇南部地区活动地块划分与现今运动特征初析
向宏发, 虢顺民, 徐锡伟, 张晚霞, 董兴权
地震地质    2000, 22 (3): 253-264.  
摘要1813)      PDF(pc) (3683KB)(1188)    收藏
根据近几年取得的新资料和当今有关活动地块的研究,提出划分川滇南部活动地块的思路、依据和具体方法,作者认为具有一定规模且其活动性延续至今的第四纪活动断裂是划分活动地块必需的首要边界条件。指出新生的腾冲-景洪北北西带和大理-楚雄北西西带在活动地块划分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断块边界断裂活动性质、运动方式和GPS资料等,分析讨论了各活动地块现今活动方式得出:≥7级以上地震主要集中在Ⅰ级活动地块边界;6~7级地震主要集中发生在Ⅱ级活动地块边界上;Ⅲ级活动地块是强震发生的主要位置所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第四纪块体划分与运动态势研究
虢顺民, 江在森, 张崇立
地震地质    2000, 22 (3): 219-231.  
摘要1254)      PDF(pc) (4183KB)(2639)    收藏
根据地壳厚度、重磁场特征、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地貌差异、断陷盆地、地震活动差异等,将研究区作了一、二级块体的划分,其中一级块体7个,二级块体33个。一级块体平面上多数呈长条形,剖面上呈梯形、倒梯形,少数为多边形、三角形。二级块体平面上多数呈菱形,剖面上呈叠瓦状上冲形,少数呈条形或三角形。块体的主要运动形式有:水平挤压、垂直升降、流展和旋转。块体运动受地壳"压缩-挤出-旋转"机制控制,即地壳块体受到挤压后产生强烈收缩,随后产生地壳块体隆起并产生向东的侧向挤出,并在挤出过程中产生块体反时针方向旋转。这一结果对"高分辨率地形变的观测研究和地震预报"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阿尔金断裂带东段第四纪以来的水系位错与滑动速率
向宏发, 虢顺民, 张晚霞, 张秉良
地震地质    2000, 22 (2): 129-138.  
摘要1549)      PDF(pc) (3885KB)(10074)    收藏
从阿克塞西红崖子向东经肃北至红柳峡口长约150km的范围内,通过沟、脊位错的分级与相关阶地年龄测试分析,将第四纪以来的水系位错量分为8级,并分别给出其形成年龄,得到各时段的断裂滑动速率介于4.7~6.7mm/a,平均值6.0mm/a,局部段落某个时段内最高滑动速率值7.7mm/a。位错量与滑动速率的空间分布有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这可能表明破裂从中间向两端发展的过程;在时间上,上新世以来的滑动速率比其它各个时段都大,这可能与青藏地块在距今5Ma以来的快速隆升及大规模挤出运动相关。资料表明,断裂破裂有从主体断裂某一段落扩展到邻近地带,最后又回到主体断裂其它段落的时空演化过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1)
6. 六盘山东麓断裂断层泥的组构特征及其意义
张秉良, 向宏发, 虢顺民, 张晚霞
地震地质    2000, 22 (1): 47-52.  
摘要1549)      PDF(pc) (4749KB)(765)    收藏
本文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六盘山东麓断裂的滑动方式。结果表明:(1)根据断层泥组构特征,六盘山东麓断裂可划分为北、中、南3段,这与前人宏观分段结果相一致;(2)北段断层泥局部强烈变形,发育牵引褶皱,吕德剪切角(R1)介于11°~26°,以及伊利石无明显的优选方位组构,表明该段断层活动是以粘滑为主的左旋走滑运动;(3)中、南段断层泥普遍变形,吕德剪切角(R1)一般小于11°,P叶理、带状褶皱和肠状构造发育,以及伊利石复杂的优选方位组构,显示该断层的活动是以蠕滑为主的多期逆冲滑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1)
7. 六盘山东麓活动逆断裂构造带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
向宏发, 虢顺民, 张秉良, 张晚霞, 池田安隆, 何宏林
地震地质    1998, 20 (4): 321-327.  
摘要1465)      PDF(pc) (1615KB)(1034)    收藏
新的野外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六盘山东麓断裂是一条第四纪以来的活动逆断裂构造带。根据断裂走向、活动时代及活动性质的变化,可把该断裂带分为北、中、南3段。北段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中、南段以倾向逆冲运动为特征。活动时代北新南老,水平位错北强南弱。晚第四纪以来断裂活动特征的这种变化与西华山-六盘山条形地块东向滑移受阻及断裂走向的改变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8)
8. 龙陵-澜沧断裂带双震型强震活动破裂模型讨论
周瑞琦, 虢顺民, 何蔚
地震地质    1998, 20 (3): 261-268.  
摘要1605)      PDF(pc) (1842KB)(783)    收藏
龙陵地震和澜沧-耿马地震是龙陵-澜沧断裂带上两次典型的双震型强震活动,但它们在地质构造背景、应力场分布、发震构造和烈度分布等方面却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龙陵地震发生在主要由花岗岩构成的地块内,地质构造比较均一;地震处在NNW向挤压的统一应力场中;两主震的发震构造走向和两个Ⅸ度区长轴近于直交。澜沧-耿马地震发生在一古板块边界附近,震区构造复杂,耿马7.2级地震和澜沧7.6级地震发生于不同的应力环境中,发震构造和极震区长轴近于平行,呈斜列状分布。通过对龙陵地震和澜沧-耿马地震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双震型强震活动的共轭型和牵动型两种破裂模型,并对各自的特点及形成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阿尔金构造系渐新世—中新世以来断裂左旋位错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虢顺民, 向宏发
地震地质    1998, 20 (1): 9-18.  
摘要1385)      PDF(pc) (1253KB)(835)    收藏
组成阿尔金构造系的断裂,均具左旋位错特征。发生于渐新世-中新世以来的总位错量450~700km.其中,分布于阿尔金断裂带上的位错量达225~375km,分布于其它断裂带上的位错量达150~250km.发生于上新世以来的总位错量为90~130km.其中,分布于阿尔金断裂带上的位错量为50~80km,分布于其它断裂带上的位错量为40~50km.发生于第四纪的左旋位错量20~27km.其中,分布在阿尔金断裂带上的位错量为7~17km,分布于其它断裂带上的位错量为10km左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红河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
计凤桔, 虢顺民, 向宏发
地震地质    1997, 19 (2): 108-114.  
摘要1636)      PDF(pc) (1516KB)(1269)    收藏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断裂带沿线的构造地貌、断层岩组合及大量与断裂相关的地层年代,综合分析了红河断裂带第四纪以来活动的总趋势:随着活动时代的趋新,活动中心由南向北逐渐迁移,全新世晚期以来的活动中心位于大理、弥渡一带;探讨了该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的时空演化规律,为断裂带不同区段地震危险性的评估提供了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
11. 红河断裂带第四纪右旋走滑与尾端拉张转换关系研究
虢顺民, 向宏发, 计凤桔, 张晓霞
地震地质    1996, 18 (4): 301-309.  
摘要1479)      PDF(pc) (1220KB)(1429)    收藏
红河断裂带早第四纪以来发生的大规模右旋走滑运动,导致断裂北段尾端的质量亏损,形成了拉张区。右旋走滑量为7.1km左右,拉张区右旋方向上的扩张量为5.35km左右,二者相互转换的量级是基本一致的,从而定量地证实了它们之间的成因联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3)
12. 逆断裂在浅部松散层中的破裂传播方式
向宏发, 虢顺民, 张晚霞, 张秉良
地震地质    1995, 17 (3): 225-230.  
摘要1162)      PDF(pc) (8234KB)(685)    收藏

根据实际资料分析研究,逆断裂破裂位错向上传播至松散层中有4种消减形式:端部分叉、从断裂向褶皱转换、破裂在松散层中的吸收与尖灭及逆断层前方碎砾物质的扰动变形等。端部分叉与扰动变形的消减可能与突发性位错相关;上覆层的褶皱及位错在松散层中的尖灭则多属弹-塑转换型的消减方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13. 断层泥的再生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张秉良, 李建国, 方仲景, 向宏发, 虢顺民, 张晚霞
地震地质    1995, 17 (3): 204-206.  
摘要1717)      PDF(pc) (472KB)(1065)    收藏

三轴剪切摩擦实验后的断层泥与天然断层泥的再生显微结构特征研究表明,断层泥的显微结构特征与断层滑动方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稳滑使断层泥变形均匀,产生低角度剪切(<14°)、布丁构造和颗粒碎裂流动。粘滑使断层泥局部发生强烈变形、高角度剪切(>14°)和碎粒出现随机裂纹等。断层泥的再生显微结构特征可用作鉴别古地震的存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14. 祁连山强震构造带分段及其地震危险性评估
楚全芝, 汪良谋, 虢顺民
地震地质    1995, 17 (2): 116-122.  
摘要1530)      PDF(pc) (935KB)(719)    收藏
祁连山强震构造带由祁连山北缘断裂和海原断裂组成。断裂带主要表现为压扭性左旋滑动,最大滑动速率达9mm/a.沿带有一系列的古地震事件,且有多次历史地震发生。海原8.6级地震就发生在该带上。根据该带的断裂活动习性,按照一定的原则和依据划分成3个一级断层段和17个二级断层段。建立了古地震、历史大震图像识别和地震重现间隔二元分析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之上对该带作了地震危险性别定,划分出3个A类危险段和4个B类危险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15. FAULT DISPLACEMENT AND RECURRENCE INTERVAIS OF EARTEQUAKES ON THE NORTHERN SEGMENT OF THE HONCHE RIVER FAULT ZONE, YUNNAN PROVINCE
Guo Shunmin, Zhang Jing, Li Xianggen, Xiang Hongfa, Chan Tieniu, Zhang Guowei
地震地质    1986, 8 (2): 77-90.  
摘要1129)      PDF(pc) (4379KB)(1323)    收藏
Displacement rale along the Honghe River fault (northern segment) since Pleistocene was determined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for the narrow valley segment (Dingxiling),offset rate is 8mm/yr,and the throw rate is 1.8mm/yr;for wide one (Dali),5mm/yr and 9mm/yr,respectively.It can be estimated from the parameters of fault displacement that recurrence intervals for M6,8 earthquake are 178?29 years.I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currence intervals (150?50 years) of M 6-7 earthquakes from historic seismic records in this area.It may be useful to immediate-long term earthquake prediction.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滇西北地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
向宏发, 虢顺民, 冉勇康, 李祥根, 张靖, 陈铁牛, 张国伟
地震地质    1986, 8 (1): 15-23.  
摘要1223)      PDF(pc) (7054KB)(639)    收藏
通过区内活断层性质、盆地生成和水系分布极向等的研究,进一步从地质上论证了该区北北西—近南北向的现代构造应力场。认为这一局部应力场是川滇菱块作南向滑移引起的地壳上部的构造变形事件。晚新生代以来的断陷盆地是这一滑移过程造成的地壳表层的拉分盆地。在地壳的下部有可能受到大区域板块北(偏东)向推挤作用的影响。中小地震和强震在深度分布、破裂特征及应力方向上的区别有可能是这种不同深度层次上应力差异作用的某些信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云南红河断裂带北段断裂位错与地震重复发生的时间间隔
虢顺民, 张靖, 李祥根, 向宏发, 陈铁牛, 张国伟
地震地质    1984, 6 (1): 1-12.  
摘要1177)      PDF(pc) (10861KB)(1442)    收藏
本文用地质方法确定了全新世以来红河断裂(北段)位错速率:狭谷段(定西岭)水平位错速率8毫米/年,垂直位错速率1.8毫米/年;宽谷段(大理)水平位错速率5毫米/年,垂直位错速率9毫米/年。据断裂位错参数计算,本区6.8级左右地震重复发生的时间间隔是178±29年;它与6—7级历史地震重复时间间隔150±50年在时间尺度上相当,这对地震中长期预报有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燕山地区北西向和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基本特征初步探讨
郑炳华, 虢顺民, 徐好民
地震地质    1981, 3 (2): 25-40.  
摘要1020)      PDF(pc) (1544KB)(1148)    收藏
本文根据近年来多次野外考察所积累的实际材料,总结了燕山地区北西向断裂构造基本特征。文章结合地质构造、地震和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论证了基底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带的空间展布、形成发展、活动方式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提出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带属于地壳断裂范畴,既控制了断块构造的发育,又控制了现代地震活动。北西向断裂构造密集成带和雁列式展布是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带在沉积盖层的一种表现。同时认为,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带的活动方式是与断块构造相对运动密切关联。中、新生代以来,其活动方式除了表现差异运动外,还具有剪切活动的性质,并约在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剪切活动方式有明显地转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8)
19. 从地震构造看宁河6.9级余震与唐山主震的关系
李志义, 虢顺民
地震地质    1979, 1 (4): 27-35.  
摘要1089)      PDF(pc) (1280KB)(1135)    收藏
宁河地震的发生是一次共轭型剪切破裂的结果。根据唐山和宁河地震的发震构造、地震裂缝、震源机制、余震序列的对比分析,说明两次地震的发生在构造上有直接的成因联系。宁河地震为唐山地震序列的余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