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由km尺度的跨断层基线测量断层近场运动与变形--川滇块体东边界2个场地的初步实验
曹建玲, 张晶, 闻学泽, 冯蔚, 石耀霖
地震地质    2020, 42 (3): 612-62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3.005
摘要477)   HTML    PDF(pc) (3499KB)(316)    收藏
现行的基于数十至百m长的跨断层短基线的测量方法精度较高, 但往往不能有效跨越大型活动断裂带进行观测; 而GNSS目前受站点密度及观测精度所限, 对断层近场尤其是运动速率偏低的断层开展形变观测的分辨率较差。 基于上述现状, 在川滇块体东边界构造带新布设2个实验场地, 分别跨越则木河断裂大箐梁子段和昭通断裂的龙树分支进行测量。 实验利用km尺度跨距的基线测量活动断裂带的近场运动与变形, 获得3a的实验观测数据。 文中首先介绍了场地选建、 监测断裂、 基线测量方法以及实验观测结果, 然后利用测量资料, 基于刚体、 弹性和组合模型3种假设条件计算分析这2个场地的断层近场位移和应变。 则木河断裂大箐梁子段在刚体模型下2盘近场平行断裂走向的位移分量在±3mm内波动, 无明显趋势变化; 垂直断裂走向的位移分量在2015-2016年持续下降, 反映断裂呈横向水平压缩, 累计降幅达6mm, 但2017年出现近2mm的横向水平拉张; 弹性模型下该断裂段的横向水平应变分量εy以挤压为主, 年变化幅度接近1×10-5, 另外2个应变分量均为10-6 量级。 昭通断裂龙树分支2盘近场的相对位移虽然变化较小, 但表现出与该断裂地质活动一致的右旋走滑特征, 位移速率约0.7mm/a; 沿该分支断层走向的应变分量εx为挤压状态, 量值不超过2×10-6; 垂直断层走向的应变分量εy则以拉张为主。 文中还讨论了应用组合模型的效果与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地震活动特征研究综述
邵志刚, 冯蔚, 王芃, 尹晓菲
地震地质    2020, 42 (2): 271-28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02
摘要695)   HTML    PDF(pc) (2034KB)(781)    收藏
中国大陆80%以上超过7级的强震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带上, 活动地块边界带已逐渐成为地震地质、 地球物理、 大地测量等学科重点研究的对象。 文中回顾了与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地震活动相关的研究结果, 已有的主要认识和存在的问题包括: 1)目前, 在活动地块边界带地震活动领域的大部分研究工作仍然停留在统计分析层面, 针对其工作基础或实际工作条件开展分析有助于深入研究中国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地震活动; 2)活动地块边界带的构造运动速率决定了地震应变释放速率, 但由于边界带内活动断层的复杂性, 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平均复发周期与构造运动速率之间的关系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需要对这些断层系统的复杂性进行深入探讨; 3)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强震时间过程呈现出区域特征, 如中国大陆东部活动地块边界带多为丛集型, 青藏高原中北部地区的走滑型活动地块边界带多为准周期型, 但仍需要深入研究其区域构造和区域动力学的物理机制; 4)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动力学环境整体上呈“纵向分层、 横向分块”的特征, 尽管随着地球物理、 地球化学、 大地测量、 地震地质等研究的不断深入, 不同时空尺度的物理模型对解释活动地块框架下大陆强震的孕育发生具有指导意义, 但由于活动地块运动与变形并非只有刚性运动, 壳幔介质物性的横向差异比较普遍, 故对大陆型强震动力学过程的认识尚需完善, 需要在活动地块理论框架下系统开展深入的研究, 建立与震源物理相关的各类基础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运用理论格林函数模拟新疆阿克陶6.7级地震强地面运动
冯蔚, 刘杰, 罗佳宏, 侯建盛
地震地质    2018, 40 (4): 850-86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4.009
摘要563)   HTML    PDF(pc) (6567KB)(265)    收藏
运用QSGRN/QSCMP理论地震图计算与合成方法,根据震源机制解设定断层几何参数,模拟了2016年11月25日阿克陶6.7级地震周边区域加速度记录,经场地条件校正绘制了地震峰值加速度分布图。通过对2个强震台观测波形数据与模拟加速度波形数据在时间域和频率域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两者振幅数量级相当、频谱特征一致性较强。同时,提取了实际调查点坐标所对应的模拟峰值加速度,并与实际调查点烈度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文中尝试提供1种震后快速产出峰值加速度分布情况的方法,为监测台站稀少、地形复杂、难以快速开展现场地震灾害调查的地区提供地震影响场范围估计,为地震灾害快速评估与应急决策等工作提供辅助资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于强震和测震数据对鲁甸6.5级地震发震断层方向的研究
冯蔚, 刘杰, 罗佳宏, 侯建盛, 徐婉桢
地震地质    2015, 37 (1): 331-34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26
摘要530)      PDF(pc) (4231KB)(611)    收藏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M6.5地震, 宏观震中位于鲁甸县龙头山镇(27.1°N, 103.3°E), 深度约12km。发震断层为NW向包谷垴-小河断裂, 是NE向昭通-鲁甸断裂系的NW向次级走滑断层。文中利用鲁甸地震50个强震台站观测记录与135个测震台站观测记录, 分别进行峰值加速度计算和S波辐射图案匹配, 对此次地震发震断层方向进行讨论。结果表明, "NW向"的断层方向更符合强震、测震仪器观测值, 同时与地震灾害现场调查结果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5. 2014年云南鲁甸MS6.5地震震源运动学特征
赵旭, 刘杰, 冯蔚
地震地质    2014, 36 (4): 1157-117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4.018
摘要1087)      PDF(pc) (6045KB)(1090)    收藏

使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区域宽频带波形, 通过频率域和时间域多步反演, 研究了2014年云南鲁甸MS 6.5地震震源运动学特征.基于点源的震源机制解揭示:地震发震断层面参数分别为走向342°/倾角83°/滑动角-34°, 表现为一次左旋走滑型为主兼有少量正断倾滑分量的事件.质心在水平方向位于震中(103.354°E, 27.109°N)东南约5.4km, 最佳波形拟合的质心深度约4.4km, 平均总标量地震矩M0为2.1×1018N·m, 矩震级MW约6.1.破裂过程图像显示:此地震为一次不对称双侧破裂事件, 破裂半径约10km, 整个破裂面积为227.6km2, 平均滑动量约0.16m.破裂在6s内释放了大多数能量, 震后0~2s, 破裂以孕震点为中心向NW和SE两侧同时扩展, 2s后, 破裂表现出明显的方向性, 主要向SE(沿走向342°相反方向)扩展, 故导致SE向多数台站视破裂持续时间总体偏小, 最小值为2s.约6s后破裂基本趋于停止.推断鲁甸地震破裂在上地壳浅层集中释放了大多数能量是导致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芦山7.0级地震强震台仪器烈度与调查点烈度的对比分析
冯蔚, 姜立新, 杨天青, 李洋, 郑通彦
地震地质    2014, 36 (1): 222-22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18
摘要863)      PDF(pc) (4016KB)(931)    收藏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该地震是继汶川8.0级地震后的1次强震,但并非余震。文中利用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的强震记录计算等效峰值加速度A0.5换算地震仪器烈度,并且将地震仪器烈度与强震台站周边5km内调查点烈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芦山地震的仪器烈度与周边调查点烈度吻合度58.6%,且偏差不超过1度。然而,即使宏观烈度相同,观测地面运动参数也存在较大离散度。但在缺少现场调查的震后初期,地震仪器烈度有可能为地震烈度范围判断提供定量的参考指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