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基于青海和周边地震台网72个台站以及震后布设的12个流动观测台站于2021年5月22-27日记录的青海玛多M7.4地震主震及1 357次余震资料, 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法重新对余震位置进行了修定, 获得了1 289次余震修定后的震源位置。重新定位后, 余震基本沿昆仑山口-江错断裂呈NWW向线性分布, 震源深度由重新定位前主要集中于5~10km变为在5~15km深度范围内相对均匀地分布。根据重新定位后的余震分布特点并参考地质断层及现场考察的地震破裂带展布情况, 依据成丛地震发生在断层附近的原则, 选取了6个矩形区域内重新定位后的震源信息, 联合采用模拟退火与高斯-牛顿算法反演获得了每个区域断层面的详细参数。结果表明, 主干断裂为长约146km、总体走向为285°~290°的高倾角大型左旋走滑兼逆冲断裂。重新定位还显示, 主干断裂东、西两侧有分叉现象, 可能是大地震发生时期由于复杂的应力分配导致触发并新产生2条分支断裂, 断裂整体显示为树形。西侧分支走向为306°, 与主干断裂相交, 夹角为21°。东侧分支走向近EW, 与主干断裂的东段相连。
1927年古浪发生8级大地震, 此次地震给古浪及邻近地区造成了轻重不等的破坏.对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前人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分歧.本研究根据成丛小震发生在大震断层面附近的原则及参考前人对该地震发震构造的认识, 采用1985年到2012年发生在地震破裂区的精定位地震目录, 选定了2个长条状研究区域, 将模拟退火算法和高斯-牛顿算法结合, 利用小震密集程度求解主震断层面的走向与倾角.在此基础上考虑区域构造应力参数, 给出了已求得的断层面上的滑动角.然后结合已有的深部构造研究结果以及地表考察结果, 简单讨论了此次地震的孕震环境和发震机制.文中反演到的断层①位于此次地震等震线的最高烈度(Ⅺ度)圈内, 表明反演到的震源断层可能就是控制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另外, 首次发现在主干断裂中南部有1个小震成丛区, 也能反演出1个断层, 这可能是地震时震区整体发生了逆时针旋转而在主干断裂之上新发育的张性地震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