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0年 第2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0-06-14
    目录
    地震地质2000年第22卷第2期目录
    2000, (2):  0-0. 
    摘要 ( )   PDF (4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造地质
    1999年台湾集集大地震的地表断层破裂特征
    王彦斌, 王永, 李建成, 詹瑜璋
    2000, 22(2):  97-103. 
    摘要 ( )   PDF (27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野外考察结果表明,1999年9月21日台湾集集大地震是由车笼埔断层发生逆冲作用造成的。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长约80km,具有明显的挤压逆断层特征,其活动方式为具左旋性质的逆倾滑动。实测逆冲断层以30°~50°的角向西北逆冲而上。断层的垂直位移量,南段约2~3m,北段约3~8m;断层的水平位移量,南段0~3m,北段3~5m;垂直断层的水平缩短量,南段2~3m,北段3~6m。从台湾西部麓山带的地质构造剖面分析,地震震源恰好位于台湾西部麓山带中生代基底与其上的沉积盖层的界面的深度,而西部麓山带第三纪地层和其下的基底的分离面为一滑动面(decollement)。在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作用下,沿该区中生代基底之上滑动面的错动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科学史评论
    回顾科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Frank Press
    2000, 22(2):  103-103,110. 
    摘要 ( )   PDF (27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想根据自己的经历回顾过去40年来美国科学的发展,我有幸在这个时期中成长为一名地球物理学家。这个时期被称为科学的黄金时代,因为在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中有大量发现和进展。在这个时期,不仅有伟大的创造和充足的资金支持,还获得了很多新知识,正是这些知识产生了新的工业并使我们增加了对环境的理解。对于地球物理学,正是在这个时期使用现代技术对海底进行了勘测,建立了全球地震台网,用实验室实验模拟深部地球环境,将示踪元素化学应用于岩石系统。也是在这个时期,对其它行星做了探测并从月球取回了岩样,创立了板块构造理论。在其它领域也有巨大进展,如分子生物学与疾病性质研究,以及农业绿色革命等。
    构造地质
    金门东南海域中强地震活动区的地震构造背景
    吕浩江
    2000, 22(2):  104-110. 
    摘要 ( )   PDF (27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门东南海域是泉州-汕头地震带内的一个中强地震活动区。该海域是晚第三纪以来形成的断陷海湾,中强地震的发生与该海湾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对该海域断裂构造活动、地震活动、地球物理场的分析表明,中强地震多发生在:F1断裂以西及其与F31,F32,F4断裂的交汇处;海域局部莫霍面隆起西侧边缘(热区中心西侧边缘)地带;NE向重力梯度带向西扭曲处及正剩余布格异常Ⅰ区与Ⅲ区之间的地段,即深部高密度体周围的密度变异处。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的构造特征
    徐杰, 高战武, 宋长青, 孙建宝
    2000, 22(2):  111-122. 
    摘要 ( )   PDF (41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据近年来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对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做了研究,得到一些新的认识。断裂带开始出现于中生代,主要形成于早第三纪,由一系列NE-NNE向断裂左型斜列组成。断裂带的结构构造和活动具有鲜明的分段性,中北段的保定-石家庄等断裂为大型拆离断裂,在倾向上水平延伸70km左右,早第三纪水平拉张断距约17km,垂直断距5000~6000m。断裂带基本上是发育于上地壳的拆离滑脱构造,不属深大断裂。它第四纪活动性不强,与强震活动没有直接成因关系,但断裂带南、北两部分与其它走向的地震构造带交汇,对区域地震构造和地震预测研究仍有重要意义。
    从顺义地表破裂带分析顺义-良乡断裂北段的活动性
    胡平, 罗华春, 孟勇琦, 白立新, 王湘南
    2000, 22(2):  123-128. 
    摘要 ( )   PDF (41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沿北京顺义-良乡断裂北段存在地表破裂带。对这条破裂带进行了成因分析、野外调查、化探和槽探研究,认为该破裂带反映了顺义-良乡断裂北段的现今活动性。今后应注意沿该段断裂的地震活动并在建设规划中充分考虑它对工程可能造成的灾害。
    阿尔金断裂带东段第四纪以来的水系位错与滑动速率
    向宏发, 虢顺民, 张晚霞, 张秉良
    2000, 22(2):  129-138. 
    摘要 ( )   PDF (38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阿克塞西红崖子向东经肃北至红柳峡口长约150km的范围内,通过沟、脊位错的分级与相关阶地年龄测试分析,将第四纪以来的水系位错量分为8级,并分别给出其形成年龄,得到各时段的断裂滑动速率介于4.7~6.7mm/a,平均值6.0mm/a,局部段落某个时段内最高滑动速率值7.7mm/a。位错量与滑动速率的空间分布有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这可能表明破裂从中间向两端发展的过程;在时间上,上新世以来的滑动速率比其它各个时段都大,这可能与青藏地块在距今5Ma以来的快速隆升及大规模挤出运动相关。资料表明,断裂破裂有从主体断裂某一段落扩展到邻近地带,最后又回到主体断裂其它段落的时空演化过程。
    海原、六盘山断裂带至银川断陷第四纪构造应力场分析
    谢富仁, 舒塞兵, 窦素芹, 张世民, 崔效锋
    2000, 22(2):  139-146. 
    摘要 ( )   PDF (22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从而确定出海原、六盘山断裂带至银川断陷的第四纪两期构造应力场:早更新世末期以前,为北东-南西挤压型构造应力场,由此造成该地区断裂活动主要以逆断为主;早更新世末期至中更新世以后,构造应力场发生了调整,主压应力方向由早期的北东-南西改变为北东东-南西西,应力结构由挤压型转变为走滑型,并导致断裂活动由早期的逆断为主变为走滑为主,这种应力场格局一直持续至今。研究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可划分为:海原断裂带走滑应力区、六盘山逆断-走滑混合应力区和银川断陷拉张应力区。
    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中隐性活断层的显微构造特征
    晁洪太, 邓起东, 李家灵, 王志才, 满洪敏
    2000, 22(2):  147-154. 
    摘要 ( )   PDF (23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中普遍存在断层的隐性现象,包括断层的隐形和尖灭,给古地震研究带来了复杂性和多解性。选择了一些典型古地震剖面,对涉及到断层隐形或尖灭的部位,进行了定向原状样品采集,通过室内样品固结,显微薄片制作和显微构造现象观察,从显微域里找到了鉴定隐形断层的许多标志,并对断层尖灭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通过显微构造分析,排除或肯定隐形断层的存在,或者追踪断层尖灭的层位,结合宏观剖面研究和年代测定,可以使古地震时代和期次判定更准确。
    构造物理
    地幔对流的实验研究:非立柱状幔柱和地幔涡旋
    王绳祖, 李建国, 张宗淳
    2000, 22(2):  155-166. 
    摘要 ( )   PDF (65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幔对流的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地幔介质和温度非均匀分布的复杂条件下,热卷流(地幔柱)往往由立柱状转变为非立柱状(含斜柱状、涡旋状等)。在忽略科里奥利力的情况下,板块的下插和滞积下沉、岩石圈根的存在以及地幔介质粘度的非均匀分布等都可能构成不同形状的障碍-导流体,导致地幔的涡旋运动。软流圈中的水平涡旋环带属于对数螺线型,环带旋转半径及线速度逐渐减小,最终在旋转中心处下沉,而旋转角速度大致保持恒定。
    地壳岩石变形行为的转变及其温压条件
    周永胜, 何昌荣
    2000, 22(2):  167-178. 
    摘要 ( )   PDF (36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岩石脆延性转化(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和脆塑性转化(brittle-plastic transition)是不同的概念。脆延性转化指从岩石的局部变形破坏到宏观均匀流动变形的转化,它与宏观结构和力学行为的变化相关。脆塑性转化指脆性向晶体塑性变形的转化,它与力学行为和微观机制的变化相关。通过地壳中最主要的石英、长石的实验室和野外变形温压条件对比发现,达到相同的变形特征,在实验室和野外所需温压条件不同。建立变形机制图使解决这一矛盾成为可能。但受实验资料的限制,目前几种主要岩石的变形机制图还无法建立。因此,通过对实验与自然环境下变形特征及微观机制对比,找出两者温压条件的差别,就成为将实验研究结果外推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有效途径。
    地下水对震源体应力、应变场的影响--以唐山地震为例
    孙君秀, 刘五州, 车用太
    2000, 22(2):  179-186. 
    摘要 ( )   PDF (49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渗流场和应力场相互作用,了解在震源区地下水对应力场和应变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岩石的抗剪强度及摩擦阻力随孔隙压力的增加而降低,孔隙压力使应变分布发生变化,断层及其附近剪切应力升高。地下水的这些效应可能与地震震源过程有关。
    新技术应用
    利用数字遥感图像研究长白山天池火山近代喷发规模
    单新建, 陈国光, 叶洪, 王长林
    2000, 22(2):  187-194. 
    摘要 ( )   PDF (49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Landsat TM、ERS-1 SAR遥感图像资料,结合地质考察、测年资料,采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运用GIS、正交小波变换、人工神经元网络,对图像进行了分类,研究了长白山天池火山近代喷发规模及喷发物分布特点,为火山灾害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永定河上游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堆积阶地年代测定
    尹金辉, 计凤桔, 郑荣章, 郑勇刚, 刘粤霞
    2000, 22(2):  195-199. 
    摘要 ( )   PDF (23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14C测年法和热释光方法对采自永定河上游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形成的堆积阶地样品进行了年代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永定河上游三条一级支流的低阶地形成时代具有一定的同时性,第三级阶地的下切时间大约在30000a B.P.;第二级阶地的下切时间大约在10000a B.P.;第一级阶地的下切时间大约在4000a B.P.。气候变暖对第二级阶地形成起主导作用,构造作用对最新阶地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地震环境与潜在震源区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应用
    周庆, 叶洪, 陈国光
    2000, 22(2):  200-204. 
    摘要 ( )   PDF (16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GIS建立的地震环境与潜在震源区信息系统是中国抗震设防区划图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任务是为新一代区划图的编制及其它相关领域提供基础信息服务。该系统空间数据库包括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震活动性等基础资料以及地震区划的部分初步成果。系统以MapInfo桌面地图系统为软件开发及运行平台,采用公共识别码在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之间建立联系。实现了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相互查询、指定区域查询、缓冲区查询及各种统计分析等功能;应用GIS软件的制图功能,实现了计算机制图;结合抗震减灾工作实践,建立了各种应用模型,初步实现了通过GIS动态反映地震环境的变化,为工程地震、地震预报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的目的。
    确定地震年发生率的便捷excel算法
    杨智娴, 张培震
    2000, 22(2):  205-208. 
    摘要 ( )   PDF (13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给出一个利用常用办公软件Microsoft excel功能来计算和分配地震年发生率的便捷算法。它不需编程,不需输入大量的控制参数,因此非常方便快捷;其加权分配过程直观,便于参数的分配和调整;可以自动进行参数校验,不易出错;每一地震带一张表,包含了该震源的所有参数信息,是一个高效实用的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