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1年云南漾濞MS6.4地震同震地表形变与断层滑动分布
王绍俊, 刘云华, 单新建, 屈春燕, 张国宏, 解朝娣, 赵德政, 范晓冉, 华俊, 梁诗明, 张克亮, 代成龙
地震地质    2021, 43 (3): 692-70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3.014
摘要937)   HTML    PDF(pc) (7636KB)(343)    收藏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县城西侧发生MS6.4地震。 文中以欧洲航空局升、 降轨Sentinel-1 SAR为数据源, 基于D-InSAR技术获取了此次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场: 升轨LOS(Line of Sight)向最大形变量约为0.07m, 降轨最大LOS向形变量约为0.08m。 以升、 降轨同震形变场数据和GNSS数据为约束, 反演了断层滑动分布。 反演结果表明, InSAR/GNSS数据对断层倾向的约束能力较弱, NE倾向和SW倾向2种断层模型都能够在误差范围内拟合观测数据, 其中: SW倾向断层模型的最大滑动量约为0.8m, NE倾向断层模型的最大滑动量约为0.6m; 其余参数, 如滑动角为-170°、 倾角为80°、 矩震级为MW6.07均一致, 破裂也都集中在地下2~10km深度范围内。 结合主震发生后3h内的余震精定位结果分析, 我们认为倾向SW的发震断层模型可能更符合实际情况。 根据断层滑动模型、 同震滑动分布并结合破裂运动学特征, 初步判定发震断层为维西-乔后-巍山断裂以西的一条次级断裂。 基于反演得到的断层滑动模型计算了漾濞地震破裂导致周边断裂的库仑应力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漾濞地震对维西-乔后-巍山断裂、 红河中段断裂和红河北段断裂的南段具有显著的应力卸载作用, 初步认为漾濞地震之后周围断裂的地震危险性有所缓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Sentinel-1A的新疆阿克陶MS6.7地震同震形变与滑动分布特征
温少妍, 单新建, 张迎峰, 刘云华, 汪驰升, 宋春燕
地震地质    2020, 42 (6): 1401-141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6.009
摘要586)   HTML    PDF(pc) (12363KB)(174)    收藏
文中利用Sentinel-1A升、 降轨数据获取了2016年新疆阿克陶地震的同震形变场。 形变场以水平运动为主, 形变主要发生于断层南盘; 升、 降轨最大形变量分别约为12cm和-21cm; 基于雷达影像观测右视成像的特点可知阿克陶地震具有右旋走滑的破裂特征, 结合形变场形态特征与余震剖面推断认为, 阿克陶地震的发震断层为S倾的木吉断裂。 基于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反演双断层面的静态滑动分布, 结果显示: 2个断层面上各存在1个椭圆状的滑动集中区, 破裂基本到达地表, 滑动主要发生在沿断层面走向长约50km、 沿断层面倾向方向0~20km的范围内, 最大滑动量位于约9km深处, 量级约为0.7m; 西段主要以走滑为主, 东段为走滑兼具少量正断性质, 反演得到的地震矩约为8.81×1018N·m, 相当于MW6.57。 综合分析认为, 本次地震的震源特征为右旋走滑兼有少量正断分量, 是发生在公格尔拉张系内拉张环境下的构造地震事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地震波及InSAR数据的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MS6.9地震发震构造
刘云华, 单新建, 张迎峰, 赵德政, 屈春燕
地震地质    2018, 40 (6): 1254-127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6.005
摘要670)   HTML    PDF(pc) (12957KB)(328)    收藏
北京时间2017年11月18日6时34分在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本次地震发生在由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端构造急剧转向的东构造结南迦巴瓦地区。文中首先采用远、近场的宽频带地震波波形联合反演(CAPJoint)了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经过Bootstrap法测试后得到2组节面,节面Ⅰ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依次为302°、76°和84°,节面Ⅱ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依次为138°、27°和104°。接着利用Sentinel-1A卫星数据获取了InSAR同震形变场,所得到的形变场总体趋势同甘卫军研究小组发布的GPS同震位移场相吻合。大地测量(InSAR和GPS)的形变场显示北东盘隆升而南西盘下沉,结合大地测量的观测结果及逆冲断层形变场应有的特征,推测节面Ⅰ应为发震断层面,断层倾向NE。在此基础上使用InSAR观测数据作为约束进行了滑动分布反演,并结合短期余震的分布情况,认为发震断层为一高角度逆冲断层,本次地震可能是由南迦巴瓦变质体复式背形构造北侧向N倾斜楔入拉萨地体而引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于Sentinel-1A的2016年青海门源MW5.9地震发震构造特征
郑博文, 龚文瑜, 温少妍, 张迎峰, 单新建, 宋小刚, 刘云华
地震地质    2018, 40 (4): 872-88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4.011
摘要553)   HTML    PDF(pc) (6771KB)(297)    收藏
文中以Sentinel-1A升、降轨为数据源,利用"二轨法"获取门源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门源地震以抬升形变为主,其抬升形变值明显大于沉降形变值,升、降轨抬升区最大视线向形变分别为6cm、8cm。同时基于Okada位错模型,构建不同倾向断层模型,以升、降轨形变场数据为约束联合反演得到此次地震的断层滑动分布及震源参数,最佳断层模型参数分别为:倾角43°,走向128°,平均滑动角85°,最大滑动量为0.27m,反演矩张量约为1.13×1018N·m,矩震级达MW5.9。结合震源机制解、余震精定位结果和区域构造背景,综合分析认为,门源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SW倾向的民乐-大马营断裂,震源性质为以逆冲为主,兼具微量左旋走滑特征;本次地震是青藏高原向NE方向推挤生长的大背景下,冷龙岭断裂附近的1次局部应力调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时序InSAR断层活动性观测研究进展及若干问题探讨
屈春燕, 单新建, 张国宏, 徐小波, 宋小刚, 张桂芳, 刘云华
地震地质    2014, 36 (3): 731-74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3.015
摘要740)      PDF(pc) (8937KB)(563)    收藏

基于大量SAR数据的时序InSAR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断裂带震间长期缓慢地壳形变的观测研究,文中对现有多种时序InSAR方法(如Stacking,PSInSAR,SBAS等)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进行了概括总结。采用PSInSAR技术,利用2003—2010年的17景降轨ENVISAT/ASAR数据,在海原断裂带中段开展了震间地壳形变观测的实验研究,获得了海原断裂中段的跨断层InSAR形变速率场整体图像,显示了约5mm/a的左旋走滑运动速率,与GPS和地质学研究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对时序InSAR断层活动性观测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如LOS形变速率与目标断层走向的关系、LOS 形变速率与跨断层观测宽度的关系、LOS 形变速率与GPS等其他形变速率的关系以及LOS 形变速率场揭示的断层相互作用及断层滑动方式等进行了分析探讨。这些将为进一步推进InSAR构造变形监测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6. 基于InSAR与GPS观测的汶川同震垂直形变场的获取
单新建, 屈春燕, 郭利民, 张国宏, 宋小刚, 张桂芳, 温少妍, 汪池升, 徐小波, 刘云华
地震地质    2014, 36 (3): 718-73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3.014
摘要784)      PDF(pc) (5012KB)(954)    收藏

发震断层的形变是断层活动的重要参数之一,对认识断层性质、震源机理有重要作用。文中以逆冲性质为主的汶川地震为例,采用符合地表水平形变特征的Biharmonic样条插值对GPS水平形变矢量插值,然后再分解为EW和SN向分量。利用可靠的GPS观测值对InSAR参考点进行校正,统一两者的坐标系。通过对汶川地震视线向形变场剖面与GPS对比分析发现,断层上盘GPS与InSAR观测参考点相差9.93cm,而下盘则为-11.49cm。在此研究基础上,通过GPS水平形变场与InSAR视线向形变场联合解算,获取了汶川地震垂直连续形变场。结果表明,断层两侧垂直形变衰减较快,横跨断裂带形变量>30cm的宽度不超过50km;沿发震断层附近垂直形变高值区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分布在发震断裂的汶川县城至都江堰段、茶坪—北川—南坝段和青川段。这3段各有特色,南段断层两侧垂直形变极不对称,主要以上盘剧烈抬升为主,最大抬升区域在映秀镇至连山坪一带,抬升量达到5.5m。中段表现为较强的反对称性,断层一侧抬升另一侧沉降。该段上盘最大抬升区域在茶坪东侧,抬升量为255cm,下盘最大沉降量在永庆,沉降量为-215cm。北端垂直形变相对较小,主要分布在青川北侧,呈对称分布,在发震断层最北端,最大抬升量为120c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亚像素相位相关法在获取汶川地震近场形变中的应用
刘云华, 单新建, 屈春燕, 宋小刚, 张桂芳
地震地质    2013, 35 (1): 138-15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1.012
摘要1228)      PDF(pc) (8847KB)(1280)    收藏

震后地表实际破裂带的分布及其近场的形变特征,是理解块体运动学特性、断层破裂特征、地震发生机制等科学问题的十分重要的约束条件。基于InSAR获取的汶川地震同震形变场,由于发震断层附近同震形变梯度巨大,沿断层带出现了非相干条带,以致于无法获得断层附近的形变量。而基于亚像素级的光学影像偏移量法为获取断层附近大形变分布提供了可能。文中以SPOT卫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光学影像偏移量法获得了什邡及茂县地区的水平位移形变场。结果显示龙门山断裂带上至少2条断裂同时发生破裂,形成了主要地表破裂带(龙门山镇-高川破裂带)和次级地表破裂带(汉旺破裂带),沿龙门山镇-高川破裂带平均位移量为4~6m,在高川附近伴随的平均右旋水平位移为1~3m; 汉旺破裂带因逆冲导致水平缩短,平均位移量一般为1~2m。汶川-茂县断裂带没有明显的地表破裂带。研究表明,利用光学影像相位相关法能够获得近断层位错量,可以成为InSAR手段的重要补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8. 干涉基线对地震形变场的影响——以玛尼地震同震-震后形变场为例
屈春燕, 单新建, 张国宏, 宋小刚, 张桂芳, 刘云华, 郭利民
地震地质    2012, (4): 672-68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4.011
摘要1162)      PDF(pc) (4275KB)(1494)    收藏

干涉基线是InSAR形变观测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关键的参数,它不仅对像对的相干性起决定性作用,还对形变观测的精度和可靠性有直接影响。若基线不能被准确估计,就会使轨道残余相位和地形残余相位混入形变相位而导致观测误差。文中首先分析了干涉基线对参考相位和模拟地形相位的影响及几种不同的干涉基线估计方法,然后以6景ERS2 SAR图像为数据源,以1997年西藏玛尼地震的同震-震后形变场为例,对比分析了基于粗略轨道数据、精密轨道数据、干涉条纹频率及地面控制点等不同基线估计条件下的干涉形变场图像。结果表明,粗/精轨道数据差别很大,利用粗略轨道数据估计基线得到的差分干涉图含有明显的轨道残余相位,致使干涉条纹密集,观测形变量偏大。因此,必须利用精密轨道数据进行基线校正。有时精轨数据也不能完全消除轨道的影响,这时还要做基于干涉条纹频率的多余条纹去除校正及基于地面控制点的基线精校正。处理得到的玛尼地震同震形变沿断层走向南、北两盘的最大相对位移约4.5m,与野外观测结果一致。得出的震后形变场主要集中在断层附近10~20km的狭长条形区域内,震后508d的累积形变量至少达5.6cm,随着时间延续,震后累积形变量增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D-InSAR技术应用于汶川地震地表位移场的空间分析
屈春燕, 单新建, 宋小刚, 张桂芳, 张国宏, 郭利民, 刘云华, 韩宇飞
地震地质    2010, 32 (2): 175-19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2.001
摘要2045)      PDF(pc) (10769KB)(1188)    收藏
基于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利用7个条带共112景日本ALOS/PALSAR raw格式雷达数据,采用两通差分干涉处理模式,获取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发震断层周围约450km×500km区域的同震形变干涉纹图。通过对干涉纹图的定性分析,确定了非相干带的分布范围,据此对相位连续条带和相位不连续条带采用不同的相位解缠方案,实现了7个条带的成功解缠,获得了数值化的干涉形变场图像,并通过形变等值线和跨断层形变剖面线等方法对干涉形变场的空间分布和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汶川地震造成的地表形变场沿映秀-北川断裂带分布,形变范围很大,但主要集中在发震断层南北两侧各约100km的近场区。其中断层附近由西向东宽约30~15km,长约250km的区域为非相干带,是本次地震中变形最强烈并伴有地表破裂发生的区域,其形变梯度已超出InSAR测度能力。在非相干带两侧宽度各约70km,具有清晰可辨连续完整并向发震断层收敛的包络状干涉条纹区域是次一级形变区,距离发震断层越近,形变梯度和幅度越大,其视线向位移为北盘沉降,南盘抬升。相对于数据条带南北边缘,北盘最大累积沉降量约-110~-120cm,出现于汶川和茂县东北,在理县南震中附近也有一大面积沉降区,沉降位移约为-55~-60cm。南盘最大累积抬升量约120~130cm,出现在映秀西侧震中区,都江堰北及北川附近。南北盘之间的相对最大形变量约240cm,出现在映秀西侧震中附近及都江堰北。在发震断层两侧距非相干带各约70km以外的远场区,干涉条纹稀少,形变量很小,仅在±10cm以下。跨断层形变剖面表明,断层附近及其上盘形变梯度差异大,变形非均匀性突出,而下盘形变过程相对平稳。这些形变差异反映了断层活动的非均匀性及逆断层变形的复杂性。分析认为汶川地震发震断层的运动模式是上下盘相对逆冲运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9)
10. 汶川MS 8.0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特征分析
屈春燕, 宋小刚, 张桂芳, 郭利民, 刘云华, 张国宏, 李卫东, 单新建
地震地质    2008, 30 (4): 1076-1084.  
摘要2324)      PDF(pc) (14372KB)(2124)    收藏
采用7条地震前后日本ALOS/PALSAR整轨数据,利用D-InSAR技术提取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500km×450km的地表连续同震形变场。形变场覆盖了金川—石棉、黑水—乐山、松盘—彭山、南坪—简阳、康县—重庆所有区域,包括了理县、汶川、茂县、北川、青川等重灾区域。结果显示,整个形变场影响范围较大,四川盆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表形变。发震断层附近的非相干区域显示此次地震地表主破裂带在北川-映秀断裂带上,可以追踪出地表破裂带从汶川县映秀镇西南震中附近一直到青川县苏河北侧,全长约为230km。在发震断层西南段汶川至茂县一带,非相干条带的宽度明显大于其它段落,这与彭县-灌县断裂(前山断裂)的都江堰—安县段地表破裂段密切相关,地表破裂带长约70km。在远离发震断层的区域,西北盘总体表现为抬升,东南盘表现为沉降。但在发震断层附近,断层两侧均表现为局部抬升,且沿断层形变量分布很不均匀,表现出较强的分段性,显示出发震断层以逆冲为主的断层性质。从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与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所给出的震中位置和发震时刻的差异来看,也反映出汶川地震破裂过程是多点破裂过程。在汶川县映秀镇西侧震中区,最大相对形变量达260cm,如果全部换算成垂直形变,则两个区域的垂直相对形变达3.3m。在雅安、峨眉山一带约有35cm的沉降区,在重庆及其南侧区域约有25cm的小范围隆起。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