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0年 第2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0-09-06
    目录
    地震地质2000年第22卷第3期目录
    2000, (3):  0-0. 
    摘要 ( )   PDF (4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造地质
    利用遥感技术研究断层现今活动的探索--以玛尼地震前后断层相互作用为例
    马瑾, 单新建
    2000, 22(3):  210-215. 
    摘要 ( )   PDF (37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遥感技术探测活动断层现今活动的新思路。以1997年玛尼7.9级地震为例,研究了地震前后震中周围地区地温图像的动态演化。研究证实在玛尼地震前20d阿尔金断裂带的东段就开始出现增温现象,然后逐渐扩展,形成了明显的条带。这条带一直持续到11月8日玛尼强震的发生。地震后此增温异常条带逐渐消逝。而引发玛尼地震的玛尔盖茶卡断层在震前2d才开始出现增温异常。图像的变化过程显示,玛尼地震与阿尔金断裂带活动的明显增强过程之间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说明两断层间存在相互作用以及变形异常-断层现今活动-地震三者间有密切关系。此外,还针对深入研究断层现今活动及断层相互作用的需求,提出了技术改进措施。
    科研简讯
    龙羊峡水库区的地震活动
    张敏, 张启胜
    2000, 22(3):  216-218. 
    摘要 ( )   PDF (7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了龙羊峡水库蓄水之前和蓄水之后库区的地震活动特征,以及库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认为近期库区的地震活动可能是水库诱发引起的。
    构造地质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第四纪块体划分与运动态势研究
    虢顺民, 江在森, 张崇立
    2000, 22(3):  219-231. 
    摘要 ( )   PDF (41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地壳厚度、重磁场特征、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地貌差异、断陷盆地、地震活动差异等,将研究区作了一、二级块体的划分,其中一级块体7个,二级块体33个。一级块体平面上多数呈长条形,剖面上呈梯形、倒梯形,少数为多边形、三角形。二级块体平面上多数呈菱形,剖面上呈叠瓦状上冲形,少数呈条形或三角形。块体的主要运动形式有:水平挤压、垂直升降、流展和旋转。块体运动受地壳"压缩-挤出-旋转"机制控制,即地壳块体受到挤压后产生强烈收缩,随后产生地壳块体隆起并产生向东的侧向挤出,并在挤出过程中产生块体反时针方向旋转。这一结果对"高分辨率地形变的观测研究和地震预报"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凉山活动构造带晚新生代变形特征与位移规模
    申旭辉, 陈正位, 许任德, 张宁
    2000, 22(3):  232-238. 
    摘要 ( )   PDF (24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凉山近南北向活动构造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中段东侧,与鲜水河断裂带左阶雁列,与小江断裂带右阶雁列。大体呈南北或北北西方向展布的凉山构造带,自北而南主要包括普雄河断裂、布拖断裂和四开-交际河断裂。晚新生代以来的活动,凉山南北向构造带以明显的左旋走滑为特征,相应的倾滑位移分量不大。初步统计得到其晚第四纪以来的走滑速率为2mm/a左右,晚新生代以来位移规模13.5~15.5km。凉山活动构造带的活动,弥补了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中段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活动存在的位移和速率亏损,对于全面评价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地壳运动和变形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西部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地震破裂分段特征
    闻学泽
    2000, 22(3):  239-249. 
    摘要 ( )   PDF (34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多种资料分层次剖析了川西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地震破裂分段性及其原因,并将该断裂带划分为12个特征地震破裂段。断裂带上持久性和非持久性的破裂边界各占约2%;持久性及重要的破裂边界可依据断裂几何结构及活动习性标志进行判定,它们均以局部体积变化的方式来终止破裂的扩展;非持久性的破裂边界则可依据地震破裂与复发行为、断裂现今活动习性空间差异、松驰障碍体与较小尺度几何障碍的复合体等进行判定,其位置可随时间变化。地震破裂时间间隔短的,相邻破裂的重叠量较小;时间间隔长的,相邻破裂的重叠量则较大。
    科研简讯
    斜长石矿物热释光测年预加热处理的初步研究
    尹功明, 李盛华
    2000, 22(3):  250-252. 
    摘要 ( )   PDF (8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斜长石不同预加热处理条件的初步研究表明,斜长石矿物在热释光测量时,必须进行预加热处理,否则只能得到一个明显偏小的古剂量值。经在50℃恒温中放置30d以上和预加热(230℃,60s)处理后,可去除不稳定的热释光信号,获得较可靠的古剂量值。
    构造地质
    川滇南部地区活动地块划分与现今运动特征初析
    向宏发, 虢顺民, 徐锡伟, 张晚霞, 董兴权
    2000, 22(3):  253-264. 
    摘要 ( )   PDF (36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近几年取得的新资料和当今有关活动地块的研究,提出划分川滇南部活动地块的思路、依据和具体方法,作者认为具有一定规模且其活动性延续至今的第四纪活动断裂是划分活动地块必需的首要边界条件。指出新生的腾冲-景洪北北西带和大理-楚雄北西西带在活动地块划分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断块边界断裂活动性质、运动方式和GPS资料等,分析讨论了各活动地块现今活动方式得出:≥7级以上地震主要集中在Ⅰ级活动地块边界;6~7级地震主要集中发生在Ⅱ级活动地块边界上;Ⅲ级活动地块是强震发生的主要位置所在。
    滇东、滇西地区主要河流低阶地地貌面的年代学研究
    计凤桔, 郑荣章, 李建平, 尹金辉
    2000, 22(3):  265-276. 
    摘要 ( )   PDF (28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流水沉积物热释光测年适用性和测年数据可靠性研究的基础上,对滇东、滇西地区几条主要河流的低阶地进行了系统采样和多方法的综合测年,获得了该区主要河流低阶地沉积物的堆积年代及其阶地面的形成时代,该区I级支流T1阶地堆积于4500~11000a B.P.,其阶地地貌面形成于4500~5000a B.P.;T2阶地堆积于9000~22000a B.P.,该级地貌面形成于9000~10000a B.P.;主流T1阶地的堆积年龄为9000~17000a B.P.,阶地面形成于9000~10000a B.P.;T2阶地的沉积年龄为15000~45000a B.P.,阶地地貌面形成于15000a B.P.左右。同时,通过阶地堆积时期古气候、古环境的分析,探讨了该区低阶地地貌面的成因。
    滇西南龙陵-澜沧第四纪新生断裂带特征和形成机制研究
    虢顺民, 向宏发, 徐锡伟, 张晚霞, 周瑞琦, 董兴权
    2000, 22(3):  277-284. 
    摘要 ( )   PDF (26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龙陵-澜沧断裂带是一条新生的断裂带,由多条斜列式或丛集式次级断层组成,以活断层、地震断层、地震成带分布为特征。运动性质为右旋-拉张。形成时代为早、中更新世,晚期继续活动。未来破裂趋势首先将断开那些构造闭锁段、破裂不连续段,然后使断裂带完全贯通。新生断裂带的产生与第四纪青藏高原加速隆起有关,由北而南滑移的物质流和阿萨姆楔体向东北方向挤入的共同作用,使滇缅块体产生反时针旋转,并在块体中间地带形成北北西向的新生断裂带。
    四川岷江断裂带北段的新活动、岷山断块的隆起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周荣军, 蒲晓虹, 何玉林, 黎小刚, 戈天勇
    2000, 22(3):  285-294. 
    摘要 ( )   PDF (33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岷山断块由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自西向东的推覆逆掩运动所形成,处于我国南北地震带的中段。受区域NWW向主压应力场的控制,岷江断裂带第四纪以来表现为明显的推覆逆掩运动并具有一定的左旋走滑分量,岷山断块则处于强烈的隆起抬升状态。航片解译及野外地质考察结果表明,岷江断裂带由数条次级断裂呈羽列组合而成,其中尕米寺-川盘右阶羽列区的羽列距达3km,控制了低序次的地震破裂单元。第四纪地貌发育过程及断错地貌研究结果表明,岷江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37~0.53mm/a,水平位错量与垂直位错量大致相当;岷山断块第四纪以来的平均隆起速率为1.5mm/a左右。地震活动特征表明,该地区6级以上强震丛集于强烈活动的断块边界断裂上,中强地震及小震发生在新构造隆起区及近东西向断裂带上,与断裂的活动性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天山南北两侧山前坳陷带中新生代构造特征与地震
    赵瑞斌, 杨主恩, 周伟新, 郭芳
    2000, 22(3):  295-304. 
    摘要 ( )   PDF (38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形成于中新生代的南天山库车山前坳陷带和北天山乌鲁木齐山前坳陷带表现出类似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即坳陷内都发育4排近东西向展布的逆断裂-背斜带;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以来)表现出强烈的由山体向盆地的逆冲活动;逆断裂-背斜带的形成、演化和发展都受控于统一的近南北向构造应力场。然而,南北两个山前坳陷在变形强度、地球物理细结构、地球动力学环境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对这些不同点进行了讨论,认为正是这些不同点的存在,使得天山南北两侧山前坳陷内的现今地震活动性显示出不对称性,即南天山库车山前坳陷5级以上地震基本都分布在第3排(秋里塔格)逆断裂-背斜带上,而北天山乌鲁木齐山前坳陷5级以上地震基本都分布在坳陷南部准噶尔南缘断裂附近及其以南的天山内部。
    天山内部博罗可努断裂精河-阿拉山口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特征
    杨晓平, 沈军
    2000, 22(3):  305-315. 
    摘要 ( )   PDF (33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博罗可努断裂精河-阿拉山口段微地貌的实地调查,发现该断裂错断精河东南到阿拉山口之间的晚更新世冲洪积扇,地表留下了冲沟和山脊同步右旋位错、断层陡坎、断层鼓包、拉分盆地等与断层活动有关的微地貌。精河东南冲洪积扇上大冲沟的最大右旋位移为500m,平均400m。断层陡坎上的纹沟右旋位移为2.6~4.0m,较大级别的纹沟位移可分为5.7m,8.3m和15.3m3组。它们大致为3的整数倍。实测断层陡坎的高度分别为1.2m,2.51m和3.63m,大致是1.2的整数倍,阿拉山口西南断层的水平位移为1~1.7m;垂直位移可分为两组,一组为0.55m,另一组为1.2~1.5m。这些数据可能揭示了该断裂段的特征地震水平位移为3m,垂直位移为1.2m。区域地貌对比和年代学分析得出,精河东南冲洪积扇的最后形成时代为距今7万a左右,右旋滑动速率为4.7mm/a。
    科研简讯
    三轴实验中斜向摩擦面积、应力的修正法
    黄建国, 张流
    2000, 22(3):  316-317. 
    摘要 ( )   PDF (4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圆形含斜向破裂面样品进行三轴摩擦实验时,由于摩擦面的实际接触面积随轴向位移而逐渐减小,使得记录到的应力-应变曲线产生失真。给出了修正方法,以获得真正加载在样品两端和摩擦面上的应力值。
    构造地质
    武威盆地晚更新世河流阶地变形与新构造活动
    郑文涛, 杨景春, 段锋军
    2000, 22(3):  318-328. 
    摘要 ( )   PDF (30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武威盆地7条河流的阶地测量资料和测年数据探讨了河流阶地变形与新构造活动的关系。河流阶地的变形特征反映出新构造活动的方式,断层活动以逆冲为主,河流阶地的错断状况表明活动断层活动的次数,盆地西部活动至少有7次,东部活动至少有5次;同时可表明断层活动的幅度与强度,以及不同时期活动强烈区具有迁移变化的特点。武威盆地晚更新世以来发育的第四纪断层主要有3条,各条断裂活动次数、强度不尽相同,以山前断裂活动最为强烈,至今活动仍未停息。60ka前后西部活动强烈,20ka以来东强西弱。
    海原断裂带内第三纪老龙湾拉分盆地的地质特征
    田勤俭, 申旭辉, 丁国瑜, 陈正位, 韦开波, 邢成起, 柴炽章
    2000, 22(3):  329-336. 
    摘要 ( )   PDF (28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海原断裂带内部发现一个第三纪拉分盆地,命名为老龙湾拉分盆地。根据卫片解译结果和野外地质调查,对该盆地内的地层沉积序列、地层分布、相关断裂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老龙湾拉分盆地发育于海原断裂内的最大斜列部位,盆地沉积受边界断裂控制;盆地内部沉积了巨砾岩、杂砾岩及紫红色-灰绿色泥岩、桔红色角砾岩等地层,最大沉积厚度约4600m。老龙湾盆地内部地层不整合于不同的外围地层之上,根据对盆地内部沉积序列及外围第三系的区域对比,认为盆地沉积开始于中新世中期。由以上特征确定老龙湾盆地为海原断裂带内的第三纪拉分盆地。它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第三纪的走滑断层活动的研究提供了地质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