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青藏高原东南缘陆地时变重力演化特征及等效源反演
郑秋月, 陈政宇, 吴宇琴, 黄江培, 刘东, 王青华
地震地质    2025, 47 (1): 246-26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1.015
摘要137)   HTML10)    PDF(pc) (11655KB)(35)    收藏

文中利用青藏高原东南缘2014—2022年的陆地时变重力资料, 首先基于贝叶斯平差方法获取了研究区不同时间尺度的区域时变重力场演化特征, 继而采用球坐标系下的六面体单元构建等效源模型, 通过检测板模型测试对测网的场源分辨能力进行了评估, 并在场源分辨力较好的区域反演了与构造变化及地震孕育相关的等效场源体的视密度变化特征。利用该方法获取了地壳20km深度处等效源-1.2~1.2kg/m3的视密度变化, 约为正常地壳平均密度的0.4‰。受川滇块体主要活动断裂带控制, 视密度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川滇块体西边界的大理—乡城一带及川滇块体东边界的小江断裂带附近, 并揭示了漾濞 MS6.4 地震及通海2次5级地震前的能量积累、震前地质运动活跃至震后能量释放视密度减弱物质调整的过程。长时间尺度的视密度增加是青藏高原东南缘物质持续S向或SE向挤出及壳内深部物质运移的共同结果, 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前人获取的低速、高导区域一致。视密度的强、弱变化特征与同时期的地震时空强弱分布特征相对应, 且M≥5地震多发生在视密度增加区域边缘或正、负视密度过渡区域, 契合“震质源和震质中”原理。文中获得的多期场源视密度的变化, 可用于定量化地解释地质和地球物理结果, 提取与孕震相关的深部场源信号, 研究区域重力场变化与地壳深部的构造运动和变形活动的联系, 对于了解该地区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具有深远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考虑地表起伏的不规则区域重力梯度场模型构建方法——以云南地区为例
刘金钊, 梁星辉, 叶周润, 陈兆辉, 胡敏章, 韩宇飞, 王青华, 刘东, 郝洪涛, 张双喜, 陈铭
地震地质    2023, 45 (5): 1129-114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5.006
摘要272)   HTML18)    PDF(pc) (9247KB)(187)    收藏

文中推导并给出了基于非格网分布的起伏面扰动重力或重力异常解算区域扰动重力梯度场模型的数值计算公式。基于澳大利亚West Arnhem Land地区的格网重力数据, 以频谱域(二维快速傅里叶变换)解算的扰动重力梯度全张量作为“基准值”, 然后利用基于推导公式的最小二乘配置方法(LSC)对相同区域非规则范围的重力数据进行扰动重力梯度模型解算, 将结果作为“评估值”。对比“基准值”与“评估值”之差, 研究发现: 1)基于推导公式的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解算得到的扰动重力梯度值与频谱域方法得到扰动梯度“基准值”各分量在空间形变变化上是一致的; 2)统计扰动重力梯度各分量的差值 Δ δ Γ x x f f t - l s c Δ δ Γ x y f f t - l s c Δ δ Γ x z f f t - l s c Δ δ Γ y y f f t - l s c Δ δ Γ y z f f t - l s c Δ Γ z z f f t - l s c , “基准值”与“评估值”差值的标准差分别为5.54E、 5.30E、 1.85E、 6.55E、 2.09E和9.67E(1E=1×10-9s-2), 远低于国际上实测重力梯度与解算模型差值的研究结果。最后, 基于云南地区实测地表差分重力值, 文中首次给出了该区域半波长约20km的重力梯度场年际变化模型。文中的思路和方法提高了广泛分布的重力数据(主要为重力异常和扰动重力)的使用效率, 可为地球物理学、 地质学研究更好地理解和解释重力数据、 重力梯度数据及其与场源的关系提供数据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漾濞MS6.4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特征及其孕震含义分析
黄江培, 曹颖, 刘东, 郑秋月, 陈政宇, 王青华
地震地质    2022, 44 (6): 1557-157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6.012
摘要451)   HTML12)    PDF(pc) (11640KB)(117)    收藏

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漾濞县发生 MS6.4 地震, 该地震打破了云南区域自2014年以来近7a的MS>6.0地震平静。文中采用基于贝叶斯原理的平差方法解算了2015-2021年的相对重力流动观测数据, 获取了研究区内多年的时变重力值, 分析了漾濞 MS6.4 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 本次地震地质活动的活跃期为2017-2018年, 2018-2020年地质活动相对稳定, 2020-2021年出现地下物质“逃逸”现象, 地震发生于“逃逸”期; 以震中为中心的200km、 100km、 50km、 25km半径范围内, 重力异常值呈四象限分布特征; 震前3a重力正、 负变化更加显著, 达80×10-8m/s2, 震前2a重力变化较小, 但依然维持四象限分布特征; 震后研究区内的重力场均发生反向变化, 变化量级达震前3a的累计变化量; 本次地震发生于重力异常四象限中心附近, 且与红河断裂带北段重合, 故推断红河断裂为漾濞地震的孕震构造。文中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可为时变重力场变化特征研究和震前重力信号分析与解释提供震例参考; 同时, 可为孕震区地质构造运动的孕震含义提供有效解释, 并对下一步可能发生中强震区域的探讨及预判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2021年云南漾濞MS6.4地震前重力变化
刘东, 郝洪涛, 王青华, 郑秋月, 黄江培
地震地质    2021, 43 (5): 1157-117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5.008
摘要620)   HTML13)    PDF(pc) (8211KB)(196)    收藏

文中对云南省区域范围内的2015—2021年的相对重力数据进行了平差计算, 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环境和区域范围内已发生的地震震例, 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和地壳水平运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获得了区域重力场变化与漾濞 MS6.4 地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1)2018—2021年震中位置的重力变化较弱, 以震中为中心, 附近区域在短期及1a期、 2a期和4a期基本呈四象限特征且重力变化较为剧烈; 2)震前短期及多年期重力变化显示, 重力场高梯度带集中在漾濞—下关区域, 且零值线交替出现在该区域; 3)震前多年期重力变化显示, 发震断裂带南涧-巍山断层的西侧重力呈负变化、 东侧重力呈正变化, 该地震为包含走滑分量的正断型地震, 与全球台网数据的计算结果一致; 4)对临震1a期重力变化异常指标进行了分析, 发现重力转折变化异常的量级为75×10-8m·s-2, 重力变化异常时变距约为130km。漾濞地震的实际震级 MS6.4 稍大于重力异常指标公式的计算结果 MS6.2, 且震后漾濞地区相继发生了42次MS>3.0地震, 可判断出漾濞地区地下活动能量已完全释放, MS6.4 地震为此处地震序列的主震, 主震后短期内无更大地震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基于卫星重力和地震活动图像的构造特征分析
陈安国, 周涛发, 王健, 刘东甲, 葛粲
地震地质    2016, 38 (3): 696-71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3.015
摘要631)      PDF(pc) (6203KB)(332)    收藏

利用中国地震监测台网积累的大量观测资料,通过将研究区网格化,计算得到每个节点的地震活动频度即密集值,将定性的震中分布图转化成定量图像。在选取起算震级时通过震级-频度G-R关系和震级-序号法计算研究区最小完整性震级MC,给出起算震级和时间。使用基于CryoSat-2和Jason-1卫星观测数据的V23.1重力模型,自由空气重力异常经过布格板校正和SRTM30地形数据做地形校正,得到完全布格重力异常。文中对邢台地震区和郯庐断裂带安徽段进行了实例研究:邢台地震区布格重力异常呈NE向狭长条形U型特征,异常位置与束鹿断陷盆地吻合,中、小地震密集值等值线受到重力U型条带的限制,剖面图显示密集值的极值处于重力U型变化的谷底位置;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布格重力异常及不同高度的向上延拓结果具有很好的线性和梯度,地震活动图像长轴方向以及震源机制解发震断层节面走向呈NNE,显示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是1条现今仍具有控震能力的深大断裂;对发生在郯庐断裂带附近的安庆M4.8地震,使用边界识别TDX方法进行了1︰20万实测重磁数据的隐伏边界解译,结合研究区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成果,探讨了安庆地震的发震断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丁村旧石器遗址群的黄土地层研究
吴文祥, 刘东生
地震地质    2002, 24 (2): 241-248.  
摘要1420)      PDF(pc) (2443KB)(929)    收藏
通过测量黄土的磁化率,并结合传统的黄土地层学研究方法,对丁村旧石器文化遗址群中两个典型的剖面,即代表丁村旧石器中期文化的100地点和代表丁村旧石器早期文化的79:02地点文化层上部的黄土-古土壤序列进行划分,并将其结果与位于丁村附近黄土塬上的敬村黄土剖面和典型洛川黄土剖面的地层和磁化率曲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丁村100地点地层上部黄土-古土壤序列为S0,L1,S1;而79:02地点上部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则包括S0, L1, S1,L2,S2.因此,丁村100地点文化层的年代大于S1的形成年代即0.13Ma B.P.,79:02地点文化层的年代大于S2的轨道调谐年龄,即0.247Ma B.P..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北京石花洞地区水系氢氧同位素及氚含量研究──石花洞研究系列之一
李红春, 顾德隆, 赵树森, 刘东生, 焦文强, 尹金辉, 李铁英, 吕金波
地震地质    1996, 18 (4): 325-328.  
摘要1533)      PDF(pc) (4880KB)(897)    收藏
北京石花洞地区水系的δD平均值为(-65.4±3.0)‰(SMOW),δ18O平均值为(-9.4±0.3)‰(SMOW),氚含量平均值为(30.8±4.5)TU.石花洞洞内滴水是由地表水很快下渗得来,受古老地下水的混合作用很小。因此,洞内滴水的稳定同位素组成能够灵敏地反映地表水同位素组成(即重量加权的年平均雨水的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影响洞内滴水的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因素主要是年平均气温、年降雨量以及降水气团的来源的变化。利用高分辨率的洞穴碳酸盐的稳定同位素记录。可以建立以湿度变化为主的古气候信息。尤其是我国季风气候的变化历史。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2021年云南漾濞Ms6.4地震前重力变化
刘东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