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川滇藏交界地区M≥7地震记载的起始年代与资料完整性分析
周介元, 周庆, 冉洪流
地震地质    2023, 45 (4): 914-93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4.007
摘要291)   HTML15)    PDF(pc) (8795KB)(165)    收藏

地震资料是地震活动性分析、 地震危险性分析及地震预测等研究的基础数据。川滇藏交界地区是中国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之一, 分析该地区地震资料的完整性有助于进行相关断层的危险性评价及区域地震活动趋势分析。文中通过查阅川滇藏交界地区44个县的地方志, 了解各县的建制沿革, 由川滇进藏通道的演化明确了川滇藏交界地区的关键交通枢纽与节点, 结合历史地震目录、 地震史料及前人对该地区地震资料完整性的研究成果, 综合分析了鲜水河地区与三江并流区7级以上强震不会被漏记的可靠年代及6级以上地震应被记载的起始年代。同时, 根据历史地震等烈度线长、 短轴数据拟合得到的川滇菱形块体烈度衰减关系, 在空间上分析6、 7级地震的影响范围。结果表明, 1719-1736年为鲜水河地区MS≥7地震资料完整的起始年代, 1719-1728年为三江并流区MS≥7地震资料完整的可能起始年代, 上述年代同样可以作为2个地区6级以上地震应记载的起始年代。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中国海域及邻区自适应空间平滑地震活动模型
吴果, 冉洪流, 周庆, 谢卓娟
地震地质    2022, 44 (1): 150-16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1.010
摘要547)   HTML18)    PDF(pc) (6130KB)(199)    收藏

海域地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海洋资源开发构成了严重威胁, 研究中国海域及邻区的地震活动模型是中国下一代地震区划图的重点工作之一。文中基于最新编制的中国海域地震目录, 首次建立了中国海域及邻区的自适应空间平滑地震活动模型。首先对地震目录进行除丛, 以地震带为单位评估震级间隔为0.5的震级档完整记录的起止时间, 进而采用极大似然法求出各个地震带的b值等地震活动参数; 在此基础上, 使用改进的自适应空间平滑算法建立模型, 并采用概率增益函数评估不同参数设置下模型的优劣, 最后分析了本模型的优点和局限性。结果显示, 本模型与传统的固定平滑半径的模型相比具有更优的概率增益函数表现; 将输入模型地震的最小震级设为M4.0时, 模型的表现达到最优; 模型的表现不一定随着输入地震数的增多而提高, 因此选择参数时需要综合考虑研究区内地震的分布和记录情况; 考虑到本模型只基于历史和仪器地震目录,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建议使用时结合断层模型等形成混合模型以完善模型体系。文中采用的自适应空间平滑算法可以充分利用完整性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地震数据, 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和中长期地震预测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 文中建立的模型可以作为分析中国海域地震危险性的基础模型之一, 为编制中国海域地震区划图提供技术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震级-频度关系中b值的极大似然法估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吴果, 周庆, 冉洪流
地震地质    2019, 41 (1): 21-4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1.002
摘要831)   HTML    PDF(pc) (1421KB)(578)    收藏
b值在地震活动性研究和地震危险性分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常拟合b值的方法有最小二乘法(Least Squares Method)和极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最小二乘法简单易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很多研究表明该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极大似然法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作为最小二乘法的一种可行的替代或补充方法。前人对极大似然法的研究非常繁杂,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程式,每个方程式的隐含假设和求解方式各不相同。文中对主要方程式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并按照是否考虑震级的归档效应、是否设定有限最大震级、是否对不同震级档数据取不同的观察时段和是否具有解析解这4个方面,对这些方程式进行了分类和总结。进而对震级的归档效应、震级的测量误差、样本量、震级跨度、最小完整震级和前余震共6个可能影响极大似然法估计b值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对正确使用这些方程式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文中的分析和总结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不同的极大似然法估计b值的方程式,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新西兰2016年凯库拉MW7.8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初析
韩竹军, Nicola Litchfield, 冉洪流, 袁仁茂, 郭鹏, Robert M Langridge, Russ J Van Dissen
地震地质    2017, 39 (4): 675-68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4.004
摘要772)   HTML    PDF(pc) (8465KB)(305)    收藏
新西兰2016年凯库拉MW7.8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在1个长约170km、宽35km的范围内,总体呈NE-SW走向,至少有12条断裂产生了m量级的地表位错,跨过了2个活动方式与活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的地震构造区。地震地表断裂大致可分为NE-NEE向和NNW-近SN向2组,NE-NEE向断裂之间的贯通性差,最大相隔距离为25~30km,即使首尾相连,走向上也有约30°的差异,运动性质以右旋走滑为主,最大位错量10~12m;NNW-近SN向断裂近于平行分布,相距可达40~50km,以逆断裂活动性质为主,最大垂直位错量5~6m。走滑类地表破裂带的组合特征非常复杂,主要表现为3种形式:雁列、分叉和平行分布。其中,雁列地表破裂(段)既可以表现为数m至数十m尺度上的张剪性破裂与鼓包、挤压剪切破裂组合,也可表现为百余m长的左阶斜列张剪性破裂组合;地表破裂段之间阶区规模差异明显,可以是数十m、数百m到数km不等。平行的地表破裂(段)可以相距数m、数十m至数km。凯库拉地震地表破裂带对已知活动断裂分布格局的突破也是1种比较显著的特点,既可以是在原先认为不活动的断裂上或没有活动断裂的位置上产生了地表破裂带,也可以是在走向或横向上突破了先前认识到的活动断裂分布范围。对凯库拉地震地表破裂带发育特征的初步分析结果,对于理解地表活动断裂与深部发震构造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以及跨活动断裂的抗震设防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中国西部走滑型活动断裂的地震破裂参数与震级的经验关系
冉洪流
地震地质    2011, 33 (3): 577-58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3.008
摘要2194)      PDF(pc) (1006KB)(1254)    收藏

为建立中国西部走滑型活动断裂的滑动速率、破裂参数与震级之间的经验关系,系统搜集和整理了中国西部地区30个大地震的震级以及发震断裂(段)的活动参数和破裂参数资料,包括断裂(段)长度、滑动速率、最大位错等及其不确定性。为考虑各种参数的不确定性,采用蒙特卡罗(Monte Carlo)方法,对各种参数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给出了这些参数之间的统计关系。与已有同类经验关系式的对比分析表明,文中给出的关系式,特别是考虑滑动速率的关系式,能够较好地反映各种参数之间的关系,更适用于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4)
6. 汶川地震滑坡崩塌的空间分布特征
陈晓利, 邓俭良, 冉洪流
地震地质    2011, 33 (1): 191-20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1.018
摘要1971)      PDF(pc) (1021KB)(1920)    收藏

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界的龙门山断裂带。该区域由一系列叠瓦状冲断带构成,在大地构造上是连接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台的过渡地带。此次地震引发了大规模的滑坡、崩塌、碎屑流等地质灾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财产损失。震后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两侧,滑坡崩塌灾害的分布很不均匀。大多数的滑坡崩塌存在于龙门山中央断裂带上盘,只有12%左右的滑坡、崩塌出现在下盘; 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发育的高密度区出现在断裂带的两端和中部地区。相关的统计分析表明,此次地震中,滑坡和崩塌等灾害的发育与地形地貌、地震动、坡体岩石性质等密切相关。在硬岩、较硬岩区域,滑坡、崩塌等灾害也广泛发育,这种特点与炉霍、昭通等地震滑坡中获得的认识有所不同。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通过对地形地貌及岩石等地质条件的影响,进而对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8)
7. 论核工程选址中的弥散地震
张裕明, 时振梁, 常向东, 周本刚, 环文林, 董瑞树, 冉洪流
地震地质    2004, 26 (4): 727-732.  
摘要1810)      PDF(pc) (1821KB)(1283)    收藏
弥散地震评价是核工程选址中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文中在分析弥散地震涵义的基础上,论述了弥散地震评价中地震构造区划分的原则和依据、弥散地震确定的方法和技术途径等关键性技术内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8. 断层地表潜在突发位移的概率评价初探
冉洪流, 周本刚
地震地质    2004, 26 (1): 133-140.  
摘要1443)      PDF(pc) (2273KB)(742)    收藏
目前跨活动断层的线状工程的抗断设防仍采用确定性评价方法,考虑的是最大位错量,与抗御灾害的风险设计的实际要求不相符.文中将断层上最大位错点的位置分布及最大位错点两侧的位错展布,与可产生地表突发位移的强震复发模型联合,建立了评估活动断层各部位的地表潜在突发位移的概率性评价方法.最后,以怀涿盆地北缘正断裂中的沈庄-长疃段为例,对其未来100a潜在突发位移的危险性做出定量评估,给出了断层段上各点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的潜在位移.这一研究结果,可为跨断裂的线型工程进行抗御地表潜在突发位移的风险设计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
9. 1949年新疆库车7.4/级地震的地震构造条件
徐杰, 周本刚, 杨晓平, 汪祥余, 周庆, 陈国光, 冉洪流, 刘占坡
地震地质    2003, 25 (3): 450-459.  
摘要1563)      PDF(pc) (3069KB)(1229)    收藏
前人研究认为,库车1949年7.4级地震主要与天山南麓活动构造带的NEE向秋立塔格断裂有关。最近笔者根据深地震地壳测深、石油地质及活断裂等研究的新成果,对这次地震的构造条件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塔里木陆块向天山俯冲,天山上地壳被挤压块断隆升并侧向推覆扩展,于天山南缘形成库车盆地及由秋立塔格等一系列逆断裂组成的逆断-褶皱系,这是发育于沉积盖层的薄皮构造。NE向库车-依西1井断裂是库车盆地构造中重要的传递断裂,位于NE向的乌鲁木齐-库车-柯坪构造带中。有关7.4级地震的地震学研究结果与秋立塔格断裂完全不符,而与库车-依西1井断裂基本一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山东海阳断裂东石兰沟段晚更新世以来地表断错特征与最大潜在地震估计
周本刚, 冉勇康, 环文林, 冉洪流
地震地质    2002, 24 (2): 159-166.  
摘要2097)      PDF(pc) (2731KB)(958)    收藏
海阳断裂是胶东半岛NE向牟平-即墨断裂带东部一条规模较大的断裂,尽管晚更新世以来该断裂的地表断错活动总体上已基本停息,但东石兰沟段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仍有断错地表的活动.最后一次断错地表的活动发生在距今3.7~1.2万年,但接近1.2万年.地表破裂长度约6.5km,活动段长度km.地表断错以走滑活动为主,可见最大倾滑位移0.2m;根据断层擦痕侧伏角推测最大水平位移1.13m.最后一次断错地表的活动若以距今1.2万年计算,则最大平均倾滑速率为0.017mm/a;最大平均右旋走滑速率为0.094mm/a.野外观测到该活动段的断错活动表现为突发断错,根据地震地表破裂参数、活动段长度与地震的关系,估计其最大潜在地震为6 1/4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地震区划中混合地震模型研究-以祁连山为例
董瑞树, 任国强, 冉洪流
地震地质    1999, 21 (1): 37-47.  
摘要1557)      PDF(pc) (2558KB)(1210)    收藏
以祁连山为研究区,以上限震级7.5和8.0的潜源为特征地震段,利用滑动速率法分别计算上述每个潜源中7.0~7.4级,7.5~7.9级地震的复发间隔。特征地震选用NB模型条件概率和NB累积概率模型,中强震采用中国地震区划图(1990)的分档泊松模型,组成混合地震模型,用中国西部椭圆地震衰减公式,计算了未来50a,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计算结果认为累积概率模型当地震离逝时间长而潜源面积小时影响大,面积大的潜源应进一步考虑潜源的稀释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利用地震活动性分析对张北-尚义地震进行预测与震后反思
董瑞树, 任国强, 冉洪流
地震地质    1998, 20 (2): 122-130.  
摘要1783)      PDF(pc) (2073KB)(681)    收藏
从地震活动性分析对张北-尚义地震所作的中长期预测进行总结与反思。首先通过张北-尚义地震所在的燕山-渤海北西向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分析,对该带作了分段,并确认了张家口段为未来中强震的危险段。第二步通过TBB法计算确认了该段内28号潜源为1~3a的危险区,该区靠近张北震中区,此次地震震中即在使用资料范围内。第三步,由对预报结果的反思,提出应加强中强地震构造背景的研究,特别要注意区域地震活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伊舒断裂带南、北段震源参数研究
董瑞树, 刘志平, 冉洪流
地震地质    1996, 18 (1): 59-65.  
摘要1317)      PDF(pc) (787KB)(753)    收藏
利用时间城小地震地震图的方法,研究了震源参数与介质特性的差异。据初步研究结果,伊通-舒兰断裂南、北两段的震源应力降与Q值存在差异。该方法是断层的震源深度范围内介质特性研究的补充,为断裂的分段提供一个重要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中国大陆地震震级和地震活动断层长度的关系讨论
董瑞树, 冉洪流, 高铮
地震地质    1993, 15 (4): 395-400.  
摘要1330)      PDF(pc) (767KB)(1974)    收藏
收集了中国大陆有关震级和地震活动断层关系的14个关系式,分中国东部、中国西部和中国大陆地区进行归纳,重新拟合得到3个地区震级和地震活动断层关系的综合结果,并给出不同震级对应±σ范围内地震活动断层长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更新过程与概率分配模式在潜在震源区发震概率计算中的应用
董瑞树, 谷德贵, 冉洪流
地震地质    1993, 15 (3): 239-246.  
摘要1413)      PDF(pc) (1123KB)(1088)    收藏
采用双泊松模式更新过程研究华北的北部地区各级地震的两个发震速率,并对各速率进行检验,最后利用概率分配模式,求出各潜在震源区未来50a的发震概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中国海域及邻区自适应空间平滑地震活动模型
吴果 冉洪流 周庆 谢卓娟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