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甘肃北山南缘俄博庙断裂的新活动特征及活动速率
张波, 何文贵, 刘炳旭, 高效东, 庞炜, 王爱国, 袁道阳
地震地质    2020, 42 (2): 455-47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13
摘要486)   HTML    PDF(pc) (17235KB)(395)    收藏
通常认为甘肃北山是构造稳定区, 不发育活动断裂, 近年来新发现的俄博庙活动断裂挑战了这一传统认识, 深入研究该断裂的新活动特征和活动速率, 对于重新认识北山地区的新构造活动以及青藏高原和阿拉善块体的相互作用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文中基于卫星影像解译、 探槽开挖、 差分GPS和无人机摄影测量、 光释光测年等成熟的活动构造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了俄博庙断裂的新活动特征, 得到以下认识: 首先, 文中完善了俄博庙断裂的几何展布, 将断裂长度由约20km延长至45km, 根据破裂长度与震级的经验关系推断俄博庙断裂具有发生7级地震的能力; 其次, 查明了断层陡坎的形态和成因, 发现正向陡坎和反向陡坎交替发育, 反向陡坎的高度为(0.22±0.02)~(1.32±0.1)m, 正向陡坎的高度为(0.33±0.1)~(0.64±0.1)m, 反向陡坎受由南向北低角度逆冲的断层控制, 断层倾角为23°~86°, 正向陡坎受倾向S的高角度正断层控制, 断层倾角为60°~81°; 另外, 断层的左旋走滑比倾滑更显著, 西段19条冲沟的左旋位移为(3.8±0.5)~(105±25)m, 根据其中最典型的一条冲沟的阶地陡坎的左旋位移量(16.7±0.5)m和上阶地年龄(11.2±1.5)ka, 得到俄博庙断裂晚更新世末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1.52±0.25)mm/a。 晚新生代以来, 在青藏高原NE向扩展的构造背景下, 俄博庙断裂的新活动特征可能响应了青藏高原与阿拉善块体之间的相对剪切分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金塔南山断裂中东段古地震特征初步研究
庞炜, 张波, 何文贵, 吴明
地震地质    2018, 40 (4): 801-81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4.006
摘要976)   HTML    PDF(pc) (10182KB)(216)    收藏
金塔南山断裂位于河西走廊酒泉盆地北侧,是青藏块体与阿拉善块体的边界断裂之一。前人仅对该断裂西段开展过古地震研究。文中基于古地震探槽研究和光释光测年等传统地震地质工作方法,定量研究了金塔南山断裂中东段的古地震特征。通过对断裂进行系统的野外调查,发现沿断裂沿线地层以早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洪积物为主,全新世洪积物厚度仅几十cm。选取发育在全新世洪积物相对较厚的洪积扇上的断层陡坎进行工作,获得了一些初步的认识:金塔南山断裂中东段晚第四纪以来持续活动特征明显,全新世洪积扇上发育高0.5~1m的断层陡坎表现出了很新的活动性。多个探槽揭露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4次古地震事件,分别发生在(15.16±1.29) ka之前、(9.9±0.5) ka之前、6ka左右、(3.5±0.4) ka之后。全新世中期以来,发生过2次事件,且2次古地震均造成断裂全段破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野马河-大雪山断裂野马河段探槽古地震特征
何文贵, 张波, 吴明, 王朋涛, 邹小波, 高效东
地震地质    2018, 40 (1): 261-27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1.018
摘要980)   HTML    PDF(pc) (13707KB)(415)    收藏
野马河-大雪山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西端,处于NEE向的阿尔金断裂向NW向的祁连山断裂转换的部位,是1条全新世活动断裂,全长170km。依据断裂几何学和活动特征可把该断裂分为3段,即肃北段、野马河段和大雪山段。野马河段是野马河-大雪山断裂带上活动性最强的段,断裂活动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正断层性质,至今保存了新鲜的断层陡坎,高度只有几十cm。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扎子湖一带开挖了2个大探槽,清理了1个前人探槽。对这3个探槽进行了古地震事件分析和年代学样品的采集,最终确定有3次古地震事件发生,野马河断裂最后1次古地震事件的离逝时间为(2 010±30)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采用无人机载LiDAR进行快速地质调查实践
邵延秀, 张波, 邹小波, 王爱国, 张帆宇, 袁道阳, 刘兴旺, 何文贵
地震地质    2017, 39 (6): 1185-119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6.007
摘要695)   HTML    PDF(pc) (7311KB)(312)    收藏
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三维地形测绘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地质调查和地球科学研究中,其高精度特性推动了地球科学定量化发展;将其与无人飞行器集成为低空扫描系统,使其更加省时、便捷、高效,拓宽了LiDAR在野外调查的用途。将无人机载LiDAR测绘系统应用于野外地质调查,以2个实例展示了该系统LiDAR的优势与潜在使用前景。在活断层探测应用中,利用该系统对西秦岭北缘断裂漳县段南坡村研究点进行了扫描,有效地消除了地物和植被的影响,验证了断层展布位置,并获取了漳河T1阶地的抬升量约为1.3m。另外,还对兰州大学黄土地质灾害观测试验站进行了扫描,为进一步分析微地貌对浅层黄土滑坡的影响提供了高分辨率地形数据。以上2个例子,扫描时间均较短,在0.5h左右,而且扫描得到的点云数据平均每m2约为600个点,分辨率可达到cm级别。试验结果表明,无人机载LiDAR三维扫描有望成为1种常规、高效和经济的测绘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青藏块体北部金塔南山断裂晚第四纪走滑活动的地质地貌特征
张波, 何文贵, 庞炜, 吴赵, 邵延秀, 袁道阳
地震地质    2016, 38 (1): 1-2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1.001
摘要1011)      PDF(pc) (15317KB)(581)    收藏

前人对位于青藏块体北部与阿拉善块体接触带的金塔南山断裂是否存在左旋走滑新活动一直存在争议。文中基于航空照片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地质地貌调查与填图、差分GPS测图、开挖剖面等方法,详细研究了金塔南山断裂的地质、地貌表现,分析是否存在左旋走滑的新活动特征。结果表明:金塔南山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有左旋走滑活动,地貌上表现为正、反向交替的断层陡坎、冲沟和微地貌的左旋位错、拉分盆地和挤压隆起等现象;地质剖面上表现为高倾角的断层面、倾向和性质不固定的断层面、花状构造。通过对比分析,得到金塔南山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左旋走滑速率约为(0.19±0.05)mm/a,与倾滑速率以及地表抬升速率相当,但远小于阿尔金断裂的走滑速率。综合分析认为,祁连山逆冲断裂系向NE的挤压扩展与应变分配可能是金塔南山断裂左旋走滑运动的动力学来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祁连山昌马断裂晚更新世滑动速率
罗浩, 何文贵, 王定伟, 袁道阳, 邵延秀
地震地质    2013, 35 (4): 765-77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4.007
摘要924)      PDF(pc) (8109KB)(1405)    收藏
河西走廊-祁连断裂系、阿尔金断裂和海原断裂共同控制着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界及其变形模式。昌马断裂为河西走廊-祁连断裂系中一条活动强烈的走滑断裂带,其连接着阿尔金断裂和海原断裂。基于昌马断裂的活动特征和几何分布将其分为4段,并获取了其中3段的左旋滑动速率,分别为西段(1.33±0.39)mm/a、中西段(3.11±0.31)mm/a、中东段(3.68±0.41)mm/a,以及西段的缩短速率(0.70±0.20)mm/a。结果显示,昌马断裂的左旋滑动速率由西向东具有明显增大的趋势。昌马断裂的活动调节了阿尔金断裂约30%滑动速率减小量。研究证实了昌马断裂与祁连山西段其他次级断裂的左旋滑动、地壳缩短和盆地内部变形共同承担着阿尔金断裂东段多数的左旋位移,这种构造转换模式支持青藏高原东北缘是具有侧向挤出的地壳持续增厚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
7.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震害分布特征及发震构造分析
郑文俊, 闵伟, 何文贵, 任治坤, 刘兴旺, 王爱国, 许冲, 李峰
地震地质    2013, 35 (3): 604-61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3.014
摘要1314)      PDF(pc) (7338KB)(1000)    收藏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 6.6地震发生在南北地震带的中北段,东昆仑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裂是该地区复杂多样的构造几何特征中2条主要的边界控制断裂。这次地震的震害分布与临潭-宕昌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为长轴走向NWW的椭圆,极震区内严重破坏范围也完全位于该断裂带内,这与临潭-宕昌断裂复杂的几何结构密切相关,也说明地震的发生是多条次级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分析认为,受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向南侧的扩展和青藏高原向NE扩展过程中东昆仑断裂带的NE向挤压作用共同影响下的临潭-宕昌断裂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榆木山北缘断裂古地震特征研究
金卿, 何文贵, 史志刚, 袁道阳
地震地质    2011, 33 (2): 347-35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2.008
摘要1500)      PDF(pc) (645KB)(1345)    收藏

榆木山北缘断裂位于祁连山主体山系以北的榆木山北部边缘。断裂活动形成一系列沿山前发育的断层陡坎。通过探槽剖面对发生在该断裂带上的古地震事件进行了分析,大致可以确定全新世以来的2次古地震事件。事件Ⅰ的年代为距今(4.066±0.086)ka; 事件Ⅱ为距今(6.852±0.102)ka至(6.107±0.082)ka之间。该断裂的最后一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距今(4.066±0.086)ka,并非公元180年表氏7 1/2 级地震的发震断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
9. 兰州市地震活断层探测新进展
袁道阳, 王兰民, 何文贵, 刘百篪, 葛伟鹏, 刘兴旺, 梁明剑, 郑文俊
地震地质    2008, 30 (1): 236-249.  
摘要2266)      PDF(pc) (8796KB)(1004)    收藏
文中综述了兰州市地震活断层探测的最新进展情况。通过航、卫片解译,地质地貌调查,地球化学探测,浅层人工地震探测,电法探测,钻孔探测,特别是大型探槽等综合研究,对兰州市7条目标断层的新活动性提出了新的认识。修改了4条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即金城关断层、雷坛河断层、寺儿沟断层和西津村断层等前人提出为QP3活动断层,探测结果为QP1-QP2断层;特别是否定了穿过市区的晚第四纪活动的刘家堡断层(Qh)和深沟桥断层(QP3),明确了马衔山北缘断层西段为晚更新世—全新世活断层,并为1125年兰州7级地震的发震断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青藏高原北部活动地块内部的活断层定量资料
刘百篪, 曹娟娟, 袁道阳, 何文贵
地震地质    2008, 30 (1): 161-175.  
摘要1971)      PDF(pc) (18385KB)(745)    收藏
文中定义了祁连山活动地块的边界,列表给出了近十几年来在青藏高原北部活动地块内部的活断层定量资料。其内容主要包括:活断层的编号、名称、产状、主要的地质地貌标志、活动年代、断层分段、断层滑动速率、古地震及其年代、地震破裂带的主要特征等。这些资料表明:青藏高原北部活动地块的8级大地震集中在它的边界活断层上,断层的滑动速率都在5~12mm/a左右;7级左右的地震发生在其内部规模较小的断层上,断层的滑动速率都在1~3mm/a左右;青藏高原北部活动地块内部的活断层,可以将该活动地块划分为几个次级地块,这些次级活动地块以变形为主,没有发生旋转;我们的结果支持青藏高原"连续变形"的假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1125年兰州7级地震地表破裂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宋方敏, 袁道阳, 陈桂华, 葛伟鹏, 程建武, 苏鹤军, 陆斌, 何文贵
地震地质    2007, 29 (4): 834-844.  
摘要2666)      PDF(pc) (25851KB)(645)    收藏
根据马衔山北缘断裂西北段1/10000条带状地质填图和史料考证资料,对兰州1125年7级地震的极震区范围、发震断层、地表破裂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该次地震的极震区范围位于兰州市及其西南,震中在咸水沟一带,发震断层为马衔山北缘断裂西北段咸水沟—马泉沟小段。该次地震形成了长约7km,宽300~1000m的地表破裂,其破裂类型有地震断层、地震陡坎、地震裂缝、地震滑坡、地震陷坑等。其中可细分为2小段,东南小段为麦地湾—咸水沟段,由两条平行的地表破裂组成;西北小段为大马家滩—马泉沟段,由单条地表破裂组成。根据大比例尺平、剖面图实测,该次地震的左旋位移量2.4~2.5m,垂直位移量0.45~0.92m。文章最后,对地震的构造背景进行了讨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734年天水7级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分析
雷中生, 袁道阳, 葛伟鹏, 何文贵, 刘兴旺
地震地质    2007, 29 (1): 51-62.  
摘要2171)      PDF(pc) (945KB)(1288)    收藏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的考证结果,734年天水地震的极震区位于秦州中都督府、麦积都尉一带,今天水市秦城区、北道区和麦积山一带,震中烈度达Ⅹ度,震级7 1/2级左右。其等震线长轴方向为NW向,大致与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甘谷-武山断裂段相吻合,极震区正好位于甘谷-武山断裂段的东端。综合分析认为,734年天水7 1/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甘谷-武山断裂段东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甘肃马衔山北缘断裂西北段几何结构及其新活动
宋方敏, 袁道阳, 陈桂华, 程建武, 张兰凤, 何文贵, 葛伟鹏, 苏鹤军, 陆斌
地震地质    2006, 28 (4): 547-560.  
摘要1837)      PDF(pc) (6043KB)(1153)    收藏
甘肃马衔山北缘断裂在大地构造上属昆仑-祁连-秦岭加里东-华力西造山系,其西北段位于兰州中生代盆地内部.通过对该段的1:10000条带状地质填图,弄清了其几何结构,获取了新活动时代、活动性质的若干地质地貌证据和年龄证据.结果表明,该段断裂由咸水沟-马泉沟、新城沟和青石咀3小段构成,其中咸水沟-马泉沟小段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活动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新城沟和青石咀两小段晚更新世以来未见活动.全新世晚期以来,咸水沟-马泉沟小段的左旋位移量5~8m,位移速率0.5~1.72mm/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2002年12月14日甘肃玉门5.9级地震的发震构造研究
何文贵, 郑文俊, 赵广堃, 马尔曼, 董治平
地震地质    2004, 26 (4): 688-697.  
摘要2274)      PDF(pc) (4749KB)(1471)    收藏
野外调查结果表明,2002年12月14日发生在甘肃省玉门地区的5.9级地震,其宏观震中和仪器震中都位于祁连山北缘断裂上。仪器震中为39.8°N,973°E;宏观震中为397°N,973°E。震中区烈度为Ⅷ度,极震区呈长椭圆形,长轴走向N65°W,长度为15km;短轴走向N25°E,长度为12km。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应为祁连山北缘断裂内的次级断裂——旱峡-大黄沟断裂,地震为该断裂最新活动的结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祁连山东段天桥沟-黄羊川断裂古地震活动习性研究
郑文俊, 袁道阳, 何文贵
地震地质    2004, 26 (4): 645-657.  
摘要2057)      PDF(pc) (11614KB)(767)    收藏
天桥沟-黄羊川断裂位于祁连山东段主峰冷龙岭以东,是祁连山东段的重要活动断裂之一。该断裂以关家台为界分为东西2段,全新世以来均有过明显的活动。沿断裂开挖了6个古地震探槽,通过综合对比得到了该断裂全新世以来的7次古地震事件和1次历史地震事件,其年代分别为事件Ⅰ(10743±343)aBP,事件Ⅱ(9038±39)aBP,事件Ⅲ(7050±577)aBP,事件Ⅳ(4847±185)aBP,事件Ⅴ(3562±190)aBP,事件Ⅵ(2476±194)aBP,事件Ⅶ(1505±253)aBP,事件Ⅷ为1927年古浪8级大地震。这表明该断裂可能也参与了1927年古浪8级地震的活动。各次古地震事件在时空分布上相对较均匀,大致具有准周期复发的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酒西盆地断层活动特征及古地震研究
闵伟, 张培震, 何文贵, 李传友, 毛凤英, 张淑萍
地震地质    2002, 24 (1): 35-44.  
摘要1694)      PDF(pc) (3780KB)(1622)    收藏
通过室内航片判读和野外调查,在酒西盆地发现3条全新世活动逆掩断层,它们全新世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都很接近,为0.18~0.25mm/a.通过探槽揭露出的3条断层全新世以来各发生两次古地震事件.根据探槽揭露的古地震年代及断层活动所形成的微地貌特征分析,阴洼山断层是独立活动的;北大河断层和新民堡断层上的古地震事件在时间上可能非常接近,具有丛集特征,或者是一次地震事件分别破裂这两条断层,但目前的测年手段还无法区别它们是一次破裂事件形成还是时间上非常接近的两次事件所形成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库赛湖地震(MS8.1)地表破裂带的基本特征
徐锡伟, 陈文彬, 于贵华, 马文涛, 戴华光, 张志坚, 陈永明, 何文贵, 王赞军, 党光明
地震地质    2002, 24 (1): 1-13.  
摘要2091)      PDF(pc) (24634KB)(3173)    收藏
震后野外考察表明,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库赛湖地震(MS8.1)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断裂带库赛湖段上,发震断层具有高速率左旋滑动的基本特征,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达(14.8±2.4)mm/a;地震地表破裂带沿库赛湖段西起布喀达板峰东缘(91°08′E),向东经库赛湖北缘、青藏公路2894里程碑、玉珠峰南麓,东止于青藏公路东70km附近(94°48′E),地震地表破裂带沿N70°~90°W走向线状展布,全长约350km,由一系列走向N45°~50°E拉开状张裂缝、走向N60°~75°E张剪切裂缝、走向N80°W剪切裂缝以及隆起鼓包或开裂陷坑等斜列状组合而成,显示出纯剪切走滑的破裂特征,最大左旋水平位移6m;宏观震中位于昆仑山口西80~90km附近的库赛湖东北角山麓地带,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300m,在库赛湖北岸至山麓地带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和由地震动或重力效应引起的次生破裂带总宽度可达2km.库赛湖地震地表破裂的左旋走滑特征表明,青藏高原物质确实存在着向东的滑移或流动,东昆仑断裂带东部与库赛湖段斜列的东大滩-西大滩段极有可能是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危险地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利用黄土剖面的古土壤年龄研究毛毛山断裂的滑动速率
袁道阳, 刘百篪, 吕太乙, 何文贵, 刘小凤
地震地质    1997, 19 (1): 1-8.  
摘要1365)      PDF(pc) (1624KB)(986)    收藏
利用14C、热释光(TL)样品年代及扩散方程计算结果,结合区域黄土剖面中古土壤年龄,对毛毛山地区晚第四纪各级地貌年龄进行了对比研究。根据毛毛山活动断裂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分布明显的分组特征,求得毛毛山断裂带不同段落不同时段的平均滑动速率。大约自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毛毛山断裂走滑段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2.3~3.9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07~0.19mm/a;天祝盆地倾滑段垂直滑动速率为0.11~0.86mm/a.沿断裂带滑动速率具明显的非均匀性特点,表现为自东向西水平位移具累积滑动亏损特征,垂直位移则具补偿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