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荣昌及周边三维速度结构初步研究
李翠平, 唐茂云, 郭卫英, 王小龙, 董蕾
地震地质    2022, 44 (1): 205-21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1.013
摘要707)   HTML21)    PDF(pc) (9564KB)(146)    收藏

文中基于2008年1月—2020年6月重庆区域固定台网、 流动台网及自贡地方台网记录的1 786个地震事件的P波和S波到时数据, 采用双差层析成像反演了荣昌及周边精细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和地震事件的重定位结果。研究结果显示, 荣昌地区沉积盖层与结晶基底的分界深度为12km, 华蓥山基底断裂东、 西两侧的速度结构在7~13km深度处差异较大, 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和荣昌地区的地震反射剖面特征基本一致。上地壳浅表层P波速度结构横向差异变化较大, 在螺观山背斜轴部的螺2注水井附近为高速区, 分布深度为3~7km。地震重定位结果显示中等地震主要分布在高、 低速交界地区, 广顺横断层北侧的地震分布与螺2注水井附近的高速体展布一致, 均沿着螺观山北翼隐伏断层的倾向分布, 推测该断层是废水下渗的主要通道, 其下渗深度达7km。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新生代盆地古高度重建研究与进展
唐茂云, 刘静, 李翠平, 王伟, 张金玉, 许强
地震地质    2021, 43 (3): 576-59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3.007
摘要763)   HTML    PDF(pc) (6314KB)(490)    收藏
掌握青藏高原的高程演化历史对检验高原边界的变形机制和理解深部地球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 文中对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囊谦盆地、 贡觉盆地、 芒康盆地、 黎明-剑川-兰坪盆地、 洱源盆地、 怒河盆地和岔科-小龙潭盆地等不同区域的典型新生代盆地的古高度重建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 总结以及部分重新计算后, 恢复了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隆升过程的时空分布历史, 讨论了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期间的主要隆升阶段与幅度。 综合分析表明, 青藏高原东南缘北段—中段地区存在始新世—渐新世准高原, 而南段地区的地势相对较低。 中新世期间, 南段地区呈现出差异化的隆升趋势。 在此基础上, 文中进一步定量化约束了高原东南缘新生代的隆升过程, 为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 地貌演化的动力学机制探讨提供制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2017年11月23日重庆武隆MS5.0地震序列重定位及发震断层分析
李翠平, 唐茂云, 郭卫英, 黄世源, 王小龙, 高见
地震地质    2019, 41 (3): 603-61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3.005
摘要626)   HTML    PDF(pc) (4822KB)(516)    收藏
武隆MS5.0地震是发生在七曜山-金佛山及彭水2条基底断裂所夹持的武隆凹陷束中的一次中强震,震源区位于芙蓉江断层、文复断层和马武断层的交会部位。文中采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计算了武隆MS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震源矩心深度,同时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武隆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分析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结果显示,武隆MS5.0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为24°、倾角为16°、滑动角为-<sup> ̄108°,节面Ⅱ的走向为223°、倾角为75°、滑动角为-85°;重定位后的余震序列主要分布在主震的SW向,深度集中于5~8km。分析表明,余震分布特征与震源机制解节面Ⅱ一致,且符合文复断层走向SW、倾向NW、倾角60°~73°的产状特征。由此推测此次武隆MS5.0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文复断层,并初步探讨了其可能的发震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中小震级事件产生地表破裂的震例分析
唐茂云, 刘静, 邵延秀, 王鹏, 袁兆德
地震地质    2015, 37 (4): 1193-121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4.020
摘要942)      PDF(pc) (2003KB)(692)    收藏

以往的地震统计研究中, 由于中小地震产生地表破裂的震例缺乏, 多数研究者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 当地震震级M>6 1/2 时才会产生地表破裂。基于上述统计认识, 古地震探槽中破裂的出现也认为更可能是由M6 1/2 以上地震造成的。收集了1950—2014年全球范围内有明确记录产生地表破裂的56个中小强度震例, 发现伴有地表破裂地震的震级下限可能在5级左右, 极端情况下震级可以低至3.6级。同时, 从理论和经验的角度, 探讨地表破裂的控制因素, 发现震源深度较浅是中小强度地震产生地表破裂的1个重要原因, 此外高热流值和拉张的构造环境、摩擦强度较弱的活动断裂也是低震级事件破裂达到地表的有利条件。因此, 虽然中小震级地震产生地表破裂的概率较低, 但并非完全不可能。古地震探槽解译时, 也不能绝对地认为只要有破裂出现, 就一定是6.5级以上地震所为, 而忽视古地震探槽揭示中等震级地震事件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入口河段最近两期古堰塞湖事件的年龄
李翠平, 王萍, 钱达, 唐茂云
地震地质    2015, 37 (4): 1136-114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4.016
摘要962)      PDF(pc) (5227KB)(840)    收藏

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入口河段, 分布着多级含湖相沉积的阶地, 在河床下还埋藏有巨厚的河湖相覆盖层。通过对阶地沉积和河床覆盖层浅部沉积物的光释光和14C测年, 初步建立了河谷上部沉积的地层年代学框架, 揭示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入口河段在末次盛冰期以来至少发育2期古堰塞湖(古堰塞湖Ⅰ, 古堰塞湖Ⅱ), 其沉积年龄分别为7~9ka、20~30ka, 并形成2级连续的海拔高度分别为2 906~2 956m、3 100~3 060m的堆积阶地(T1, T2)。古堰塞湖的沉积时间与青藏高原地区末次冰期冰盛期和全新世早期低温事件相对应, 推测是南迦巴瓦峰西坡的则隆弄冰川活动形成冰川堰塞坝堵塞河道的结果。古堰塞湖Ⅰ分布范围较小, 在大渡卡—米瑞发育湖相沉积, 湖尾大致在米林县城附近, 沉积厚度5~8m。古堰塞湖Ⅱ发育范围较广, 湖相沉积在大渡卡—卧龙均有出露, 湖尾大致在朗县附近, 最大沉积厚度超过100m。古堰塞湖Ⅱ被后期河流冲刷, 可形成1~3级次级阶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荣昌及周边三维速度结构初步研究
李翠平 唐茂云 郭卫英 王小龙 董蕾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