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0年 第2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0-12-06
    目录
    地震地质2000年第22卷第4期目录
    2000, (4):  0-0. 
    摘要 ( )   PDF (4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文
    辽宁瓦房店温坨子原核电站场址东岗断裂的活动性
    李玶, 任金卫, 杨美娥
    2000, 22(4):  337-343. 
    摘要 ( )   PDF (22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位于辽宁瓦房店温坨子的东岗断裂是一条隐伏断层,靠近该地区原曾选定的核电站场址。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查明了该断裂的地理位置、几何形态,发现断裂带东延至尉屯就转向北去,并确定它没有与金州断裂相接。经系列探槽的开挖,断层构造岩及有关地层样品作绝对年龄测定,证明东岗断层错断了中更新世地层;但约5万年以来断层的上覆地层没有被错断,因此认为东岗断层不是能动断层。
    西藏东南部嘉黎断裂新知
    任金卫, 沈军, 曹忠权, 汪一鹏
    2000, 22(4):  344-350. 
    摘要 ( )   PDF (68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野外调查表明,西藏东南部的嘉黎断裂带从那曲到嘉黎由三段呈雁行排列,大致沿N60°W方向延伸,其东南段在波密附近向南转折,沿贡日嘎布曲向南南东过上察隅和下察隅后转为近南北向延入缅甸境内与什阶断裂相连。嘉黎断层全新世以来活动性不强,其第四纪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约为4mm/a。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虽然总体上嘉黎断裂的新活动不强,但在局部与张性盆地相邻的地段表现出较强的活动性,在这些段上沿断裂发育晚第四纪地表破裂,横跨断层的冲沟和河流被错断,其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达到15mm/a。但是这种现象的存在只局限在盆地中,盆地以外则截然终止,不复存在。从上述事实看,嘉黎断裂的走滑活动似乎是伴随张性活动而产生的,在断层几何和活动特征上类似于横切大洋中脊的转换断层。
    聊城-兰考隐伏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的综合探测研究
    向宏发, 王学潮, 虢顺民, 郝书俭, 张辉, 王基华, 李今朝, 李如成, 李洪武
    2000, 22(4):  351-359. 
    摘要 ( )   PDF (44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综合分析区内重、磁、石油物探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化探(气氡、气汞法)定位,浅层地震勘探、钻探地质剖面和新地层测年等综合研究,确定了聊城-兰考(简称聊考)隐伏断裂的准确位置、第四纪各时段位错量和最新一期的断错时代。结果表明,断裂向上破裂位错影响到地表以下20m左右,属全新世早期活动断裂,其平均位错速率为0.12mm/a。
    中国地震震源深度与强震活动状态研究
    陈立军
    2000, 22(4):  360-370. 
    摘要 ( )   PDF (77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中国绝大部分地区1970年以来有仪器测定震源深度的地震资料进行详细分析,提出了"地震地热说"的假说并对分析结果作出解释,得出了一个关于中国强震活动大形势的全新观念,认为中国强震活动受到地壳深部4个"热点"(吉林、新疆兴都库什、台湾和西藏日喀则等中深源震区)70年代强震活动的牵引,完成了一个由地震活动高潮期(1970~1982)、调整期(1983~1992)和消减期(1993~1999)所组成的地震链全过程。目前消减期尚未结束,但从1999年4月8日吉林7.0级深震开始,新的一轮地震链过程可能已在酝酿之中。
    根据验潮记录研究中国海岸地壳构造变形
    赵根模, 刘喜兰, 马淑芹, 田山, 何淑敏
    2000, 22(4):  371-378. 
    摘要 ( )   PDF (25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48个验潮站记录,计算出相对海平面年均值长期变化速率,经全球气候型海平面变化因子校正,获得了中国海岸现代地壳构造变形速率。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海岸构造变形的平面和纵断面图象与海岸构造格局一致:北方海岸大面积升降区比较完整,分界明显,表现出大范围块体运动特征;南方海岸比较复杂,升降差异变化快,呈现以上升为主、局部下沉的特征。在升降差异分界地区均有活动断裂通过,这些地区也是近海地震活动强烈地区。
    大连地区的中生代韧性构造变形
    王宗秀, 唐哲民, 杨中柱, 杨晓波
    2000, 22(4):  379-386. 
    摘要 ( )   PDF (24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连地区褶皱构造式样及叠加变形现象极其丰富。本文从构造解析入手,运用微观构造与宏观构造相结合方法,详细划分了该区中生代的韧性变形构造期次,并研究和确定了各期的变形机制及变形式样,提出印支晚期南北向挤压变形为该区中生代发生的第一期韧性变形构造事件。在对全区资料综合分析基础上,重新厘定了研究区的构造格局。
    华北地区跨断层垂直形变分区特征及其对块体划分的意义
    谢觉民, 杨国华, 郭良迁
    2000, 22(4):  387-394. 
    摘要 ( )   PDF (25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70年代以来的华北地区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进行了分区研究。按构造单元将华北地区的跨断层测量台站或测点分为五组:山西带、郯庐带、阴山-燕山带西段、阴山-燕山带东段和首都圈。对80项实测资料的计算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断层垂直活动平均年速率为0.335mm/a,但各分区之间的断层活动速率值相差很大。山西断陷带的断层形变速率最高,是华北地区最重要的活动块体边界;其它构造带的断层形变速率都比较低。
    华北沧东断裂的构造特征
    高战武, 徐杰, 宋长青, 孙建宝
    2000, 22(4):  395-404. 
    摘要 ( )   PDF (33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表明,沧东断裂为发育于上地壳的上陡下缓的铲状断裂,断面于10km深处的上地壳底部变为近水平的拆离滑脱面。沧东断裂经历了中、新生代两个裂陷旋回,开始形成于晚侏罗世,此时为正断裂性质,早白垩世末期的燕山运动使断裂反转为逆断裂,并有一定的左旋走滑,形成正花状构造。早第三纪始新世时在中生代断裂的基础上改造成为正断裂,控制了黄骅坳陷下第三系的分布。早第三纪为断裂主要活动时期,塑造了现今沧东断裂的主要形态,断裂不同区段的产状、发育历史和活动强度表现出鲜明的分段性。晚第三纪以来断裂活动微弱。从浅层地震勘探结果看,沧东断裂晚更新世以来基本不活动,不是活动断裂。
    1999年辽宁海城-岫岩5.6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和发震构造
    高常波, 钟以章
    2000, 22(4):  405-412. 
    摘要 ( )   PDF (25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9年11月29日和2000年1月12日在辽宁海城-岫岩交界地区分别发生了5.6级和5.1级地震,两次地震的震中烈度均达到Ⅶ度,等震线长轴方向为NWW向。根据地质构造、新构造、深部构造、震源机制和等震线延伸方位等资料,分析了区域和震区的地质构造背景以及发震构造,认为这两次地震是由1975年海城7.3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再次活动而引起的,仍与北西向活动断裂有关。
    北京平原夏垫断裂齐心庄探槽古地震事件分析
    江娃利, 侯治华, 肖振敏, 谢新生
    2000, 22(4):  413-422. 
    摘要 ( )   PDF (51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齐心庄探槽位于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夏垫地表地震破裂带东段。探槽内出露的断错地层、崩积楔、堰塞塘堆积、张裂楔及微细地层层理的揉皱现象,显示夏垫断裂全新世以来曾发生4次强震事件。这4次强震分别发生在距今(10.85~9.71)ka、(7.39~6.68)ka、(5.416~2.233)ka及1679年(即三河-平谷8级地震)。这4次强震的时间间隔分别为(3.245±0.336)ka、(3.211±0.815)ka及(3.553±0.796)ka,平均强震间隔为(3.336±0.396)ka。4次强震的平均同震垂直位移为(1.4±0.5)m。在齐心庄实施的探槽工程,除邻近断面开挖的探槽外,还在探槽南北400m范围内开挖了4个探坑,对认识断层下降盘地层的展布形态及确定断面堰塞塘的分布提供了帮助。在这些野外工作基础上,对齐心庄探槽研究结果与前人沿夏垫断裂其它地点的探槽及钻孔资料进行了对比,在古地震事件认识上大部分是一致的。
    综述
    地震物理学展望
    Yehuda Ben-Zion, Charls Sammis, Tom Henyey
    2000, 22(4):  423-426. 
    摘要 ( )   PDF (21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8年6月在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学术会议期间,曾举行过一次关于地震与断层行为的物理本质的讨论会,内容包括地震成核,断裂传播及抑制,地震活动的时空模式,断层的相互作用,断层系统的演化等。加深对地震物理过程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对未来地震发生地点、震级、时间的概率估算能力,改善地震灾害的评估方法。它使科学家能把动态破裂与地震波传播的模拟结合到地震危险性分析模型中,从而合成设定地震的强地面运动时间过程,这是动态结构抗震设计的基础。这一问题牵涉到诸多领域,如连续介质力学、统计物理学、室内实验与野外观测等。来自各大学、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实验室与政府机构的53名代表参加了讨论会,对比各自的研究结果,讨论未来研究的关键性问题。以下是会议发言要点。
    磷灰石U-Th/He法— 一种低温热年代计
    郑德文, 王非, 张培震, 李大明
    2000, 22(4):  427-435. 
    摘要 ( )   PDF (29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回顾了U-Th/He测年方法的发展过程,简要介绍了该方法测年的原理、分析流程和长α-粒子停止距离校正。然后介绍了近年来在磷灰石He扩散性研究及数值模拟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果和磷灰石U-Th/He热年代计在研究古地貌、岩体构造抬升、盆地热历史演化方面的应用。最后分析了U-Th/He测年方法的优、缺点,说明这一方法既存在广阔的应用前景,又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提高。
    简讯
    1995年5月2日新疆乌苏南MS5.8地震灾害考察
    尹力峰, 赵瑞斌, 张勇, 石鑑邦
    2000, 22(4):  436-438. 
    摘要 ( )   PDF (10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5年5月2日新疆乌苏南发生了MS=5.8级地震,震中位于人迹罕至的依连哈比尔尕山东段、奎屯河上游一带,最大震中烈度Ⅵ度。震中区房屋建筑破坏轻微,但是有感范围较大,沿高山狭谷的公路受到较严重的破坏。根据生命线工程的特点,建议用功能失效概率对公路震害进行定量描述。
    综述
    浅谈超临界流体在地震孕育过程中的作用
    刘巍, 杜建国, 白利平
    2000, 22(4):  439-444. 
    摘要 ( )   PDF (24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超临界流体(SCF)的特性、来源和运移,探讨了SCF在地震孕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地球深部流体主要来源于原始流体和板块俯冲带入的流体,一般以超临界状态存在。超临界流体始终与壳幔物质发生着反应,使岩石和熔浆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一系列改变,使岩石强度降低、断层和岩浆的活动性增强或发生相变致震。提出了若干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及采取的技术手段。
    简讯
    GWK-201型测氦仪及其观测资料分析
    魏汝庆
    2000, 22(4):  445-448. 
    摘要 ( )   PDF (9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要介绍了一种新型测氦仪—GWK-201型测氦仪,分析了聊古一井1998年9月1日至1999年11月30日的逸出气氦观测资料。结果表明:该资料的正常动态为近直线型,并且在附近4.0级地震前有显著的异常显示,对今后的地震预报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