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西藏阿里地区喀喇昆仑断裂断错地貌及最近强震活动时代的初步研究
徐伟, 刘志成, 王继, 高战武, 尹金辉
地震地质    2022, 44 (4): 925-94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4.007
摘要668)   HTML35)    PDF(pc) (14700KB)(319)    收藏

喀喇昆仑断裂是青藏高原西部一条大型边界断裂, 调节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变形, 在青藏高原西部构造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阿里地区断裂迹线清晰, 断错地貌显著, 显示出晚第四纪强烈活动的特征。目前, 断裂最近的强震活动时代、 复发间隔等地震活动性参数尚不清楚, 极大地限制了地震危险性评估的准确性。文中对阿里地区的断裂几何结构、 断错地貌进行了调查, 在扎西岗乡、 门士乡、 巴嘎乡等地对断错地貌面及断塞塘进行了光释光年代样品采集。研究结果表明, 断裂以扎西岗乡、 索多村为界分可为3段, 各段断裂结构及性质差异显著; 断裂最近的强震活动在扎西岗乡西、 门士乡东以及巴嘎乡一带, 时间分别约为2.34kaBP、 3.01kaBP及2.54kaBP。断裂最近的强震活动距今的时间可能已非常接近地震复发间隔, 其能量积累或已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 再次发生强震事件的危险性很大, 需引起足够重视, 尽快对断裂的古地震事件、 复发间隔等地震活动性参数开展细致的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河套断陷带包头凸起的构造特征
刘志成, 高战武, 徐伟, 袁兆德, 王继, 王万合
地震地质    2019, 41 (5): 1105-112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5.003
摘要544)   HTML    PDF(pc) (9802KB)(171)    收藏
河套断陷带是一个复式断陷盆地,存在2个次级凸起和3个次级凹陷。包头凸起分隔了白彦花凹陷和呼和凹陷,基底为前寒武纪花岗片麻岩,上覆地层为第四系。文中利用浅层地震勘探、活动断裂填图以及跨断层钻孔剖面等手段详细研究了包头凸起的构造特征。浅层地震勘探揭示白彦花凹陷和呼和凹陷都是北深南浅的箕状凹陷,包头凸起是SE陡NW缓、NE宽SW窄的不对称凸起,西沙湾-兴胜断裂和大青山山前断裂分别为凸起的NW和SE边界断裂。凸起的SE边界断裂是全新世活动断裂,属于大青山山前断裂西端的包头段,其在物探剖面上表现为S倾、上陡下缓的铲式断裂,错断了呼和凹陷内的全部沉积地层;断裂在地表沿晚更新世湖积台地南缘展布,构造地貌标志显著。西沙湾-兴胜断裂为隐伏断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都揭示该断裂未错断晚更新世湖相地层,为早-中更新世断裂。几何形态、岩性构成和边界断裂等多方面证据均表明包头凸起是大青山隆起的西延,分隔了乌拉山山前断裂和大青山山前断裂,2条断裂构成独立的发震构造。河套断陷带具有复杂的结构形态,许多与其相关的科学问题需要进一步系统研究,解析断陷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需要更多地关注断陷带内部的次级构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华山山前河流地貌参数及其构造意义
徐伟, 刘志成, 袁兆德, 高战武, 杨源源
地震地质    2017, 39 (6): 1316-133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6.015
摘要1176)   HTML    PDF(pc) (8831KB)(348)    收藏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空间分析技术,系统提取了华山山前河流相关地貌参数,包括河流坡降指标SL、河流水力侵蚀模型标准化陡峭指数ksn、流域盆地面积高程积分HI、谷底宽度与谷肩高度之比Vf、山前曲折度Smf等。研究表明,各参数指标大致以华县及华阴为界,空间上差异分布,表现为华县—华阴段河段SL在断裂附近出现极高值,河流SL均值、ksn均值、HI值、Vf值以及Smf值集中在500~700、120~140、0.5~0.6、0~0.1及1.0~1.1之间;蓝田—华县段及华阴—灵宝段的指标分布特征大致相同,上述指标值集中在300~500、100~120、0.4~0.5、0.2~0.6及1.2~1.5之间。综合分析发现,构造活动是造成上述指标差异的主要因素,对各指标进行构造活动等级划分,计算出华山山前相对构造活动强度(Iat),结果显示在华县—华阴段Iat值集中在1~1.5之间,其他部位集中在1.5~3之间;表明华山山前华县—华阴段构造活动最强,其他部位活动相对较弱。华山山前构造活动主要受控于华山山前断裂。野外地质调查表明,华山山前断裂在华县—华阴段活动最强,全新世以来仍发生过多次活动;在蓝田—华县段及华阴—灵宝段断裂仅在晚更新世有过活动,未见全新世活动迹象,活动性整体偏弱。利用河流地貌参数获取的华山山前构造活动强弱与野外地质调查得出的结论一致,表明以河流地貌参数作为构造活动的研究对象,能有效地反映区域的差异构造运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4. 华山山前断裂断错地貌及晚第四纪活动性
徐伟, 杨源源, 袁兆德, 刘志成, 高战武
地震地质    2017, 39 (3): 587-60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3.011
摘要1336)   HTML    PDF(pc) (8417KB)(462)    收藏
基于华山山前断裂1︰5万活动断层填图成果,对断裂沿线地层地貌、断层三角面、河流阶地、陡坎地貌以及典型断错剖面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1)华山山前断裂按几何结构、断错地貌表现分西段(蓝田-华县段)、中段(华县-华阴段)及东段(华阴-灵宝段)3段;2)西段及东段断裂错断了T2阶地及马兰黄土,T1阶地跨断裂连续,测年结果表明,T2阶地形成于晚更新世中期,T1阶地形成于全新世早期,由此得出西段及东段断裂在晚更新世有过活动,全新世以来活动弱或不活动;3)中段断错地貌显著,河谷两侧发育Ⅲ级阶地,跨断裂阶地均被错断,测年结果表明:T1阶地形成于2~3ka BP,T2阶地形成于6~7ka BP,T3阶地形成于60~70ka BP,结合阶地陡坎高度,得出不同时段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T3-T2时期0.4mm/a;T2-T1时期1.1mm/a;T1以来1.6mm/a;4)中段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发生过多次活动,在石堤峪、沟峪等地见漫滩陡坎,结合文化层及炭样年龄,可知漫滩形成于距今400~600a,对比历史地震资料,漫滩陡坎应为华县1556年地震的遗迹;5)结合前人研究认为,公元1556年华县8(1)/(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华山山前断裂及渭南塬前断裂,其它断裂是否参与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西藏阿里地区喀喇昆仑断裂断错地貌及最近强震活动时代初步研究
徐伟 刘志成 王继 高战武 尹金辉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