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阿尔金断裂中段南月牙山古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构造意义
邵延秀, 袁道阳, 刘静, Jerome Van der Woerd, 李志刚, 吴磊, 刘方斌
地震地质    2020, 42 (2): 435-45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12
摘要909)      PDF(pc) (9976KB)(274)    收藏
阿尔金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条重要的边界断裂, 其几何结构和运动学性质对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实地调查, 在柴达木盆地西缘、 索尔库里盆地南约10km的盐壳区发现一长约14km的古地震地表破裂带。 该地震破裂带与阿尔金主走滑断裂近平行, 根据几何形态大致可将其分为3段走向不同的次级段落, 总体走向为N80°E, 但局部段落的走向存在变化。 该破裂带的构造样式以挤压隆起、 次级断裂、 裂槽、 三角拉分盆地和断陷盆地为主要特征, 多相间出现, 是典型的走滑断层上的地震破裂带特征, 文中利用野外活动断裂地质填图方法标绘了30余个挤压隆起体。 另外, 考察中还发现在多数挤压隆起上有多次地震重复活动的证据。 根据附近盐壳钻孔年龄和地震裂缝中沉积物的年龄结果推测, 最新一次地震事件发震时间的下限为全新世。 该地震地表破裂带向E进入大通沟南山, 其地貌特征表现为较连续的逆冲陡坎, 而向W破裂带逐渐消失。 通过地震反射剖面推测认为该破裂带向W与阿尔金断裂平顶山次级断裂相接。 作为阿尔金断裂的1个构造节点, 平顶山将部分应变传递到青藏高原内部的月牙山-大通沟断裂, 其多次活动造成了月牙山东约14km长的地表破裂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