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与无人机影像的震害识别方法及其在漾濞地震中的应用
杜浩国, 林旭川, 张建国, 杜浩标, 张方浩, 杜竹泉, 卢永坤, 代博洋
地震地质    2021, 43 (4): 1013-102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4.018
摘要719)   HTML19)    PDF(pc) (12917KB)(111)    收藏

地震后及时、 精准地获取区域的震害情况, 对科学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与灾害损失评估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文中依托蚁群算法以及无人机高清遥感影像, 提出了一种高效识别区域建筑震害的新方法, 并在近期云南漾濞6.4级地震的应急工作中进行了应用与验证。 该方法通过改进蚁群算法中信息素浓度更新策略, 引入优化算子, 建立了更好的识别规则, 提高了震害识别的速度与准确性; 云南漾濞6.4级地震发生后, 以第一时间获取的漾濞县城无人机高分辨率影像为试验数据, 对区域震害的提取效果进行了验证, 并与蚁群算法及最大似然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文中提出的基于改进蚁群算法与无人机高分辨率影像的震害识别方法可有效提高区域内被破坏建筑物的识别精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汶川地震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减灾宣教意义—以四川省德阳市为例
苏桂武, 马宗晋, 王若嘉, 王悦, 代博洋, 张书维, 甯乾文, 张少松
地震地质    2008, 30 (4): 877-894.  
摘要3082)      PDF(pc) (2139KB)(2814)    收藏
以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之一的四川省德阳市为例,借助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初步分析了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一些整体特点,主要结论是:1)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综合水平尚不理想。2)从青少年到老年,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几种能力均先逐渐增强后又逐渐减弱,各方面能力最好的是19~25岁的青年人,少年和老年人最差;在地震灾害认知程度方面,部分中壮年人群明显没有预期的好。3)民众的受教育程度与其认知和响应地震灾害的水平之间显著正相关。4)女性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水平与能力明显不如男性。5)民众的地震灾害知识水平和防震减灾技能掌握程度显著影响着其震时及震后的响应行为和态度,且以后者的影响更为突出。6)广播、电视、报纸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各类官方传媒,以及当地政府的针对性宣传是灾区民众获取防震减灾知识的两个主要途径,而学校正规教育则未能如期取得可以显见的优势。灾区民众在汶川大地震发生2个月后所拥有的防震减灾知识中,有相当大的数量是该次地震发生后才刚刚获得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加强该地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与教育的策略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汶川MS 8.0特大地震破坏特征初步研究
李志强, 袁一凡, 李晓丽, 张勤, 代博洋, 叶友清, 戈培峰, 曾杰
地震地质    2008, 30 (4): 855-876.  
摘要2358)      PDF(pc) (7617KB)(1247)    收藏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现场考察认为:极震区烈度为Ⅺ度,表现为强烈的带状分布,且破坏很重,地震破坏在垂直于断裂的方向上衰减非常快;Ⅹ度区和Ⅸ度区垂直于断裂的方向上极窄,Ⅹ度区和Ⅸ度区偏小;烈度在断层两侧迅速衰减,但Ⅵ度、Ⅶ度区的影响范围非常大,Ⅵ度区的影响范围约24万km2。垂直于断裂的方向上南部破坏范围在Ⅵ度区远大于北部地区。在不同烈度区均出现了大量的烈度异常点。对各类建(构)筑物、地貌、地形的破坏类型、破坏方式均有了新的认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