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18年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学术年会在京举行
李康, 安艳芬
地震地质    2018, 40 (1): 295-297.  
摘要378)   HTML    PDF(pc) (1030KB)(41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国家川滇实验场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图编制
吴熙彦, 徐锡伟, 于贵华, 程佳, 陈桂华, 安艳芬, 王启欣
地震地质    2018, 40 (1): 27-4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1.003
摘要775)   HTML    PDF(pc) (6632KB)(539)    收藏
借鉴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地震中心(SCEC)地震监测和地震预报实验的经验,中国地震局于2014年选择在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的川滇地区,启动了川滇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力争将该实验场建成具有实验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地震预报科学实验平台。为搭建和完善实验场区的地震动力学模型,收集实验场区内地质构造、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地球化学等基础资料,编制了《川滇地区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图(1:500 00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广东信宜-廉江断裂带东支西南段断裂活动性研究
章龙胜, 周本刚, 计凤桔, 杨晓平, 安艳芬
地震地质    2016, 38 (2): 316-32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2.007
摘要705)      PDF(pc) (7786KB)(272)    收藏

通过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揭示了信宜-廉江断裂带东支西南段隐伏断裂的存在。2条浅层地震勘探剖面资料显示,信宜-廉江断裂带东支西南段隐伏断裂的上断点埋深和垂直断距分别为60m和4~7m(L5-1和L5-2测段,横山镇剖面)、85m和5~8m(L5-3测段)、73m和3~5m(L6测线,田头仔村剖面),均断错了第四系底部。2条钻孔联合剖面揭示了上断点埋深和垂直断距分别为66m和7.5m(横山镇剖面)、75m和5m(田头仔村剖面),其中横山镇钻孔剖面显示断裂带宽约27m。采用电子自旋共振方法对钻孔联合剖面中的第四系年代进行测定,显示信宜-廉江断裂带东支西南段隐伏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田头仔村剖面)到中更新世早期(横山镇剖面)。由横山镇钻孔联合剖面和田头仔村钻孔联合剖面获得的滑动速率分别为0.1mm/a和0.013mm/a。基岩出露区沙井断层剖面的断面上发育有2期断层泥,由电子自旋共振方法测得晚期的断层泥年龄为(348±49)ka,沿断面还发育有近水平擦痕,反映断裂的最新活动方式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4. 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成果图件集的编制规范研究
吴熙彦, 徐锡伟, 安艳芬, 王银
地震地质    2011, 33 (4): 978-98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20
摘要1561)      PDF(pc) (607KB)(1970)    收藏

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成果图件集是近年国家活动断层探测科学工程项目开展以来形成的重要资料,其集成编绘将有助于今后地震地质研究和防震减灾的开展。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成果图件集包括20个城市的1:250000区域地震构造图与1:50000活动断层分布图。文中系统详细地探讨了区域地震构造图与活动断层分布图地图信息的组织与表达、设计思想、制图综合、图例规范与编制过程。最后,还简要介绍了基于ArcGIS平台的计算机规范化制图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
5. 汶川MS8.0地震中央断裂东北端地表破裂特征及其构造含义
安艳芬, 韩竹军, 董绍鹏, 徐锡伟
地震地质    2010, 32 (1): 1-1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1.001
摘要1771)      PDF(pc) (7541KB)(872)    收藏
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在东北端从石坎子乡到窝前的运动性质存着从走滑分量略高于倾滑分量到完全为右旋走滑运动的变化过程,倾滑分量在石坎子—平溪段具有逆断性质,在矿坪子及其以北为正断性质,未见挤压变形,窝前完全为右旋走滑运动,地表变形带宽度集中在10m以内;在董家村,地震地表破裂带主要表现为张性裂缝及地堑式负地形,是地震破裂在尾端应力作用下,应变不均一性调节的产物,地表变形带宽度约10~12m;在东河口以北未见地表破裂的证据,推测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没有穿过流经青川县东河口、关庄、凉水井一带的清水河,东河口一带的构造地貌现象反映了垂直差异性运动,不存在右旋走滑运动的地质地貌证据。在中央断裂东北端断层一侧隆升和另一侧拉张的典型四象限格局成为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的端部表现特征。中央断裂上的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总长度为240km左右。在汶川地震过程中,沿着中央断裂在地表产生的构造变形在中央断裂的范围内就已经得到了调整,并没有越过中央断裂的范围而传递到以外的地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龙门山山前大邑断裂活动时代与最新构造变形样式初步研究
董绍鹏, 韩竹军, 尹金辉, 李峰, 安艳芬
地震地质    2008, 30 (4): 996-1003.  
摘要2089)      PDF(pc) (50721KB)(812)    收藏
通过野外地质填图、3D扫描仪以及全站仪测量等技术手段,取得了大邑断裂活动时代与最新构造变形样式的初步证据。大邑断裂所在地区白垩纪和新近纪地层的褶曲变形时代应在新近纪末—早更新世,而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是全新世,其最新构造变形样式主要表现为全新世地层的褶皱,在地貌上表现为多个山前鼓丘。这些鼓丘单个平面形态呈椭圆形,沿山前呈雁列状分布,延伸长度为2.5km。根据鼓包的剖面形态,推测大邑断裂为一条全新世活动的盲断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汶川MS8.0地震的地质科学考察数据库简介
李陈侠, 安艳芬, 于贵华, 徐锡伟, 陈桂华, 王世元, 宫会玲, 杨虎, 郭婷婷, 张兰凤
地震地质    2008, 30 (3): 804-810.  
摘要3024)      PDF(pc) (918KB)(3005)    收藏
汶川MS8.0地震科学考察数据库存储了大量的野外调查数据,主要包括野外地质观测点、地表破裂带、震区第四纪断层的展布及其活动性地质观测点、古地震探槽、断错地貌测量等数据,以及搜集来的地层数据、汶川地震及其余震、重新定位余震、历史强震等数据。文中利用ArcGis将这些野外数据进行了录入、编辑、分析和制图输出,初步构建了一个包含基础地震地质信息的汶川地震科学考察数据库,实现了数据的空间位置和属性特征的综合管理,可根据需要对相关专题的数据进行查询、分析和处理,并绘制了汶川地震构造图及地表破裂分布图,为灾后重建避让带的确定提供了依据,为进一步构建汶川地震地理信息系统奠定了数据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逆冲型断裂同震地表变形定量分析的几个问题——以汶川MS8.0地震为例
陈桂华, 李峰, 郑荣章, 徐锡伟, 于贵华, 闻学泽, 安艳芬, 李陈侠
地震地质    2008, 30 (3): 674-682.  
摘要2200)      PDF(pc) (1105KB)(2053)    收藏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S8.0地震,发震断裂在地表形成以逆断为主的破裂变形带。同震地表变形带的定量分析对理解地震的构造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汶川地震典型调查点为例探讨了逆断型同震地表破裂变形带测量分析中值得重视并容易误解的几个问题,分析了地貌面标志和线性标志等测量数据与构造变形参数的几何关系,给出了变形参数的求解方法和相互关系。同时,就多观测点的定量数据在区域断裂几何结构变化和运动学分析中的运用进行了讨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
徐锡伟, 闻学泽, 叶建青, 马保起, 陈杰, 周荣军, 何宏林, 田勤俭, 何玉林, 王志才, 孙昭民, 冯希杰, 于贵华, 陈立春, 陈桂华, 于慎鄂, 冉勇康, 李细光, 李陈侠, 安艳芬
地震地质    2008, 30 (3): 597-629.  
摘要4255)      PDF(pc) (49676KB)(3516)    收藏
震后应急野外考察表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同时使北川-映秀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两条倾向NW的叠瓦状逆断层发生地表破裂。其中,沿北川-映秀断裂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240km,以兼有右旋走滑分量的逆断层型破裂为主,最大垂直位移6.2m,最大右旋走滑位移4.9m;沿灌县-江油断裂连续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72km,最长可达90km,为典型的纯逆断层型地表破裂,最大垂直位移3.5m;另外,在上述两条地表破裂带西部还发育着1条NW向带有逆冲垂直分量、左旋走滑性质的小鱼洞地表破裂带,长约6km。这一地表破裂样式是近期发生的特大地震中结构最复杂的一次逆断层型地表破裂,地表破裂的长度也最长。利用已有的石油地震剖面,结合余震分布和地表破裂带特征等资料构建的三维发震构造模型表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现今和第四纪时期以地壳缩短为主,斜滑逆冲型地震表明青藏高原中东部的水平运动在华南地块与巴颜喀拉地块之间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转化为地壳的缩短和隆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