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是地震活动性分析、 地震危险性分析及地震预测等研究的基础数据。川滇藏交界地区是中国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之一, 分析该地区地震资料的完整性有助于进行相关断层的危险性评价及区域地震活动趋势分析。文中通过查阅川滇藏交界地区44个县的地方志, 了解各县的建制沿革, 由川滇进藏通道的演化明确了川滇藏交界地区的关键交通枢纽与节点, 结合历史地震目录、 地震史料及前人对该地区地震资料完整性的研究成果, 综合分析了鲜水河地区与三江并流区7级以上强震不会被漏记的可靠年代及6级以上地震应被记载的起始年代。同时, 根据历史地震等烈度线长、 短轴数据拟合得到的川滇菱形块体烈度衰减关系, 在空间上分析6、 7级地震的影响范围。结果表明, 1719-1736年为鲜水河地区MS≥7地震资料完整的起始年代, 1719-1728年为三江并流区MS≥7地震资料完整的可能起始年代, 上述年代同样可以作为2个地区6级以上地震应记载的起始年代。
海域地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海洋资源开发构成了严重威胁, 研究中国海域及邻区的地震活动模型是中国下一代地震区划图的重点工作之一。文中基于最新编制的中国海域地震目录, 首次建立了中国海域及邻区的自适应空间平滑地震活动模型。首先对地震目录进行除丛, 以地震带为单位评估震级间隔为0.5的震级档完整记录的起止时间, 进而采用极大似然法求出各个地震带的b值等地震活动参数; 在此基础上, 使用改进的自适应空间平滑算法建立模型, 并采用概率增益函数评估不同参数设置下模型的优劣, 最后分析了本模型的优点和局限性。结果显示, 本模型与传统的固定平滑半径的模型相比具有更优的概率增益函数表现; 将输入模型地震的最小震级设为M4.0时, 模型的表现达到最优; 模型的表现不一定随着输入地震数的增多而提高, 因此选择参数时需要综合考虑研究区内地震的分布和记录情况; 考虑到本模型只基于历史和仪器地震目录,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建议使用时结合断层模型等形成混合模型以完善模型体系。文中采用的自适应空间平滑算法可以充分利用完整性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地震数据, 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和中长期地震预测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 文中建立的模型可以作为分析中国海域地震危险性的基础模型之一, 为编制中国海域地震区划图提供技术支撑。
为建立中国西部走滑型活动断裂的滑动速率、破裂参数与震级之间的经验关系,系统搜集和整理了中国西部地区30个大地震的震级以及发震断裂(段)的活动参数和破裂参数资料,包括断裂(段)长度、滑动速率、最大位错等及其不确定性。为考虑各种参数的不确定性,采用蒙特卡罗(Monte Carlo)方法,对各种参数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给出了这些参数之间的统计关系。与已有同类经验关系式的对比分析表明,文中给出的关系式,特别是考虑滑动速率的关系式,能够较好地反映各种参数之间的关系,更适用于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分析。
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界的龙门山断裂带。该区域由一系列叠瓦状冲断带构成,在大地构造上是连接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台的过渡地带。此次地震引发了大规模的滑坡、崩塌、碎屑流等地质灾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财产损失。震后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两侧,滑坡崩塌灾害的分布很不均匀。大多数的滑坡崩塌存在于龙门山中央断裂带上盘,只有12%左右的滑坡、崩塌出现在下盘; 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发育的高密度区出现在断裂带的两端和中部地区。相关的统计分析表明,此次地震中,滑坡和崩塌等灾害的发育与地形地貌、地震动、坡体岩石性质等密切相关。在硬岩、较硬岩区域,滑坡、崩塌等灾害也广泛发育,这种特点与炉霍、昭通等地震滑坡中获得的认识有所不同。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通过对地形地貌及岩石等地质条件的影响,进而对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