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昂仁段晚第四纪活动证据
李彦宝, 陈立春, 王虎, 曾蒂, 刘成龙
地震地质    2019, 41 (5): 1091-110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5.002
摘要626)   HTML    PDF(pc) (15231KB)(321)    收藏
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南部一条规模巨大的近EW向大地构造边界,其经历了长期的构造演化,一直是地学界关注的热点。已有资料大多认为青藏高原南部地区现今的构造活动以近SN向的裂谷系为主,近EW向的雅鲁藏布江断裂带仅在东构造结部位的鲁朗一带发现有全新世活动的迹象,而米林以西段的最新活动主要发生在早、中更新世。近年来,在沿该断裂带日喀则以西段的调查过程中,在昂仁错一带发现多个断层断错晚第四纪地层的剖面,显示其晚第四纪以来仍有断错地表的活动,但活动遗迹延伸较短。综合分析认为,在区域SN向裂谷的构造环境中,被裂谷系分割的近EW向雅鲁藏布江断裂带可能具次级构造调节作用,从而表现出相对较弱或局部的断错地表活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关于芦山7.0级地震在龙门一带是否存在同震地表破裂的讨论
雷生学, 冉勇康, 王虎, 陈立春, 李西, 吴富峣, 韩非, 刘成龙
地震地质    2014, 36 (1): 266-27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22
摘要816)      PDF(pc) (7815KB)(667)    收藏
4.20芦山地震后,有学者在芦山县龙门乡发现一系列的线性裂缝和砖块的旋转变形等“地震地表破裂迹象”,由此推测芦山—龙门一线存在隐伏逆断裂,并认为该断裂有可能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因此,进一步探讨芦山—龙门一线是否存在潜在的发震断裂,无论是对研究芦山7.0级地震的发震断裂,还是对灾区的重建指导都十分重要。在龙门乡开展了地质灾害调查、跨谷地的地质剖面实测,槽探和人工地震勘探等工作。结果显示:至少在800m深度范围内,不存在芦山-龙门隐伏断裂。此带上的地裂缝等现象不是由断层位错引起,而更可能是地震动在阶地陡坎附近造成的地基或边坡效应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3. 金沙江水网及其地震地下水前兆监测能力的讨论
李万明, 车用太, 刘成龙, 鱼金子, 何案华
地震地质    2011, 33 (3): 627-64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3.012
摘要1787)      PDF(pc) (957KB)(1411)    收藏

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水库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简称金沙江水网),是中国第2个专门用于水库区地震前兆监测与研究为目的的企业地下水动态监测网。文中简要介绍了该网的布设、观测网的技术构成、观测井与观测含水层的基本特征及试运行的基本结果,从观测井-含水层特征及观测到的水位与水温多月、月、日动态特征,评估了其地震前兆监测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金沙江水网各观测井温度梯度的精细测量结果及其分析
车用太, 何案华, 鱼金子, 刘成龙, 李万明
地震地质    2011, 33 (3): 615-62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3.011
摘要1193)      PDF(pc) (678KB)(1257)    收藏

在金沙江水网的6口观测井进行了温度及其梯度的精细测量。测量结果表明: 太阳辐射热的影响深度为50~125m; 不同井的平均水温梯度不等,最小者仅0.11℃/hm,最大者可达2.81℃/hm, 一般为1~2℃/hm; 同一口井的不同深度段上温度梯度变化较大,地层岩性及其完整性,尤其是高角度的断层破碎带,对各井受太阳辐射热的影响深度与温度梯度的影响是主要的; 水温微动态的特征如同震效应、潮汐效应与震前异常特征等,在相当程度上可能取决于水温传感器放置的深度段的温度梯度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差干井同震井喷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车用太, 鱼金子, 刘成龙, 万永芳, 罗胜钦, 何永清, 肖振东
地震地质    2009, 31 (2): 226-23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2.003
摘要1633)      PDF(pc) (2905KB)(807)    收藏
差干井在2004年12月26日印尼MS8.7地震时发生强烈井喷,喷柱高达60m。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井喷是在特定的井区水文地质条件下,富含CO2气体的观测含水层地下水受到地震波的扰动,一方面使大量吸附气被释放,另一方面使游离气泡被打碎,导致地下水被"汽"化,从而使含水层孔隙压力剧增引起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汶川MS 8.0地震的地下流体与宏观异常及地震预测问题的思考
车用太, 刘成龙, 鱼金子, 官致君, 李军
地震地质    2008, 30 (4): 828-838.  
摘要2791)      PDF(pc) (6373KB)(3193)    收藏
在汶川MS 8.0地震地下流体异常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宏观前兆异常的现场调查基础上,认真分析目前地震预测的困难与能力之后,认为汶川MS 8.0地震的预测失败并不意味着地震不能预测;认为汶川MS 8.0地震前前兆异常的数量偏少,但仍有一定规模的地下流体异常与明显的宏观临震异常;还认为震前作出预测可能困难,但震前有所觉察应是可能的。为提高中国地震预测能力,提出了要改革目前的"监测、预测、研究三分离"的管理机制和"专业与地方两条线"的管理体制,要改变地震日常分析预报中"电脑代替人脑"的工作现状和过早地"程式化与规范化"的工作模式,要提倡创新性的科学探索,要重视前兆异常的震前调查与落实,要重视宏观异常的监测与研究等的工作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京北地区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与地热系统的成因模式
吕金波, 车用太, 王继明, 刘振锋, 刘成龙, 郑桂森
地震地质    2006, 28 (3): 419-429.  
摘要1644)      PDF(pc) (2517KB)(1310)    收藏
京北地热田包括小汤山和沙河2个次级地热田,呈三角形展布,东南部边界为黄庄-高丽营断裂,西南部边界为南口-孙河断裂,北部边界为阿苏卫-小汤山断裂。热储层为蓟县系雾迷山组、铁岭组和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热储盖层为青白口系页岩、石炭系—二叠系砂页岩和侏罗系火山岩隔水层。该地热田地温场的平面特征是在小汤山镇和汤11井区出现2个高温区;垂向特征是随埋深加大,地温升高,但热储层内垂向增温率较低,热储盖层垂向增温率较高。该区雨水、地下冷水和热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基本上都落在克雷格降水线上,表明区内热水来源于大气降水。在地下水化学三线图解中,该区热水位于城区热水的下方,说明京北热水比城区热水更靠近冷水补给区。热水的3H值表现出北高南低的特点,14C年龄也由北往南逐渐增大,说明热水自北向南流动。由此认为,由北部山区渗入地下的大气降水,经小汤山以北的十三陵—桃峪口岩溶水分布区,跨过阿苏卫-小汤山断裂后发生深循环并被地热加温,流入京北地区后在该地区赋存,形成热田。根据上述特征,建立了京北地热田地热系统的成因模式并定义为京北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2)
8. 京北地热田开发对地下流体动态的影响
刘成龙, 车用太, 吕金波
地震地质    2006, 28 (1): 142-149.  
摘要1306)      PDF(pc) (577KB)(957)    收藏
在地震地下流体动态研究中发现有多种干扰,特别是地下水资源开发的干扰较为普遍,地下热水开发的干扰较为严重,影响地下流体动态监测的效果,因此需要关注、调查与研究地下水开采对地下流体动态的影响问题。作者在研究京北地热田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热水开采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热水开采对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与离开采井距离不等的观测井地下流体动态的影响及这种影响在不同测项上表现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京北地热田区热水开采对地下流体动态的影响距离为5km,对位于导水断裂带附近的观测井动态影响最为明显;就测项而言,对水位与水温动态的影响最为明显,其次是逸出气(Rn,Hg)动态的影响,对土壤气(CO2)动态的影响不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9. 大规模宏观异常的双重性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意义
刘成龙, 车用太, 王广才
地震地质    2004, 26 (2): 340-346.  
摘要1776)      PDF(pc) (2412KB)(1169)    收藏
宏观异常的大规模出现是地壳强烈活动的重要标志,常与其后的强震活动相关。中国多次强震短临预测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大规模的宏观异常。然而,宏观异常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可作为重要的地震短临前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构造活动引起的,不具有前兆的性质。因此,在地震预报的科学探索中,应大力加强宏观异常的观察、观测、分析与研究,识别地震前兆与构造活动异常的区别,使宏观异常在地震预报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
10. 首都圈地区井水温度的动态类型及其成因分析
车用太, 刘喜兰, 姚宝树, 鱼金子, 张培仁, 刘五洲, 杨明波, 朱自强, 曹新来, 黄辅琼, 谷元珠, 刘成龙, 李海孝, 宋晓冰, 范秀丽
地震地质    2003, 25 (3): 403-420.  
摘要1858)      PDF(pc) (5173KB)(816)    收藏
在系统清理首都圈地区11口高精度水温度观测井近10年的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出井水温度动态的多年趋势、年、月、日动态类型,并对其成因与特征进行分析。多年动态类型可归纳为平稳型、上升型、下降型、起伏型与复合型;年动态类型可归纳为平稳-阶变型、上升型、下降型、起伏型;月动态类型可归纳为平稳型、平稳-阶变型、平稳-起伏型、下降-起伏型、上升-起伏型与复合型;日动态多为随机起伏型,但在5口井发现有水温潮汐,绝大多数井中存在阶变或脉冲等。目前发现的影响水温动态类型的因素有大气降水的渗入补给、地表水的侧向补给、邻井地下水开采及观测井内的井水扰动等,此外仪器本身的不稳定性对动态类型也产生重要影响。认识上述的正常动态类型,排除各种干扰之后,仍发现井水温度有较好的映震效应,在一些中强以上地震之前有较好的短临异常,在一些远大震之时也有显著的同震异常,在个别远大震之前发现有震前异常。因此,深入研究井水温度的动态类型,有效地排除各种干扰,包括仪器不稳定产生的阶变或脉冲等,将会显著地增强井水温度动态监测的映震效能,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地震短临预测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6)
11. 福州市隐伏断层地球化学试验探测及研究
王广才, 王基华, 刘成龙, 刘五洲, 张培仁, 林元武, 朱金芳, 黄宗林, 赵志伟
地震地质    2002, 24 (4): 593-600.  
摘要1834)      PDF(pc) (3099KB)(1463)    收藏
在城市环境中进行隐伏断层地球化学探测试验是一次新的尝试.试验探测内容包括:不同地球化学测项(土壤气汞和土汞、土壤气氡等)、不同类型测氡仪器(FD-125,FD-3017RaA)、不同探测场地(稻田、菜地、林区、道路、回填土和市区街道绿化带等).地球化学与浅层地震勘探结果的比较表明,2类异常点的对应率约为70%,表明地球化学方法在福州市环境下的隐伏断层探测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地球化学"伪异常"出现的可能部位是小桥边、废弃建筑物地基、路边垃圾堆放地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8)
12. 华北地区部分井孔稀有气体异常研究
张培仁, 刘成龙, 王志敏, 陶京玲, 杨海祥, 杨竹转, 孟彩菊
地震地质    2002, 24 (2): 215-222.  
摘要1527)      PDF(pc) (2996KB)(758)    收藏
介绍了近年来华北地区宝龙等3口井稀有气体的显著异常,并据其特征与井孔水位动态的关系,对稀有气体异常的成因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水位下降100mm,岩层孔隙、裂隙中的气体体积膨胀0.009 0%(气体体积百分比,下同)左右.由于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岩层孔隙压力减小,积聚在岩层孔隙、裂隙中的气体体积膨胀溢出,导致井孔地下水中稀有气体含量出现异常变化.这些异常是干扰因素所致,不是地震异常.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张北-尚义地震前地下水物理动态异常与短临预报
朱清钟, 谷元珠, 刘成龙
地震地质    1998, 20 (2): 110-112.  
摘要1489)      PDF(pc) (676KB)(644)    收藏
张北-尚义地震前塔院、太平庄两井的水位、水温出现明显的中短期异常和短临异常。笔者利用这些异常并结合其它测项的异常,震前曾提出了一定的短临预报意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张北-尚义地震前太平庄井地下流体中短期异常
张培仁, 刘成龙, 王志敏, 陶京玲
地震地质    1998, 20 (2): 105-109.  
摘要1615)      PDF(pc) (1151KB)(648)    收藏
张北-尚义地震前,北京太平庄井地下流体多次出现异常,这些异常虽然在时间上与1997年5月25日张家口4.2级和1997年10月21日乌拉特后旗5.0级地震相对应,但笔者认为应该将这些异常群体与地震活动都看作是华北北部地区地壳活动的反应,是整个区域应力场应力不断增强的反应,是张北-尚义地震的中短期前兆异常。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