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雄安新区主要断裂带土壤气体的Rn与CO2脱气特征
王江, 陈志, 张帆, 张志相, 张素欣
地震地质    2023, 45 (3): 735-75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3.008
摘要248)   HTML7)    PDF(pc) (4120KB)(121)    收藏

文中基于对野外流动观测数据的分析处理, 初步研究了雄安新区主要断裂带土壤气体的Rn与CO2脱气特征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经观测分析发现, 新区3条地震剖面上方的土壤气体浓度高值异常区域与深部断裂的分布高度吻合, 展现出沿断裂带集中脱气的现象。受局部生物活动影响, 个别断裂区段土壤气体Rn和CO2可能存在不同的补给来源, 导致个别区段的Rn和CO2浓度高值异常区域不一致, 以及Rn和CO2浓度与通量测值之间较弱的相关性。计算结果显示, 新区主要断裂带存在强脱气特征, 各剖面土壤气体Rn通量平均值的变化范围为71.44~335.35mBq/m2·s, CO2通量平均值的变化范围为25.96~78.23g/m2·d; Rn浓度强度平均值的变化范围为0.91~2.30, CO2浓度强度平均值的变化范围为1.13~2.61, 与国内外其他典型断裂带及地震带的土壤气体脱气强度相当。结合室内气体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标准对雄安新区主要断裂带释放气体的环境效应进行评估, 结果表明, 新区容城断裂的氡气释放最高值达675mBq/m2·s, 牛东断裂2条分支的最高值分别达395.70mBq/m2·s和334.84mBq/m2·s, 有必要对建在容城断裂和牛东断裂带上方的建筑物进行综合防氡处理。CO2释放量的初步估算结果表明, 新区主要断裂带的CO2脱气对大气的日贡献量约为1 622.56t, 年贡献量高达0.59×106t, 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应予以重视。文中的研究成果对于新区城市规划、 环境治理及断裂带释放气体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13年通辽5.3级地震及余震的破裂特征讨论
韩晓明, 张帆, 陈立峰, 李娟, 胡博
地震地质    2018, 40 (3): 685-69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3.013
摘要1093)   HTML    PDF(pc) (5393KB)(441)    收藏
对比使用了2种速度模型,采用HypoDD方法对通辽5.3级地震序列进行了精确定位,采用CAP方法反演了5.3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精确定位后的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定量拟合了发震断层面参数,综合判定了通辽5.3级地震的断层面几何形态、破裂特征及可能的发震构造。HypoDD定位结果显示,通辽5.3级地震的位置为42.95°N,122.37°E,序列整体呈NW向展布,早期余震分散分布于NW方向,晚期余震则集中分布于NEE方向;随着时间推移,余震活动逐渐向地壳浅部扩展。通过与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对比分析,认为以NNW向余震分布进行断层拟合的结果比较符合主震的断层面破裂特征;即通辽5.3级主震的发震断层面的空间顶点坐标为左上角(43.00°N,122.35°E;深度3.3km)、左下角(43.00°N,122.35°E;深度8.9km)、右上角(42.92°N,122.37°E;深度8.9km)、右下角(42.92°N,122.37°E;深度3.3km)。按照假定的矩形进行断层形状规划,则通辽5.3级主震断层面的扩展范围为5.6km×9.0km,断层面走向349°(NNW向)、倾角86°、滑动角15°,断层面错动类型为左旋走滑型;由此推断主震破裂的整体过程自震源处向断层的NW和SE两侧剪切破裂,东南侧破裂程度较大,晚期破裂集中于此但破裂未及地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鄂尔多斯块体东北缘的P波速度精细结构
韩晓明, 刘芳, 张帆, 陈立峰, 李娟, 李拴虎, 杨红樱
地震地质    2018, 40 (1): 215-23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1.016
摘要640)   HTML    PDF(pc) (7278KB)(304)    收藏
筛选出2009年以来26个台站记录的726条天然地震的7 100条P波到时数据和91 513条相对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鄂尔多斯块体东北缘地壳浅层15km深度以内的P波速度三维精细结构。结果显示,研究区西北部存在明显的连续的高速体,高速体的横向面积随着深度逐渐增加,东部和南部则表现为相对低速的分布特征。速度横向不均匀性在各个深度都存在,但在不同深度上又有差异,这种速度横向分布的差异性与地震活动性和断裂构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从0~15km的深度剖面看,地震多发生在相对高速区或者高、低速过渡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地壳介质体比较脆弱,断裂构造在纵横方向上差异活动比较剧烈,易于吸收并储存应变能,产生了较强的地震活动。凉城一带的地壳下方存在1个"Y"字型的相对高速区通道,并与NW向展布的黑老夭-杀虎口活动断裂组对应,呈现了该区新近纪—第四纪玄武岩喷发的运移轨迹,而1976年和林格尔6.2级地震的发生更是与该部位火山喷发引起热力"焊接"后形成闭锁区段有关。文中给出的P波速度三维精细结构,为揭示鄂尔多斯块体东北缘的地壳介质体的物化性质及地震孕育的深部构造环境提供了直观的地震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采用无人机载LiDAR进行快速地质调查实践
邵延秀, 张波, 邹小波, 王爱国, 张帆宇, 袁道阳, 刘兴旺, 何文贵
地震地质    2017, 39 (6): 1185-119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6.007
摘要693)   HTML    PDF(pc) (7311KB)(311)    收藏
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三维地形测绘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地质调查和地球科学研究中,其高精度特性推动了地球科学定量化发展;将其与无人飞行器集成为低空扫描系统,使其更加省时、便捷、高效,拓宽了LiDAR在野外调查的用途。将无人机载LiDAR测绘系统应用于野外地质调查,以2个实例展示了该系统LiDAR的优势与潜在使用前景。在活断层探测应用中,利用该系统对西秦岭北缘断裂漳县段南坡村研究点进行了扫描,有效地消除了地物和植被的影响,验证了断层展布位置,并获取了漳河T1阶地的抬升量约为1.3m。另外,还对兰州大学黄土地质灾害观测试验站进行了扫描,为进一步分析微地貌对浅层黄土滑坡的影响提供了高分辨率地形数据。以上2个例子,扫描时间均较短,在0.5h左右,而且扫描得到的点云数据平均每m2约为600个点,分辨率可达到cm级别。试验结果表明,无人机载LiDAR三维扫描有望成为1种常规、高效和经济的测绘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