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阿木尼克山山前地表破裂带与1962年6.8级地震关系的讨论
姚生海, 盖海龙, 殷翔, 刘炜, 张加庆, 袁建新
地震地质    2022, 44 (4): 976-99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4.010
摘要472)   HTML27)    PDF(pc) (15635KB)(260)    收藏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是地震频发地段, 历史上曾发生多次6.0级以上地震。自2003年德令哈6.6级地震以来,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又在2008年和2009年分别发生了6.3级和6.4级地震, 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该地区也因此成为研究的热点地区。文中通过遥感解译发现阿木尼克山山前的线性特征明显, 存在疑似地表破裂。断裂断错不同期的洪积扇、 阶地与水系。通过实地地质考察发现其沿线发育断层陡坎、 断层凹槽、 地震鼓梁、 水系扭错等地貌, 形成一条走向为 N30°~40°W、 同震位移达2.3m, 长约22km的地表破裂。通过探槽开挖, 并结合地表遗迹、 地质测年, 微地貌测量等方法, 确定断裂的性质以走滑为主、 逆冲为辅。剖面显示断裂存在多期活动的特点, 最新一次活动断错至地表, 晚第四纪以来活动明显。根据震级与地表破裂的经验统计关系、 同震位移与震级经验关系可知, 产生长22km的地震地表破裂所需的平均震级为6.79级, 形成长2.3m同震位移的平均震级为7.03级。结合地表破裂情况、 探槽剖面资料、 地质测年结果、 地震地质灾害现象、 经验公式计算结果并查阅历史地震目录、 地方志等文献分析认为, 该地表破裂极有可能是1962年5月21日6.8级地震所致, 该历史地震的发震断裂为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的阿木尼克山段, 与微观震中存在偏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22年青海门源MS6.9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的初步调查研究
盖海龙, 李智敏, 姚生海, 李鑫
地震地质    2022, 44 (1): 238-25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1.015
摘要1009)   HTML41)    PDF(pc) (22330KB)(467)    收藏

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发生 MS6.9 地震, 震源深度10km, 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中北部的祁连-柴达木次级地块的北部、 托莱山断裂带和冷龙岭断裂带的交会部位。此次地震是进入2022年以来全球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 也是青海省境内继2021年5月22日玛多 MS7.4 地震后又一次6.0级以上地震, 同时也是继1986年8月26日和2016年1月21日2次门源6.4级地震之后该地区发生的震级最高、 地表破裂最长的地震事件。在综合分析震源参数、 余震分布的基础上, 我们第一时间对同震地表破裂进行了野外考察。初步调查表明, 此次门源 MS6.9 地震的地表破裂带长度>22km, 由北支主破裂和南支次级破裂组成。 其中, 北支主破裂带沿广义海原断裂带中段的冷龙岭断裂西段分布, 长度>18km, 主体呈295°走向, 最大同震水平位错位于中部硫磺沟一带(37.799°N, 101.260 7°E), 水平最大位错量约3.1m, 向两端逐渐衰减; 南支的次级破裂分布在广义海原断裂带中西段的托莱山断裂东段局部段上, 长约4km, 呈275°走向, 水平位错约1.0m, 构成与主破裂带西段左阶斜列的次级分支破裂。南、 北2支破裂段之间以拉张阶区斜列。整个地表破裂主要由线性剪裂隙、 斜列张裂隙和张剪裂隙、 挤压鼓包等多种构造类型组合而成。同震地表破裂具有典型的左旋走滑运动性质, 同时兼有逆冲分量, 最大垂直位错为0.8m。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青海玛多MS7.4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基本特征和典型现象
姚生海, 盖海龙, 殷翔, 李鑫
地震地质    2021, 43 (5): 1060-107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5.002
摘要858)   HTML35)    PDF(pc) (13580KB)(340)    收藏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S7.4地震, 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北部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以南约70km处(34.59°N, 98.34°E), 震源深度17km。此次玛多MS7.4地震是2008年汶川MS8.0地震之后中国大陆发生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震后的野外地质考察表明, 此次地震发生在距县城玛查里镇南约30km的野马滩地区。地震地表破裂具有明显的分段性, 初步可分为3、 4段, 自东向西破裂呈左阶展布, 逐步向野马滩盆地中部靠近, 断裂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此次地震在国道214线以西—鄂陵湖以南形成规模较大、 连续性好的地表破裂, 长约45km, 走向 N95°~105°E, 地表破裂带由一系列挤压鼓包与右阶雁列式裂缝组成, 形成规模较大的地震鼓包(梁)、 地震裂缝、 左旋位移等地貌特征, 且发育大量喷砂冒水、 软土震陷等地震地质灾害。在214国道以东—血洛东, 破裂带的走向为N100°E, 由不连续的小规模张剪裂缝、 小型鼓包(梁)等组成。在昌马河乡血麻村附近发育一段长约10km, 走向N75°E, 规模较大、 连续性较好的张剪裂缝、 地震鼓包(梁)等。分析认为, 此次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 发震构造为江错断裂。根据地震地表破裂的规模、 长度和建筑物破坏情况等综合调查认为, 狼玛加合日地区地表破裂规模大、 破裂带连续性较好且发育多类型的地震地表破裂, 可初步将该地区定为宏观震中, 地理坐标为(34.736°N, 97.794°E)。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S7.4地震的发震构造和地表破裂初步调查
李智敏, 李文巧, 李涛, 徐岳仁, 苏鹏, 郭鹏, 孙浩越, 哈广浩, 陈桂华, 袁兆德, 李忠武, 李鑫, 杨理臣, 马震, 姚生海, 熊仁伟, 张彦博, 盖海龙, 殷翔, 徐玮阳, 董金元
地震地质    2021, 43 (3): 722-73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3.016
摘要1235)   HTML    PDF(pc) (18089KB)(667)    收藏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S7.4地震, 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内部, 距地块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约70km。 在综合分析震源参数、 余震分布和InSAR反演结果的基础上, 我们第一时间对发震断层和同震地表破裂进行了野外考察。 初步研究表明, 玛多地震的发震断层为NW走向、 左旋走滑的昆仑山口-江错断层, 破裂段为江错段。 地表破裂长160km, 主要由线性剪裂隙、 斜列张裂隙和张剪裂隙、 挤压鼓包、 地震陷坑等多种构造类型组合而成, 在河谷、 沼泽地区伴有大量喷砂冒水、 砂土液化现象和重力滑坡等。 地表破裂带自西向东可依次划分为鄂陵湖南段、 黄河乡段、 冬草阿龙湖段和昌麻河乡段; 不同段之间或走向差别较大, 或以大的拉张阶区分隔。 其中, 鄂陵湖南段、 黄河乡段的西段、 冬草阿龙湖段的中段和昌麻河乡段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明显且可连续追踪, 尤以鄂陵湖南段的地表破裂规模最大; 其他段的地表破裂断续展布。 根据冲沟、 道路和拉张阶区裂隙宽度等可确定地表同震位移量为1~2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锡铁山段)的构造地貌特征与晚第四纪活动速率
姚生海, 盖海龙, 殷翔, 刘炜, 张加庆, 袁建新
地震地质    2020, 42 (6): 1385-140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6.008
摘要860)   HTML    PDF(pc) (14089KB)(194)    收藏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是控制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的边界活动断裂, 对其晚第四纪的活动性进行研究对于理解南祁连山地区的应变分配模式以及该地区断裂向柴达木盆地内部的挤压扩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文中通过遥感解译、 地质考察、 开挖探槽、 GPS地形剖面测量及OSL测年等开展了相关研究, 结果表明: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锡铁山段的遥感影像线性特征明显, 存在一系列断层陡坎、 断层三角面、 水系扭错等地貌现象, 是一条以走滑为主、 逆冲为辅的全新世活动断裂。 综合分析锡铁山镇西和全集河东2处不同期次洪积扇的垂直位错以及相应地貌面的年龄, 并通过实测该区地貌面的水平、 垂直位错数据, 得到该断裂全新世晚期(3.2ka BP)以来的水平滑动速率为1.81~2.1mm/a, 平均逆冲速率为0.33~0.38mm/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青海大通断裂带初步研究
李智敏, 田勤俭, 姚生海, 李文巧, 高占武
地震地质    2007, 29 (4): 855-862.  
摘要2178)      PDF(pc) (4561KB)(1131)    收藏
青海大通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压性盆地带内的一条NE向断裂,构成西宁盆地与大通城关盆地的边界。该断裂带主要由麻子营-庙沟断裂(F1)和老爷山-南门峡断裂(F2)2条次级断裂段构成,沿该断裂带有明显垂直断错的地貌现象。野外调查表明,断裂具有长期活动特征,基岩中发育10余米宽的断层破碎带,且沿断裂带一些地段有岩脉侵入。断裂最新活动表现为寒武纪地层逆冲到早第四纪砖红色砾石层之上,沿断层面发育数厘米厚的断层泥。但断层带上覆坡积黄土未被断错。断层泥测年(ESR)结果为(610±61)kaBP;上覆黄土测年(OSL)结果为(14.6±1.5)kaBP。根据测年结果和地质地貌现象判定该断裂带在中更新世有过明显活动。大通盆地内部地层以长轴NW向的褶皱变形为主,根据断层与褶皱变形的关系认为,在NEE向区域挤压应力作用下NE向的大通断裂是断层两侧褶皱带之间不同段落压缩不均匀而形成的横向撕裂。这一特征可能代表了青藏高原东北部一系列NE向断裂的共同特征。这些NE向断裂规模不大,被围限在活动块体内部,与褶皱和压性盆地轴向近垂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
7. 阿木尼克山山前地表破裂带与1962年6.8级地震关系讨论
姚生海 盖海龙 殷翔 刘炜 张加庆 袁建新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12-09

8. 青海玛多Ms7.4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基本特征和典型现象
姚生海 盖海龙 殷翔 李鑫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