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山脉横跨欧亚板块, 新构造时期强烈隆升。近年来已有研究表明, 天山内部的那拉提断裂带东段全新世活动强烈。然而, 针对那拉提断裂带其他段落的活动构造研究仍处于空白。文中选取特克斯段作为突破口, 通过遥感解译、 地质调查、 无人机航测、 探槽开挖和14C测年, 获得以下认识: 1)那拉提断裂带特克斯段线性构造地貌特征清晰, 可识别出断层崖、 断层三角面、 断层陡坎、 鼓包、 闸门脊、 垭口、 关门山、 定向左旋错动的山脊和冲沟等断层地貌标志; 2)基于无人机测图和LaDiCaoz半自动位错测量分析程序, 获得水平最小位错量为3.4m; 3)断裂发育于元古代和古生代地层中, 探槽揭露了半山腰处的断塞塘沉积事件, 剖面中至少记录了4次古地震事件; 4)14C测年结果显示, 深约2m处样品的14C测年结果约为(7.06±0.03)ka BP, 最新一次形成的崩积楔的14C测年结果约为(1.67±0.03)ka BP; 5)利用OxCal年龄校正, 在95.4%置信度下确定4次古地震事件的年龄范围: 事件E1为2757BC—413AD、 事件E2为3581—429BC、 事件E3为4702—3932BC、 事件E4为5742—5230BC。综上分析认为, 全新世以来那拉提断裂带中段仍然活动强烈。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发生 MS6.9 地震, 震中(37.77°N, 101.26°E)位于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断裂的西段, 震源深度为10km。地震发生后, 通过解译高分7号卫星的震后影像, 快速确定了同震地表破裂带的主体破裂区位置, 并第一时间进入震中现场开展野外地表破裂调查工作, 获取同震地表破裂带精确分布位置、 破裂长度、 破裂特征、 同震位错量等关键信息。根据震后遥感影像解译和现场调查结果可知, 此次门源 MS6.9 地震的地表破裂带由位于NWW向冷龙岭断裂西段和近EW向托莱山断裂东端的2段破裂带组成, 走向分别为291°和86.9°, 延伸长度分别约为26km和3.5km。地表破裂主要是由张裂隙、 张剪裂隙、 挤压鼓包和震陷等多类型破裂呈雁列状组合而成, 总体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 局部兼有逆冲性质, 最大同震左旋位错为2.77m。综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 现场调查、 InSAR反演的震源机制和断层破裂模型、 余震精定位等结果, 确定门源 MS6.9 地震发生于托莱山断裂与冷龙岭断裂在深部的交会位置, 主要发震构造是冷龙岭断裂的西段(走向为112°, 倾角为88°), 其西侧的托莱山断裂东端同时发生破裂。1986年 MS6.4 地震、 2016年 MS6.4 地震以及2022年 MS6.9 地震皆发生于冷龙岭断裂的西段, 短时间内发生的3次6级以上强震, 说明该地区仍为应力和形变积累区域, 仍具有发生特大地震的潜在风险。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了MS 7.0地震。文中简要介绍了芦山地震的基本情况与芦山地震区历史地震及其相关地震滑坡情况。依据2008年汶川地震滑坡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的空间关系,对芦山地震滑坡大体分布范围进行了推测。根据地震滑坡分类学,将芦山地震滑坡分为破坏型滑坡、连贯型滑坡、流滑型滑坡3大类。其中,破坏型滑坡包括岩质崩塌、岩质滑动、岩质崩滑、土质崩塌、土质滑动等5类; 连贯型滑坡包括土质坍塌与慢土流2类; 流滑型滑坡为快速流滑。破坏型滑坡如岩质崩塌、岩石滑动、土质崩塌这3类是芦山地震滑坡中最常见的类型。基于震后可利用的高分辨率航片,初步解译得到3 883处滑坡位置点数据。最后,从余震对滑坡的影响,芦山地震滑坡与邻区地震滑坡对比分析,对后续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滑坡精细解译的启示等3个方面开展了分析与讨论。
乌兰乌拉湖-玉树断裂是巴颜喀拉地块与羌塘地块分界地带的一条重要活动断裂。该断裂东段晚第四纪以来活动强烈,断错地貌特征明显,为全新世活动的左旋逆冲断裂。利用后差分GPS对阶地与洪积扇断错地貌进行了精细测量,并结合碳十四(14C)和光释光(OSL)测年结果对地貌面年代进行限定,获得该断裂东段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垂直位错量为5.5~6.3m,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23~0.28mm/a; 全新世以来的垂直位错量为2.2~4.3m,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40~0.63mm/a; 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左旋滑动速率为4~6mm/a。为该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和相邻活动地块的运动学特征探讨提供了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