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3年 第2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3-06-04
    目录
    地震地质2003年第25卷第2期目录
    2003, (2):  0-0. 
    摘要 ( )   PDF (5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论文
    太行山南缘断裂带新构造活动及其区域运动学意义
    张岳桥, 马寅生, 杨农
    2003, 25(2):  169-182. 
    摘要 ( )   PDF (138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TM遥感影像的构造地貌解译和野外活动断层滑动矢量的测量和分析,阐述了太行山南缘断裂带第四纪左旋走滑活动的构造和地貌标志,反演了断裂变形的构造应力场,探讨了太行山南缘断裂带左旋走滑活动的区域运动学意义。研究表明,第四纪时期太行山南缘断裂带是一条斜张左旋走滑断裂。断层滑动矢量观测显示新近纪以来有2期引张应力作用:早期为NE-SW向引张,晚期为NNW-SSE向引张,这个观测结果与渭河地堑盆地的新近纪—第四纪2期引张构造应力场一致。根据华北盆地构造资料推断,太行山南缘断裂带向东延伸与盆地内的泌阳-开封-商丘断陷带相接,共同构成了南华北和北华北2个断陷区的构造边界。指出该断裂带作为南华北块体北缘,其新构造时期的斜张左旋走滑活动与南部秦岭断裂系左旋走滑活动一致,它们组成了一个宽阔的、向东撒开的、弥散型分布的左旋走滑形变带,调节着华南地块相对于华北地块向SEE方向的构造挤出。
    中国新疆天山博阿断裂晚第四纪右旋走滑运动特征
    沈军, 汪一鹏, 李莹甄, 姜慧, 向志勇
    2003, 25(2):  183-194. 
    摘要 ( )   PDF (167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遥感资料,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并结合气候地貌事件的分析,对斜切北天山、长逾700km的博阿断裂(博罗科努-阿齐克库都克断裂)的右旋走滑运动进行了定量研究。该断裂分为西部NW向断裂和东部NWW向断裂。西部NW向断裂长近250km,向西北延伸进入哈萨克斯坦,右旋走滑速率可达5mm/a;由4~5个断裂段组成,其上发育3~4条古地震或历史地震形变带,显示具有发生7.5级地震的能力。东部NWW向断裂右旋走滑速率1~1.4mm/a;其上发现小规模古地震形变带,显示具备发生7级左右地震的能力。该断裂与山前的逆冲推覆构造之间构成典型的挤压区应变分配形式,即在斜向挤压作用下,变形分配为山前的逆冲推覆构造和山内的走滑断裂。
    焉耆盆地活动构造的遥感图像特征
    郭建明, 傅碧宏, 林爱明, 狩野谦一, 完山正
    2003, 25(2):  195-202. 
    摘要 ( )   PDF (63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焉耆盆地是一个位于天山东南部的山间盆地,在遥感图像上,可以看到盆地西面的活动构造在地表留下的痕迹:清楚的线形构造,被错开的水系、冲沟等。经分析认为,这些活动构造主要由北边的活动褶皱和南边的右行走滑活动断裂组成。野外的实际调查与图像分析的结果十分吻合,表明遥感图像在研究活动构造方面是一个十分有力和快速的工具。活动断层的最大水平位移为210m,最大垂直位移为20m,主要以走滑作用为主。天山地区活动构造的发育表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碰撞仍在持续。
    珠江三角洲部分断裂晚第四纪垂直位移速率
    宋方敏, 汪一鹏, 李传友, 陈伟光, 黄日恒, 赵红梅
    2003, 25(2):  203-210. 
    摘要 ( )   PDF (26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珠江三角洲地区断裂比较发育,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方式皆具有垂直差异运动特征,且大多数都呈隐伏状态。文中在对三角洲发育阶段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已有钻孔资料,沿断裂两侧寻找位置相互靠近、且能揭露出时代和堆积环境相同的地层层位的一对或多对钻孔进行对比。根据断裂两侧相同层位现今所处海拔高度的差异确定它们沉积以来的垂直位移量,再根据该层位的测年数据计算断裂的垂直位移速率。共计算了5条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垂直位移速率,位移速率值为0.14~0.47mm/a。
    六安-霍山地震危险区地震活动和地震构造
    姚大全, 刘加灿, 李杰, 翟洪涛
    2003, 25(2):  211-219. 
    摘要 ( )   PDF (43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深、浅部构造对比方法与宏、微观构造解析技术,结合历史地震资料分析结果,探讨了中强震过渡区地震构造环境的研究途径。圈定出六安-霍山地震危险区。对该地震危险区进行立体综合剖析,推演出未来中强震发生的空间部位,并预测了研究区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震源深度、震级、地震等震线长轴衰减方向等参数。
    俯冲带几何特征的研究
    姚华建, 徐果明, 肖翔, 陈敏
    2003, 25(2):  220-226. 
    摘要 ( )   PDF (24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板块的汇聚边界上,若一板块向另一板块俯冲下插,所形成的俯冲边界(海沟,造山带)的形态与俯冲板块、被俯冲板块的性质有很大关系。文中主要通过平板俯冲模型来计算模拟全球范围内一些大的俯冲边界,并对俯冲角等问题作了一些讨论。近来的研究表明,岩石圈板块存在普遍的西向漂移。由文中计算得到的太平洋东岸的板块初始俯冲角小于目前观测到的贝尼奥夫带倾角;而太平洋西岸的情况则恰好相反,初始俯冲角大于目前观测到的贝尼奥夫带倾角。这直接反映了岩石圈板块的西向漂移;对地幔而言,则是地幔相对于地壳的东向流动。
    中国东南地区塑性流动波与地震迁移(Ⅰ)
    王绳祖, 张宗淳
    2003, 25(2):  227-236. 
    摘要 ( )   PDF (42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与塑性流动波(网络波)的观点,在采用和改进以往对于亚洲中东部其它地区网络波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地震活动沿塑性流动网带的迁移、速度场及边界起波期等研究,绘制了中国东南地区网络波走时等值线图和波峰带分布图,初步展示了网络波控制下的地震能量背景,为进一步的研究及该地区地震能量背景的物理预测提供了依据。
    中国东南地区塑性流动波与地震迁移(Ⅱ)
    王绳祖, 张宗淳
    2003, 25(2):  237-244. 
    摘要 ( )   PDF (38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文(Ⅰ)(王绳祖等,2003)已知,受网络波的控制,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能量相对聚集的波峰带内。文中根据地震释放的能量分布状况,进一步分析了能量沿波峰带法向的分布以及随传播距离的衰减,并基于发震概率与背景能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估计发震概率的分布状况。以此作为地震能量背景的概率表达和地震预测的依据之一,给出了中国东南地区与能量背景相关的发震概率分布图。
    评价地质因素对地震灾害风险影响的一个模糊集方法
    姚清林
    2003, 25(2):  245-259. 
    摘要 ( )   PDF (40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出了地质因素对震害风险影响的评价问题,分析与选择了有关的地层因素指标。给出了指标的量化表达方式与论域空间,从烈度的角度对不同地震、震中距、区域条件下的建筑物震害数据进行了归一化处理。针对邢台、海城等大震的震害与地层资料,建立了地层岩性、深度、厚度等因素与震害程度之间的模糊因果律推理模型,给出了多维可能性-概率模糊风险的算法。由模糊信息传递的方式解决了可能性-概率风险分析过程中地层与震害变量空间分离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可以衡量相关因素之“贡献”量的风险评价方法。然后通过实例说明了如何用这种方法针对地层因素进行震害风险评价。
    最大熵原理与地震频度-震级关系
    冯利华
    2003, 25(2):  260-265. 
    摘要 ( )   PDF (14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是一种随机事件,它的发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可以用熵来进行描述。地震以最无序的方式在各地发生,意味着地震熵达到了极大值。古登堡(Gutenberg)和里克特(Richter)根据资料和经验得出的地震频度-震级关系式实际上是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当地震熵取极大值时得到的一种负指数分布。文中从最大熵原理得出了同一形式的地震频度-震级关系,使它的来源从理论上得到了解释。
    太行山重力梯级带的密度结构及其地质解释
    刘占坡, 高祥林, 黎益仕
    2003, 25(2):  266-273. 
    摘要 ( )   PDF (21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斜贯中国东部地区的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级带是一条地壳深部构造变异带。选择与其中段——太行山重力梯级带相垂直的阜平-定州剖面,利用人工地震测深与布格重力异常资料,进行了地壳-上地幔密度反演分析。结果表明,该剖面的地壳-上地幔密度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总体特征是剖面西部密度较低,东部密度较高,地壳厚度的横向变化基本上决定了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的形成。结合华北地区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认为太行山重力梯级带是燕山期以后形成的,它与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上地幔热物质的运动相关。
    用梯度和感应测井联合确定地层电阻率各向异性
    杨韡
    2003, 25(2):  274-279. 
    摘要 ( )   PDF (9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际地层可能出现2种电阻率的宏观各向异性:微观的统计平均效应和裂缝走向等因素的构造效应。三分量感应测井方法可能是确定地层电阻率各向异性的最好方法,但是,该仪器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应用。已有的数据一般是梯度和双感应曲线,梯度和双感应曲线单独使用都难以揭示各向异性,但是,将二者联合使用则有可能。在反演模型中考虑了电阻率各向异性的存在,给出了梯度和双感应曲线联合求地层电阻率各向异性的方法。通过直井水平层的二维人工模型表明,用感应方法可确定地层的水平电阻率和厚度。而梯度方法的视电阻率可以近似看作水平电阻率和纵向电阻率的几何平均值,梯度方法的视厚度是各向异性参数和真实厚度的乘积。因而不能用梯度方法单独确定各向异性参数和真实厚度2个参数中的任何1个。然而,联合梯度和双感应的方法则可能确定3个参数:各向异性参数,水平电阻率和地层厚度。人工数据的例子表明了这种联合的可行性。
    琼北火山及断裂的活动性——氡、钍气体放射性示踪
    高清武, 上官志冠, 胡金文
    2003, 25(2):  280-288. 
    摘要 ( )   PDF (26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琼北火山区是中国的主要火山群之一.笔者应用HDS-1型快速数字闪烁测氡仪对琼北火山群马鞍岭和雷虎岭段的火山及断裂活动性进行了勘测和研究,对荣山-岭南断裂进行了重点测量,查明了该断裂的具体位置,研究了火山及断裂的气体释放特征.发现Rn(氡),Th(钍)的变化与断裂构造有密切关系,在Ⅰ,Ⅱ测线上Th,Rn异常对断裂的反映相当好.根据Th,Rn的展布特征和浓度变化比较深入地分析了断裂的活动性.在雷虎岭西南,荣山-岭南断裂活动性最强,而且,自西北向东南断裂规模及活动性均有增强的趋势.此外,还对火山的活动性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琼北地区晚更新世射气岩浆喷发初步研究
    孙谦, 樊祺诚, 魏海泉, 隋建立, 白志达, 徐德斌, 史兰斌, 张秉良, 洪汉净
    2003, 25(2):  289-297. 
    摘要 ( )   PDF (56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琼北地区晚更新世射气岩浆喷发形成众多的低平火山口,出露典型的基浪堆积物,在火口垣露头上可清晰地观察到大型低角度交错层理、板状层理和波状层理以及远源相的球粒状增生火山砾。玄武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遇水爆炸形成低平火山口及基浪堆积,为认识琼北地区新生代以来的火山活动规律和琼北-雷南地区的构造环境,以及未来火山灾害预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天津地区井水位年变异常研究
    刘喜兰, 郑文俊, 金艳, 孙贝珠, 陈化然
    2003, 25(2):  298-306. 
    摘要 ( )   PDF (22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中国地震预报学者开始关注井水位的年变异常及其中短期预测意义问题,但井水位年变异常判别采用动态图像的定性对比方法,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针对这种现状,文中引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随机过程理论与时间序列分析技术(盛骤等,1989),提出了“井水位动态年周期法”与“相对时段速率比较法”,解决了井水位年变异常的定量识别方法,并应用到天津井网21口井的观测数据(1985年以来)分析中,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天津井网中有7口井在首都圈邻区4次中强(MS≥5.8)地震之前,表现出17井次的井水位年变异常,且多在震前1.5~6个月内出现,从而再次证明了井水位年变异常具有一定的中短期预测意义。
    北祁连-河西走廊地区垂直形变与构造应力场关系的初步研究——三维有限元拟合结果分析
    刘峡, 黄立人, 杨国华, 孙东平, 张四新, 韩月萍
    2003, 25(2):  307-316. 
    摘要 ( )   PDF (31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已知的地震地质资料对北祁连-河西走廊及相邻区进行了三维有限单元剖分,在线弹性条件下,拟合了其20a来垂直运动的总体趋势。计算表明,北祁连-河西走廊地区垂直形变的拟合结果,与背景应力场的约束形式和变化特征密切相关,其中采用构造应力场增强作为加载条件以及稳定地块作为位移约束条件得出的拟合结果与该区域20a来垂直运动的整体分布特点相一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其背景应力场增强的量值估算,其中SN方向的压力变化为+0.11MPa(压为正),EW方向的压力变化为+0.04MPa(压为正),EW方向的压力变化量是SN方向的3倍左右。此外,根据计算得到的10~15km深处剪应力增量Δγxy的分布情况,对比中强地震震源分布可以看出,剪应力增量与震源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关联性。震源往往分布在剪应力增量变化较剧烈处,从而证实了拟合得出的构造应力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含V形构造花岗岩块体破坏过程中的声发射特征
    陈顺云, 许昭永, 杨润海, 赵晋明
    2003, 25(2):  317-326. 
    摘要 ( )   PDF (39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样采用200mm×200mm×15mm云南大理产粗粒花岗岩,其上切割出雁列式断层组成的V形块体边界,切缝以石膏填充。按构造特征,把样品分为几个区,其中A区为断层交汇区;B区为左行左列岩桥区;C区为右行左列岩桥区。采用双轴加压。文中详细讨论了岩样受压破坏过程中的声发射特征。微破裂定位表明,声发射有区域群发性和成群的迁移性。微破裂从A区向B区迁移最后到C区。在迁移初期,声发射在原发生地与迁移地两处交替发生。相对较大的声发射,每个时期每个区域均有发生,但C区即最后发生地相对集中,该处岩桥区断裂后试样崩溃。定点应变结果也出现了3次突跳,与声发射A,B,C区的声发射移动特征相吻合。用“累计频度-能级”关系对局部b值的分析显示:主破裂前,C区b值明显减小。从构造特征上看,三区为不同构造的相交处,为事件发生敏感地段,这就导致了不同的破裂顺序,甚至产生不同的破裂前兆现象。
    新技术应用
    中国大陆几次强地震活动的卫星红外异常分析
    邓志辉, 王煜, 陈梅花, 唐方头, 楚全芝, 徐好民
    2003, 25(2):  327-337. 
    摘要 ( )   PDF (117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2000年在中国大陆发生的3个6级以上地震的卫星红外异常特征的初步分析,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1)卫星红外异常的分布与地质构造,特别是活动断裂的关系密切;2)地震震中常位于红外温度的相对高值异常的边缘或附近,异常的发展具有非对称性,异常一般都是从震中附近的某一侧向震中区扩展;3)红外异常的时空分布规律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异常信息的提取要结合具体的构造条件、地理环境和气象因素进行分析。
    基于GIS的长江三峡水库诱发地震预测数据库构建
    张秋文, 李安然, 王乘, 张国安
    2003, 25(2):  338-347. 
    摘要 ( )   PDF (50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系统需求分析出发,介绍了可视化的长江三峡水库诱发地震预测数据库构建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技术路线,划分了国内外典型的诱震震例以及长江三峡地区基础地理、诱震地质环境和诱发地震前兆监测等相关基础信息的主要类型,确定了各类信息的数据库结构和数据格式。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基础图形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了可视化的图形数据库;通过其相关属性信息的录入或转换,建立了各类图形相应的属性数据库;利用GIS技术,对图形数据库及其属性数据库进行了无缝集成,实现了图形数据与其相应属性数据间的可视化交互式查询、浏览、管理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