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交界处发生MS6.6地震后,横跨西秦岭造山带和地震区沿NE方向的剖面进行了45个大地电磁测点的观测。使用远参考和 "Robust"技术以及相位张量分解技术处理数据, 采用NLCG 2维反演方法, 获得的深部电性结构图像揭示: 西秦岭造山带自地表至深度约20km存在东北和西南浅、中部深的倒 "梯形"高电阻体, 在高阻体之下为低电阻层, 高、低电阻层相互契合; 西秦岭造山带西南侧的松潘-甘孜地块(北部)在深度约20km存在西南深、东北浅的中下地壳低阻层, 其东北侧的陇西盆地具有稳定的成层性结构, 显示出西秦岭造山带正处于松潘-甘孜地块向北挤压和陇西盆地向南的阻挡挤压作用中。东昆仑断裂带(塔藏段)错断了松潘-甘孜地块中下地壳低阻层, 迭部-白龙江断裂和光盖山-迭山断裂带延伸深度不大, 在深部归并于东昆仑断裂带(塔藏段), 东昆仑断裂带(塔藏段)内部结构和介质的低阻特性是东昆仑断裂带在塔藏段水平滑动速率逐渐减小、垂向运动逐渐增强的深层原因。西秦岭北缘断裂为陡立的大型电性边界带, 延伸深度穿过莫霍面; 临潭-宕昌断裂带表现为具有一定宽度的低阻带, 延伸深度归并到中下地壳低阻层中。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震源区处于倒 "梯形"高阻体的西秦岭造山带的核部, 即位于高低电阻体接触区, 同时发生在低阻破碎带的临潭-宕昌断裂带附近。松潘-甘孜地块从SW向NE推挤、东北侧陇西盆地阻挡的相互作用是2013年岷县漳县MS6.6地震发生的动力学原因, 岷县漳县地震震源区特殊的高低阻介质属性和接触关系是该次地震发生的内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