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18年9月8日墨江5.9级地震云南普洱大寨流体异常特征及机理
胡小静, 付虹, 张翔, 李利波, 黄江培, 李琼, 高文斐
地震地质    2024, 46 (2): 477-49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2.014
摘要258)   HTML14)    PDF(pc) (6351KB)(296)    收藏

文中梳理了2004年以来普洱大寨井连续观测的水化学离子和井-含水层渗透性异常特征。 研究发现, 在观测井周边250km范围内5.5级以上地震发生前, 多次出现过可重复、 可类比的异常变化, 对地震具有较好的异常指示和预测意义。 但相比以往震例, 墨江5.9级地震发生前, 无论是化学离子还是物理参数均出现了观测以来幅度最大的变化, 异常状态较以往强烈很多, 但发震的震级只有5.9级。 为了研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机理, 文中尝试从区域深部物质活动和区域应力水平2个方面对墨江5.9级地震前的异常演化过程开展讨论, 得到以下认识: 墨江5.9级地震前, 流体异常整体呈现出较为显著的从深部到浅部、 从背景到短期微观异常再到临震宏观异常的演化过程; 墨江5.9级地震前, 普洱大寨连续观测的水化学离子浓度异常和井-含水层渗透性的改变是由于区域内垂向剪切应力持续增强引起的含水层受挤压, 从而形成了垂向的流体补给, 最终引起不同含水层水体发生交替混合而产生的结果; 本次异常形成初期还伴随深部物质剧烈活动的现象, 较为显著的由深部到浅部的耦合作用过程可能是导致墨江5.9级地震前出现自观测以来地下流体异常幅度最显著的原因。 因此, 流体活动从深部开始, 随着区域应力不断积累, 不断向地表传递的演变过程是墨江5.9级地震前流体异常演化的本质特征; 区域应力的作用方式和深部物质活动程度不同, 是引起墨江5.9级地震前异常特征与研究区其他历史震例前明显不同的根本原因。 文中研究为全面认识普洱大寨井地下流体异常的预测意义和地震前流体异常的深浅耦合演化过程提供了一定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利用时移层析成像方法分析2014年云南景谷MS6.6地震震源区的P波速度变化
曹颖, 钱佳威, 黄江培, 张国权, 付虹
地震地质    2021, 43 (6): 1563-158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6.012
摘要573)   HTML21)    PDF(pc) (11651KB)(125)    收藏

为了获得2014年景谷 MS6.6 地震发生前后10a间震源区高空间分辨率的P波速度变化, 文中基于2008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由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所记录的景谷地震震源区的地震资料, 首先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联合绝对到时和相对到时反演了景谷地震震源区高分辨率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 反演结果表明景谷地震的余震序列分布于P波高速异常区及低速异常区的交界处, 与澜沧江断裂有所相交的断裂处于低速异常区, 这可能与断层中的流体有关。然后采用基于双差层析成像的时移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不同时间段之间的P波速度变化的时空分布, 并结合已有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成果, 对P波速度的变化特征及其机制进行了探究, 得到几点认识: 1)景谷主震震中附近浅层深度的P波速度最大降幅为0.2%, 在景谷主震发生2个月后出现, 主要受岩石破坏影响所致。2)5~15km深度处整体存在P波速度上升条带区域, 推测该区域为高强度、 高阻介质的脆韧性转换带, 不受主震发生的影响。在2014年12月6日 MS5.8 及 MS5.9 余震发生后, 余震分布方向发生了明显变化, 震源深度加深, 脆韧性转换带受其影响使得P波速度下降了3.8%。3)震后约3a, P波速度上升并超过震前水平, 可能在震源区的愈合过程中还包含了2018年9月8日云南墨江 MS5.9 地震发生前的应力积累过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小湾水库库区蓄水前后构造应力场的变化特征
黄浩, 付虹
地震地质    2019, 41 (6): 1413-142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6.007
摘要599)   HTML    PDF(pc) (6179KB)(425)    收藏
选取小湾水库地震台网和云南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采用广义极性振幅技术(GPAT)反演了小湾库区及附近2005年6月—2008年12月的36次ML≥3.0地震和2009—2015年库区的51次ML≥2.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2008年12月前的36次ML≥3.0地震,联合搜集到的58次ML≥4.0地震的CAP计算结果和哈佛大学历史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了小湾水库库区蓄水前的构造应力场;利用2009—2015年触发地震丛集区的51次ML≥2.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获得了该区的局部应力场。库区蓄水后,触发地震丛集区的小震震源机制节面统计显示,发震断层的特征与维西-乔后南支断裂一致,确认其为发震断层。小震震源机制解初期以走滑为主,后期以正断为主,结合触发地震丛集区小震密集—平静的活跃特征,分时段讨论了局部应力场的变化。小湾水库库区蓄水前构造应力场的σ1近S向、倾角较低(14°),蓄水后触发地震丛集区局部应力场的σ1在时段Ⅱ和时段Ⅲ的方位角连续偏转,倾角逐渐加大。局部应力场的σ1与断裂性质相近,表明水库蓄水载荷导致断层面上剪应力增大、断层介质强度变弱,有利于触发地震。分析认为,库水渗透作用及孔隙压扩散、局部应力场导致的断层变弱为触发地震丛集区发生地震的主要控制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2014年鲁甸MS6.5地震序列发震构造的再研究
魏强, 许力生, 李春来, 房立华, 付虹
地震地质    2017, 39 (2): 374-38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2.008
摘要727)   HTML    PDF(pc) (7675KB)(339)    收藏
文中收集了震后约210d震区几乎所有台站的地震记录,特别挑选了速度模型和非线性定位技术,重新确定了鲁甸MS6.5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而且利用与绝对定位时相同的速度模型借助双差定位技术确定了它们的相对位置。基于定位结果,通过震源位置的直线拟合估计了发震断层的走向和倾角,并为发震断层的成因提供了新的解释。结果表明,此地震序列可分为4个区域,对应于4个尺度和走向不同但近乎直立的断层,其中2个较大且相互铰接,是地震序列的主要断层,另外2个较小且距主震相对较远;这4个断层与当地固有断层一起形成以震中为中心的辐射状结构,呈现出复杂的发震构造,而这种构造的形成很可能与下地壳物质密度的变化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鲁甸6.5级地震地下流体典型异常与前兆机理分析
刘耀炜, 任宏微, 张磊, 付虹, 孙小龙, 何德强, 余怀忠, 周志华, 张国盟
地震地质    2015, 37 (1): 307-31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24
摘要588)      PDF(pc) (2989KB)(717)    收藏

基于川滇地区前兆台网资料, 结合异常现场核实工作结果, 对鲁甸6.5级地震前的地下流体异常现象进行了总结。遵循地震分析预报的基本思路, 按照长期、中期、短期趋势异常、临震异常和宏观异常阐述了鲁甸6.5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典型异常现象。结果表明, 长期和中期趋势背景异常主要出现在距震中300~500km范围, 短期趋势和临震及宏观异常集中于震中区100km范围内。这种流体异常特征反映了在较高密度的观测点区域, 可以观测到流体活动加剧的前兆现象, 有利于判定地震危险区和短期阶段跟踪分析。区域应力加载作用可能引起的断裂带裂隙的开启与闭合, 导致温泉和井水温、深部气体与承压井水位的持续变化;水岩反应加剧和地下水混合作用增强, 使地下水离子组分浓度发生变化, 甚至导致显著宏观异常。在一定密度的前兆观测地区, 能够获取用于判定地震危险性的前兆信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5)
6. 水库地震最大震级预测初步研究
张飞宇, 王晓青, 付虹, 丁香, 王龙, 郑友华
地震地质    2009, 31 (4): 747-75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4.018
摘要1642)      PDF(pc) (467KB)(969)    收藏
水库地震最大震级综合影响参数E值预测法及其与最大地震的经验关系自1987年被提出后,在很多大型水库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此后20多年又有一批水库地震被确认。该经验关系是否适用值得研究。文中在收集增补最新水库地震资料的基础上,选取48个水库地震震例资料,统计确定了新的水库地震最大震级与综合影响参数的经验模型,并与已有经验模型进行了比较,最后得出水库地震的最大震级上限≯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7)
7. 印尼巨大地震引起的云南水位异常记录及其意义
付虹, 邬成栋, 刘强, 王世芹, 陈燕
地震地质    2007, 29 (4): 873-882.  
摘要1699)      PDF(pc) (2608KB)(892)    收藏
2004年12月26日和2005年3月29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海域相继发生了2次巨大地震,云南地区的地下水位观测记录到了这2次地震的大量信息。文中给出了云南水位数字和模拟记录到的印尼2次巨大地震的响应情况,并对其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目前的水位模拟记录较数字化记录能更清晰地看到巨大地震引起的水位异常变化过程;大震引起的水位上升和下降可能是地震波的作用改变了构造单元的应力所致,并与井点的地质构造部位有关;同一井孔对同一断层上破裂方式一致的大地震的响应方式是一致的,只是对震级大的地震响应幅度大,震级减小,响应幅度亦减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5)
8. 云南地区地震活动的有序迁移图像
蔡静观, 李永莉, 刘丽芳, 许昭永, 秦嘉政, 苏有锦, 付虹
地震地质    2002, 24 (3): 335-345.  
摘要1582)      PDF(pc) (5152KB)(811)    收藏
重点追踪了云南地区中强震的动态图像,发现在云南地区强震活跃期前1~4a出现中强震的有序迁移,有序迁移的中强震预示了活跃期强震时空分布的总体格局,80%的强震发生在这些中强震150km范围内.有序迁移结束后2d至个月发生活跃期的首次强震,其中75%在3个月内.文中介绍了强震的等间距迁移、强震活跃期后期中强震的有序迁移,巨震前后大震的有序迁移和中等地震的定向迁移与部分震例,但地震活动有序迁移图像的机理尚待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