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质 ›› 2022, Vol. 44 ›› Issue (5): 1290-1312.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5.013
宋婷1),2)(), 沈旭章3),*(), 梅秀苹2),4), 焦煜媛2),4), 李敏娟2),4), 苏小芸2),4), 季婉婧2),4)
收稿日期:
2021-07-12
修回日期:
2022-02-22
出版日期:
2022-10-20
发布日期:
2022-11-28
通讯作者:
沈旭章
作者简介:
宋婷, 女, 1990年生, 2020年于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获固体地球物理学硕士学位, 工程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地震学, E-mail: songtingseis@163.com。
基金资助:
SONG Ting1),2)(), SHEN Xu-zhang3)(), MEI Xiu-ping2),4), JIAO Yu-yuan2),4), LI Min-juan2),4), SU Xiao-yun2),4), JI Wan-jing2),4)
Received:
2021-07-12
Revised:
2022-02-22
Online:
2022-10-20
Published:
2022-11-28
Contact:
SHEN Xu-zhang
摘要:
文中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甘肃东南部地区70个高密度野外流动观测台阵记录的2a内的远震数据, 计算并分别分析单个台站以及沿剖面叠加的接收函数频率特征(高频接收函数莫霍面Ps转换波和多次波多峰值现象), 并通过观测和理论接收函数拟合构建了研究区下方莫霍面的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 研究区内莫霍面相关的接收函数频率特征多样, 在绝大多数断裂带两侧具有明显不同的频率特征, 反映了研究区壳幔过渡带结构的复杂性和非均匀性。由构建的S波速度结构可知, 研究区域的莫霍面并非简单的一级速度界面, 而是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过渡带, 意味着研究区下方的地壳具有高黏滞性, 不利于下地壳物质的流动, 并可据此推断壳幔边界可能存在一些镁铁质物质。而该区域地壳与地幔之间这种复杂的过渡带特征可能是上地幔热物质上涌和底侵作用所致。
宋婷, 沈旭章, 梅秀苹, 焦煜媛, 李敏娟, 苏小芸, 季婉婧. 利用接收函数频率特征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莫霍面性质[J]. 地震地质, 2022, 44(5): 1290-1312.
SONG Ting, SHEN Xu-zhang, MEI Xiu-ping, JIAO Yu-yuan, LI Min-juan, SU Xiao-yun, JI Wan-jing. CONSTRAINING MOHO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IBET PLATEAU WITH FREQUENCY-DEPENDENCE OF RECEIVER FUNCTION[J]. SEISMOLOGY AND GEOLOGY, 2022, 44(5): 1290-1312.
图3 台阵与地震事件的震中分布 F1西秦岭北缘断裂; F2临潭-宕昌断裂; F3礼县-罗家堡断裂: F4光盖山-迭山断裂; F5迭部-白龙江断裂; F6成县盆地断裂; F7文县断裂; F8岷江断裂; F9平武-青川断裂; F10六盘山断裂; F11陇县-宝鸡断裂; F12马衔山-兴隆山断裂
Fig. 3 Map of the seismic arrays and epicenters.
图4 理论情况下不同莫霍面速度模型(左)的接收函数频率特征(右)
Fig. 4 Velocity model with different Moho transition(left panels)and corresponding synthetic frequency-dependence of receiver functions(right panels).
图10 根据透射转换点沿剖面L3叠加的接收函数 a 未经震中距校正的接收函数叠加结果; b 对Ps震相进行震中距校正后的接收函数叠加结果;c 对PPs震相进行震中距校正后的接收函数叠加结果
Fig. 10 Stacked of receiver functions along profile L3 based on the location of piercing points.
[1] |
陈九辉, 刘启元, 李顺成, 等. 2005. 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地块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J]. 地球物理学报, 48(2): 333-342.
|
|
|
[2] |
陈鹏. 2016. 西秦岭地区晚新生代构造演化: 以天水盆地为例[D]. 北京: 中国地质科学院.
|
|
|
[3] |
赖晓玲, 李松林, 张先康, 等. 2001. 玛沁-兰州-靖边剖面壳幔复杂性的研究[J]. 地球物理学进展, 16(2): 65-72.
|
|
|
[4] |
赖晓玲, 张先康, 成双喜, 等. 2004a. 张家口-渤海断裂带西缘壳幔过渡带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47(5): 798-804.
|
|
|
[5] |
赖晓玲, 张先康, 方盛明. 2004b. 青藏高原东北缘壳幔过渡带研究[J]. 地震学报, 26(2): 132-139.
|
|
|
[6] |
李敏娟, 沈旭章, 张元生, 等. 2018. 基于密集台阵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精细结构及九寨沟地震震源区结构特征分析[J]. 地球物理学报, 61(5): 2075-2087.
|
|
|
[7] |
李少华, 王彦宾, 梁子斌, 等. 2012. 甘肃东南部地壳速度结构的区域地震波形反演[J]. 地球物理学报, 55(4): 1186-1197.
|
|
|
[8] |
李英康, 高锐, 高建伟, 等. 2015. 秦岭造山带的EW向地壳速度结构特征[J]. 地球物理学进展, 30(3): 1056-1069.
|
|
|
[9] |
李永华, 吴庆举, 田小波, 等. 2009. 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云南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结构[J]. 地球物理学报, 52(1): 67-80.
|
|
|
[10] |
刘明军. 2007.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结构、 组成与动力学[D]. 北京: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
|
[11] |
刘明军, 李松林, 方盛明, 等. 2008. 利用地震波速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组成及其动力学[J]. 地球物理学报, 51(2): 412-430.
|
|
|
[12] |
刘启元,
|
|
|
[13] |
刘启元, 邵学钟. 1985. 天然地震Ps转换波动力学特征的初步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8(3): 291-302.
|
|
|
[14] |
邵若潼, 沈旭章, 张元生. 2019. 青藏高原东北缘甘东南地区地壳各向异性特征及构造意义[J]. 地球物理学报, 62(9): 3340-3353.
|
|
|
[15] |
宋婷, 沈旭章, 梅秀苹. 2020. 利用接收函数频率特征研究莫霍面形态及应用[J]. 地震学报, 42(2): 135-150.
|
|
|
[16] |
滕吉文. 2006. 地球深部壳-幔边界的层束精细结构与物理属性研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36(1): 1-23.
|
|
|
[17] |
王椿镛, 楼海, 吕智勇, 等. 2008. 青藏高原东部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 下地壳流的深部环境[J]. 中国科学(D辑), 38(1): 22-32.
|
|
|
[18] |
危自根, 储日升, 陈凌, 等. 2016. 复杂地壳接收函数H-κ叠加: 以安纳托利亚板块为例[J]. 地球物理学报, 59(11): 4048-4062.
|
|
|
[19] |
熊小松. 2010. 中国大陆Moho面深度与变化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D]. 北京: 中国地质科学院.
|
|
|
[20] |
张洪双, 高锐, 田小波, 等. 2015.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S波速度结构及其动力学含义: 远震接收函数提供的证据[J]. 地球物理学报, 58(11): 3982-3992.
|
|
|
[21] |
张先康, 嘉世旭, 赵金仁, 等. 2008. 西秦岭-东昆仑及邻近地区地壳结构: 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结果[J]. 地球物理学报, 51(2): 439-450.
|
|
|
[22] |
赵俊猛, 刘国栋, 卢造勋, 等. 2001. 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壳幔过渡带及其动力学含义[J]. 中国科学(D辑), 31(4): 272-282.
|
|
|
[23] |
赵俊猛, 张先康, 赵国泽, 等. 1999. 不同构造环境下的壳-幔过渡带结构[J]. 地学前缘, 6(3): 165-172.
|
|
|
[24] |
DOI URL |
[25] |
DOI URL |
[26] |
|
[27] |
DOI URL |
[28] |
DOI URL |
[29] |
|
[30] |
DOI URL |
[31] |
DOI URL |
[32] |
DOI URL |
[33] |
DOI URL |
[34] |
PMID |
[35] |
DOI URL |
[36] |
DOI URL |
[37] |
|
[38] |
DOI URL |
[39] |
|
[40] |
DOI URL |
[41] |
DOI |
[42] |
|
[43] |
|
[1] | 杨建文, 金明培, 茶文剑, 张天继, 叶泵. 利用接收函数两步反演法研究小江断裂带及邻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J]. 地震地质, 2023, 45(1): 190-207. |
[2] | 张驰, 李智敏, 任治坤, 刘金瑞, 张志亮, 武登云. 日月山断裂南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J]. 地震地质, 2022, 44(1): 1-19. |
[3] | 何翔, 杜星星, 刘健, 李艺豪, 李群. 武威盆地第四纪沉积过程及其构造意义[J]. 地震地质, 2022, 44(1): 76-97. |
[4] | 臧阳, 俞言祥, 孟令媛, 韩颜颜.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波衰减特征及地震震源参数研究[J]. 地震地质, 2021, 43(6): 1638-1656. |
[5] | 潘纪顺, 李朋辉, 段永红, 赵延娜, 彭诣淙, 孙凯旋. 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地区的地壳结构研究[J]. 地震地质, 2021, 43(5): 1269-1291. |
[6] | 哈广浩, 任治坤, 刘金瑞, 李智敏, 李正芳, 闵伟, 周本刚. 青海都兰地区夏日哈活动断裂带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J]. 地震地质, 2021, 43(3): 614-629. |
[7] | 酆少英, 刘保金, 李倩, 袁洪克, 朱国军, 田一鸣, 王宏伟, 侯黎华, 邓小娟, 谭雅丽.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华北地块南缘地壳的精细结构[J]. 地震地质, 2020, 42(3): 581-594. |
[8] | 高见, 杨宜海, 黄世源, 杨聪, 张元生, 柳存喜, 李少睿, 花茜. 重庆地区地壳各向异性及其构造启示[J]. 地震地质, 2020, 42(1): 147-162. |
[9] | 唐明帅, 王海涛, 魏芸芸, 李艳永, 葛粲, 王琼, 苏金波, 魏斌. 2012年新源-和静MS6.6地震前后地壳介质泊松比变化[J]. 地震地质, 2019, 41(5): 1123-1135. |
[10] | 汤井田, 杨磊, 任政勇, 胡双贵, 徐志敏. 龙门山断裂带卫星重力场特征及其发震机制[J]. 地震地质, 2019, 41(5): 1136-1154. |
[11] | 徐志萍, 王夫运, 姜磊, 徐顺强, 唐淋. 川滇地区莫霍面深度和地壳厚度[J]. 地震地质, 2018, 40(6): 1318-1331. |
[12] | 雷启云, 张培震, 郑文俊, 杜鹏, 王伟涛, 俞晶星, 谢晓峰. 贺兰山西麓断裂右旋走滑的地质地貌证据及其构造意义[J]. 地震地质, 2017, 39(6): 1297-1315. |
[13] | 陈干, 郑文俊, 王旭龙, 张培震, 熊建国, 俞晶星, 刘兴旺, 毕海芸, 刘金瑞, 艾明. 榆木山北缘断裂现今构造活动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北东扩展的构造地貌响应[J]. 地震地质, 2017, 39(5): 871-888. |
[14] | 祝意青, 梁伟锋, 郝明, 赵凌强, 郝庆花, 张国庆, 刘练. 青藏高原东北缘近期重力与地壳形变综合分析与研究[J]. 地震地质, 2017, 39(4): 768-780. |
[15] | 郭鹏, 韩竹军, 姜文亮, 毛泽斌. 青藏高原东北缘冷龙岭断裂全新世左旋滑动速率[J]. 地震地质, 2017, 39(2): 323-341.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