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土耳其2023年2月6日 MW7.5 Elbistan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特征
俞晶星, 任治坤, 张会平, 李传友, 王世广, 龚正, 周晓成, 徐岳仁, 梁朋, 马字发, 李俊杰
地震地质    2024, 46 (6): 1263-127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6.003
摘要169)   HTML31)    PDF(pc) (13905KB)(127)    收藏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东南部发生2次破坏性地震, 中国地震局土耳其地震科学考察队对2次地震的地表破裂开展了详细调查。 震后现场调查表明, 其中第2次地震事件(Elbistan地震)发生在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的北分支断裂(Cardak断裂)上, 形成了一条长约140km的主地表破裂带, 同时形成一条与主破裂带近垂直展布、 长约20km的分支破裂。 主破裂带西起Göksun, 沿近EW向展布至Sürgü断裂西端, 然后向NE传递至Malatya断裂带南段, Cardak断裂全段和Malatya断裂带南段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地表破裂带总体呈线性连续展布, 各次级破裂呈左旋左阶拉张或左旋右阶挤压的雁列式组合, 沿线一系列冲沟、 山脊、 麦田、 田埂、 栅栏、 道路和车辙等位错标志指示断层以纯左旋走滑运动为主, 野外实测最大水平位错为(7.6±0.3)m。 结合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上的历史地震分布和此次“双震”地表破裂与周边活动断裂的几何展布, 认为东安纳托利亚断裂东北段、 Sürgü断裂和Malatya断裂未来的地震危险性应该引起重点关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贺兰山西麓断裂右旋走滑的地质地貌证据及其构造意义
雷启云, 张培震, 郑文俊, 杜鹏, 王伟涛, 俞晶星, 谢晓峰
地震地质    2017, 39 (6): 1297-131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6.014
摘要693)   HTML    PDF(pc) (12409KB)(436)    收藏
贺兰山西麓断裂的水平运动性质对厘定阿拉善地块与华北地块的现今界线,探讨青藏高原向NE扩展的影响范围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发现:贺兰山西麓断裂切割了新近系背斜的西翼,干河沟组和清水营组之间的地质界线被右旋错动,位移>800m;在断裂附近的第四纪洪积高台地上,多处发育了与主断裂相交的次级张性节理(裂隙),其锐角指示主断裂具有右旋走滑性质;贺兰山西麓断裂南端发育的与主断裂斜交的正断层,表明断裂西盘向N运动并在端部形成拉张调整区,反映了主断裂水平运动为右旋走滑;形成于不同时期不同规模的冲沟跨断裂发生了明显的右旋扭动。因此,贺兰山西麓断裂的水平运动是右旋走滑,而非前人认为的左旋走滑。从断裂活动和新生代地层变形的相互关系分析,认为晚新生代以来,在贺兰山西麓断裂附近存在2个阶段的构造变形:即早期褶皱变形,后期断裂活动。这2次构造变形是青藏高原对阿拉善地块的持续推挤,导致其向NE侧向挤出的结果。青藏高原扩展的影响范围在上新世末已抵达贺兰山西麓地区,并导致贺兰山西麓断裂的右旋走滑运动,形成了阿拉善地块和华北地块的现今边界,也是青藏高原扩展的最新前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稳态河道高程剖面分析的新方法——积分法
王一舟, 张会平, 郑德文, 俞晶星, 李朝鹏, 肖霖
地震地质    2017, 39 (6): 1111-112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6.002
摘要792)   HTML    PDF(pc) (3029KB)(524)    收藏
以稳态的河水动力侵蚀方程为基础,分析河道高程剖面,可以得到河道陡峭系数,从而反映区域基岩隆升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传统的坡度-面积分析法计算陡峭系数时,需要对原始高程数据进行平滑、重采样和微分等一系列操作来计算坡度,这会造成信息丢失和重复引入误差。而近5a来逐渐得到推广应用的积分方法,通过直接求解河水动力侵蚀方程,将稳态的河道高程剖面变换成1条直线,直线斜率即河道陡峭系数,避免了计算坡度带来的缺点。同时,该方法用积分函数表示基岩河道高程剖面,可以将陡峭系数和其他一些地貌参数(坡度长度指数、面积高程曲线积分)联系起来,为用这些参数表示区域构造活动信息提供理论依据。此外,该方法还可用于判别分水岭迁移方向。因此,综合这些优势,积分法在分析流域地貌特征和进行构造地貌的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榆木山北缘断裂现今构造活动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北东扩展的构造地貌响应
陈干, 郑文俊, 王旭龙, 张培震, 熊建国, 俞晶星, 刘兴旺, 毕海芸, 刘金瑞, 艾明
地震地质    2017, 39 (5): 871-88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5.001
摘要751)   HTML    PDF(pc) (9442KB)(412)    收藏
榆木山北缘断裂位于祁连山逆冲断裂带中部,是榆木山隆起与河西走廊之间的分界断裂。探究榆木山北缘断裂的构造活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祁连山向N的扩展过程以及青藏高原向NE方向推挤的机制。文中主要从断层滑动速率、古地震活动习性和构造变形3个方面总结了榆木山地区近20多年以来的研究成果。通过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调查、断错位移测量及地貌面年龄测定等方法和手段,估算了榆木山北缘断裂典型位错点的逆冲滑动速率为(0.55±0.15) mm/a;左旋滑动速率为(0.95±0.11) mm/a。认为前人提出的"骆驼城陡坎"并非断层活动的产物,而是古代引水工程或水利灌溉工程的遗迹,也就是说它不是公元180年表氏地震的地表破裂。通过DEM剖面所反映的山体形态,结合断裂各项特征,认为榆木山隆起是祁连山向N推挤的结果,断裂活动目前仍集中在榆木山北侧,山体的形态受断层扩展控制,山脉的扩展是1个垂向和侧向的过程,晚新生代以来榆木山持续隆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SfM摄影测量方法在活动构造定量研究中的应用
毕海芸, 郑文俊, 曾江源, 俞晶星, 任治坤
地震地质    2017, 39 (4): 656-67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4.003
摘要757)   HTML    PDF(pc) (8744KB)(372)    收藏
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形地貌数据是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基础。摄影测量方法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为获取高精度地形地貌数据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技术手段。相比于传统的测量方法,摄影测量方法可在大范围内同时进行,不受地面通视条件的限制,且测量成本相对较低。尤其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视觉理论及高效的自动特征匹配算法的发展,一种名为"Structure from Motion"(SfM)的三维重建技术被引入摄影测量方法中,极大地提高了摄影测量的自动化程度。文中介绍了摄影测量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发展历程,并综述了摄影测量方法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最后通过SfM摄影测量方法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1个具体应用实例,展示了摄影测量方法在活动构造定量研究中的巨大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6. 1739年平罗8级地震发震构造
雷启云, 柴炽章, 杜鹏, 俞晶星, 王银, 谢晓峰
地震地质    2015, 37 (2): 413-42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2.006
摘要1277)      PDF(pc) (10823KB)(737)    收藏

1739年平罗8级地震是银川平原上有史以来发生的最大一次破坏性地震。关于该地震的发震构造尚有不同认识。在近年获得的探槽、钻探、浅层地震勘探等资料的基础上, 对红果子长城及周边台地的地震位错现象开展了调查和详细测量, 并再次探讨了1739年平罗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 贺兰山东麓断裂的最后一次破裂事件发生在距今600~700a之后, 修筑于500a前的明长城被错断。尽管银川隐伏断裂的展布和极震区相吻合, 但该断裂向北终止于姚伏镇, 全新世活动段长度不超过36km, 其最后一次地表破裂事件发生在距今3 400a之前不久, 银川隐伏断裂在1739年平罗8级地震中没有发生地表破裂。断裂附近生长地层的发育和地层无同步变形的事实表明, 银川隐伏断裂并没有发生被松散层吸收而未抵达地表的破裂。因此, 1739年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是贺兰山东麓断裂而非银川隐伏断裂, 2条断裂没有发生同步牵连活动。平罗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和极震区分布的异位, 可能与断裂倾向、地下水位深度、盆地结构、松散地层厚度、居民聚集等因素有关, 这类由盆地边界铲形断裂发震而极震区向盆地中心偏移的现象, 应在类似地区的抗震设防中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7. 激光雷达(LiDAR):获取高精度古地震探槽信息的一种新技术
郑文俊, 雷启云, 杜鹏, 陈涛, 任治坤, 俞晶星, 张宁
地震地质    2015, 37 (1): 232-24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18
摘要558)      PDF(pc) (3160KB)(895)    收藏

激光雷达技术是近几十年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测量技术, 已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文物保护及地形测量等方面, 近几年来活动构造的研究中也已逐步引入。作为活动构造研究的最基础的古地震研究一直还采用传统的地质素描技术进行探槽信息获取, 数码照相技术的引入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 但由于照相技术本身的限制, 很难克服获取信息的变形和扭曲。激光雷达扫描系统的高信息量、高精度、便捷、安全和易操作等性能, 为古地震研究开辟了获取数据信息的新手段和新技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
8. 阿拉善地块南部雅布赖山前断裂的运动学特征及意义初探
俞晶星, 郑文俊, 雷启云, 邵延秀, 葛伟鹏, 马严, 李又娟
地震地质    2013, 35 (4): 731-74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4.004
摘要1288)      PDF(pc) (11842KB)(4416)    收藏

雅布赖山前断裂位于阿拉善块体中部的雅布赖山东南侧,断裂全长约120km,整体走向为N60°E,倾向SE,正断性质,局部发现左旋走滑特征。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及野外地质填图,并结合断裂几何结构与断错地貌特征将断裂分为3段:雅布赖盐厂段(西南段)、阿贵庙段(中段)、海布勒格段(东北段)。其中,雅布赖盐厂段长约35km,新活动特征明显,最新一次事件陡坎高度约 1m,保存了新鲜的自由面,表明最后一次事件离逝时间较短。阿贵庙段长约31km,断裂整体沿基岩山前分布,几何结构单一,部分地段距山前1~2km处发现分支断裂。海布勒格段长约15km,断错多级地貌面,局部发现最新地表破裂,但不连续,其陡坎高0.5~1.5m。雅布赖山前断裂以正断性质为主,它的形成主要是受到NW-SE方向的区域拉张作用,局部的左旋特征可能是由于受到青藏高原往NE向扩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