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利用变形河流阶地限定帕米尔北缘木什背斜的缩短、隆升和侧向扩展
李涛, 陈杰, 肖伟鹏, Burbank D W, 黄明达, Thompson J
地震地质    2011, 33 (2): 308-32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2.005
摘要1753)      PDF(pc) (931KB)(2358)    收藏

位于帕米尔前缘逆冲推覆体(Pamir Front Thrust,PFT)东端的木什滑脱背斜,是帕米尔弧形推覆构造带最前缘和最新的变形带。对地形横剖面、纵剖面和水系发育特征的分析表明,木什背斜总体上具有由西向东扩展生长的特征。在背斜核部及北翼发育数级开阔平坦的沿轴向展布的河流阶地,阶地可划分为4期。利用阶地堆积细颗粒石英光释光测年获得阶地面T2a、T3和T4的形成年龄分别为(15.8±2.40)ka、(55.1±10.3)ka、(131.4±23.9)ka。伴随背斜的生长扩展,河流阶地面发生了横向和纵向掀斜,并形成断层陡坎和褶皱陡坎。木什背斜晚第四纪的缩短和隆升主要是通过褶皱翼旋转机制进行的,估算其最小缩短速率为(1.6±0.3)mm/a,最小隆升速率为(1.9±0.3)mm/a。与此同时,沿轴向背斜发生了向东的侧向迁移和旋转。根据背斜垂直隆升与侧向扩展之间的关系,估算背斜在131~16ka期间向东的侧向迁移扩展速率较快,为 (14.6±3.6)mm/a; 自16ka至今,侧向迁移扩展速率迅速减小至(1.7±0.3)mm/a,背斜向东的迁移扩展可能已基本停止,而以侧向旋转为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帕米尔北缘木什背斜第四纪滑脱褶皱作用与北翼逆断裂的生长
肖伟鹏, 陈杰, 李涛, 李文巧, Thompson J
地震地质    2011, 33 (2): 289-30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2.004
摘要1894)      PDF(pc) (1203KB)(1318)    收藏

发育在帕米尔弧形推覆构造带最前缘的木什活动背斜是一南缓北陡的第四纪滑脱褶皱,背斜的最小地壳缩短量为0.7km,构造隆升幅度可达1.5km。木什背斜北翼逆断层由一系列坡向北的反向断层陡坎组成,不同断坎间垂直位移分布呈现此消彼长的特征,不论是整个北翼逆断层西段还是单条断坎,其垂直位移均呈东高西低的不对称分布,位移梯度东高西低,这可能反映了背斜西段晚第四纪褶皱作用的东强西弱。该断层可能是背斜生长过程中为了调节褶皱逐渐紧闭时不断减小的核部空间形成的浅部、无根的前翼次级剪切逆冲断层,本身不会产生中强地震。该断层晚第四纪平均水平缩短速率为0.8mm/a,仅吸收了该区现今GPS地壳缩短速率的1/5。木什背斜和背斜北翼逆断层的生长均遵从根据全球断层数据获得的断层长度>100m的标度律。木什背斜北翼逆断层西段陡坎的幂律回归标度指数n=1.37(R2=0.88),其断层最大位移(Dmax)与断层长度(L)的比值(k)远小于木什背斜的约4.3%,但比全球地震地表破裂带的k值(10-4~10-5)要大1~2个数量级,这表明木什背斜北翼断裂陡坎可能是数个中强震的派生产物,但尚处于断层发育的早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西南天山前缘乌拉根背斜南翼逆断层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李涛, 陈杰, 肖伟鹏, Burbank D W, Thompson J, 杨晓东
地震地质    2011, 33 (2): 277-28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2.003
摘要1605)      PDF(pc) (867KB)(1258)    收藏

塔里木盆地新疆喀什以西部分是西南天山和帕米尔两大对冲构造系统的会聚带,关于两者变形前缘和分界的确切位置存在不同认识。在乌恰县以南的玛依卡克盆地南缘,清晰可见属于帕米尔构造带、向N或NNE逆冲的帕米尔前缘逆冲推覆体(PFT)。最近野外调查在盆地北部发现了西南天山前缘的最新变形带: 向南逆冲的乌拉根背斜南翼断层。断层总体近EW走向,在克孜勒苏河南岸和别尔托阔依河两岸河流阶地上形成了长约12km、坡向南的逆断坎,近地表断层产状为6°∠15°。 由于乌拉根背斜及其南翼断层的活动,断层上盘阶地面上形成了多条弯滑断层,并发生了明显的反向掀斜。高阶地形成以来(区域对比表明,该阶地与木什背斜北翼T2大致为同一期阶地,其光释光年龄约为16ka),西南天山南缘吸收的总缩短量约71.4km,平均缩短速率约4.5mm/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